高职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24-12-11董梓珏田成元
摘 要:在当今中国科技迅猛发展和社会经济持续进步的背景下,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创新能力的培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塑造多元化人才、传承精湛技艺、推动就业与创业的重任。探索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沿课题。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高职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满足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任。它不仅承担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使命,更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创新型人才。在这一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而且更注重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旨在确保学生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备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者们致力于实现一个核心的教育目标: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拥有出色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且能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挑战,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仅能够推动教育自身的进步,更能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当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内容,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期培养出更多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型人才。
对于高职院校的机电专业来说,更应该将教育目标放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以及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这样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应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适应。而对于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建设而言,也可以满足社会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越来越大的需求。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机电专业,特别是在西北地区的高职院校中,机电专业的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师资力量的短缺、实践教学设施的陈旧以及教学内容的更新滞后,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因此,在这个背景下,培养机电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提高个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推动整个行业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1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创新人才”是指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那些具备能够在各自领域内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或新解决方案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创新人才能够为社会带来新的增长点,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创新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然而,就整体水平而言,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以及在就业实践上,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在塑造具备实践操作技能的技术人才方面,无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贡献,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专业技能人才。然而,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能力这一关键领域,学生们的表现与达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标准人才之间,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面对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需求,并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1.1 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当前教育大环境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而非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过分依赖课本和教师的指导,不愿意独立思考问题,对尝试新事物或提出新想法感到害怕,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愿意跳出框架去探索新的可能性,对周围世界缺乏好奇心,不主动去探索未知领域,在接受信息和观点时,不进行深入分析和质疑,盲目接受,这些原因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少进行创新实践。传统教育环境不鼓励创新,缺乏创新氛围,学生不会主动去尝试新的想法。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在一些方面确实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教育资源等。总体而言,本科院校学生基础较好,本科教育更注重理论、科研的创新,因此学生更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更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论知识较薄弱,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学生又因为环境导致的个人的兴趣、动机、自信心等都会影响其创新意识的形成,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上应该有所区别。
1.2 学生实践能力有限,创新积极性不高
在当前普遍实施的通才教育体系中,学生们往往更倾向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相对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这种偏重理论而轻视实践的现象,导致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时,往往缺乏足够的熟练度和深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导致专业技能的熟练度不足以支撑实践成果创新。加上高职院校在实验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本身就不如本科院校,存在许多限制,学生可能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导致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经验。再加上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本就薄弱,尤其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创新。由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支撑创造性探索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导致学生在面对创新任务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种情绪不仅影响了他们展示实践操作能力的信心,也削弱了他们通过创新实践来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教师缺乏创新教学意识、教学观念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其核心目标在于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响应工作岗位对专业技能的客观要求。通过实现这一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为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注入了活力,更加速了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过去我国产业结构尚不成熟,社会发展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高职教育更注重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但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中,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一需求在某些领域甚至超过了对传统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尚未完全适应这一变化,在教学中,只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仅通过传统的笔试来评价学生,而不采用口头报告、项目展示、创意作业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及部分教师总是避免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或内容,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缺乏创新的勇气,缺乏创新的教学意识,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条件,这些都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要求,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2 培养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1 基础知识教学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植根于深厚的知识体系之中,没有知识的支撑,不存在单独存在的创新能力。同样,创新能力也不可能脱离对基础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掌握而独立存在。创新的本质,在于对已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转换,是对现有认知的深化和拓展。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才能在知识的储备中激发创新的灵感,培养抽象思维,锻炼创新能力。因此,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创新能力的基石。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量越大越丰富,对知识的掌握越熟练越巩固,越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更易发挥出人的创造潜能。因此,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极大影响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和本科院校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相对较为薄弱,高职教育中若要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之后,再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创造性思维有机结合。例如,高职院校基础知识教学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应着力探索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2.2 以丰富的创新实践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落脚点主要在于创新实践教学与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借助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进行验证与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发散创造性思索与试验,可以说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实践的参与度息息相关。创新型人才不仅要有熟练的业务能力,能够自如地进行实践实操,更要有对现有知识进行加工创造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灵活应运实践经验创新改革解决实际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集教与学、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学生知识学习、技能培养、创新拓展的协调发展。根据专业方向,按基本技能掌握、专项能力训练、综合技术应用、创新实践拓展等设置多层次的实训项目,探索教学、实习、生产“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有力保障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和项目式学习的比例,增加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和创新。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也评价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创新氛围建设,培养一种鼓励创新和接受失败的文化氛围。教育学生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不只是科学家或发明家的事情,创新可以发生在任何领域和日常生活中,鼓励他们在各个领域尝试创新。
2.3 转变教师育人观念,核心开展创新教育
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主要侧重于传授历史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这种教育模式往往将能力的形成视为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后的自然结果。然而,这种观念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可能在理论学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面对需要创新思维解决的问题时,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实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以学生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各项综合能力为目标,知识传授要为能力培养服务。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造潜能,不把学生视为单纯被管理的对象,也不把学生看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主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创新创造。同时,在我国对创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加大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具有实施创新教育的责任感与紧迫感,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意识和创新教学思维,善于运用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发扬学生的创新精神。
3 结语
在当前社会生产力的飞速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中,高职院校正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肩负着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有效提升机电专业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发展壮大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机电专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高职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具备创新能力的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新技术,拓宽行业视野,推动行业发展。因此,培养机电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和生产第一线需要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要求。
基金项目: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职机电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3Y-09。
参考文献:
[1]任瑞萍.高职机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策略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6(38):219-220.
[2]刘蕾.高职机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河北农机,2020(7):87.
[3]王淑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6):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