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模式研究
2024-12-11苏伟
摘 要: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是为汽车产业发展和社会提供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以地方产业区域和汽车产业技术发展人才需求为构建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形成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案例,思政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专业特色“生产实景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和思政课程典型案例,并提出思政课程体系构建创新策略,旨在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 汽车 课程体系
1 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意义
在汽车产业方面,我国总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主品牌市场份额逐年提高,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是汽车产业技术发展的四大趋势。随着实现双碳目标战略,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规模和占有率日益扩大,这也为智能汽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也得到迅猛提升,其发展也不可逆转。因此,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显现。在素质方面,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在技术技能方面,不仅要丰富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广度和深度,还要增强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和就业市场的竞争力。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制动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沿阵地,作为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专业与实践,往往易轻视人文与道德引领,而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学生思想受到多方面干扰,教学过程与管理受到极大冲击,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因此以爱国的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为引领,构建探索符合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思政专业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要举措。
2 思政专课程体系构建目标与思路
汽车产业的发展正面临重大转折和变革,在传统汽车技术基础上,大数据、5G等技术成为引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汽车产业对人才需求趋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具备更高层次的跨学科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产业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才能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1]。
以地方产业区域为支撑,基于人才培养方向和发展目标,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研究,确定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方向、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知识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等,为当地汽车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将课程思政教育全面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思政内涵具有“工匠精神”“爱国精神”“科学创新精神”等,从专业培养方案到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课堂实施,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地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构建科学合理、层层递进、互为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2]。
3 课程思政理念下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案例
以高等职业院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例,基于校企合作融合发展,确定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评价体系、思政典型案例及打造专业特色育人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以适应汽车产业市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公共课程设置包含思想政治、体育健康、职业规划、跨文化交流类、科技工程、人文艺术等,遵循国家高职院校统一要求。专业“课程思政”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1 构建“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国家专业简介,以校企合作企业为抓手,通过行业交流、毕业生调研,了解职业岗位新进展和新要求,依据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创新创业能力等,科学合理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确定岗位职业能力,对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及拓展课程体系进行研讨制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紧跟汽车市场服务技能需求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使学习内容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统一。
3.2 构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3.2.1 融入思政元素的专业课程设置
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及要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人才培养方案,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考虑到汽车前市场、后市场人才需求两大领域和专升本的升学课程要求,着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专业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设置涵盖了汽车专业基础理论、汽车计算机软件、汽车技术原理与应用、新能源汽车、汽车故障诊断等相关领域,为学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注重学生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在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爱国热情,树立精益求精的爱岗敬业精神,充分理解并能对知识技能学以致用,弘扬时代精神,埋下创造性思想。
综合技能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岗位能力和汽车专业人才需求,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基础,设置汽车驾驶、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护、汽车电工电子、新能源汽车等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工匠精神等素质,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钻研探索,以创新求突破。
专业拓展课程以汽车行业最新技术发展情况和需求选定,多学科交叉融合,如汽车新技术、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技术、汽车营销与保险等课程,并适时进行更新优化。使学生了解汽车市场新动态、技术发展情况,掌握行业相关知识信息,深刻感受国家的蓬勃发展,为学生规划从事相关岗位做好铺垫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精神、正确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3.2.2 创设专业特色“生产实景育人”模式
引企驻校,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引入校企共建生产实景育人实习实训基地项目,构建“工学结合+技能导向”为主线课程体系,打造“行业体验+岗位技能实践”为一体的实训环境。校内专任教师、企业技师 “双教师”授课,在职业素养、知识与技能方面实行教师、技师、学生三方位考核评价,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生产实景式育人模式,增强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岗位责任感使命感,实现学校与企业接轨,课程与岗位需求接轨,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创新创造能力发挥了显著成效。
学徒式培养,实行校内专业教师、校外企业技师带徒两段式“学徒制”培养,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发展,接受、感悟企业文化熏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同时,精准对接企业岗位能力和需求,实现专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切实需要,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3.3 课程思政建设典型案例——以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为例
根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理解课程内容和知识点构成,找到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切入到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设计。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实现课程内容在知识、能力、思政方面的“三位一体”[3]。基于课程,完成知识、素质、技能培养要求,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爱国信念、正确价值观、新时代创新精神、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责任感等融入课程教学,潜移默化提高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以新能源汽车技术课程为例,围绕“低碳、环保、技术、安全”四大主题,进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守护生活环境的“低碳环保”意识、新时代“职业道德素养”责任心、敬畏生命方面挖掘思政元素与内涵,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创新。
3.3.1 课程引导手段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点概面,通过一个问题的思考讨论,延伸思维的广度,提取思政元素,在讨论中引领思政方向,并进行互联网线上与班级线下教学相结合,多途径构建教学方式,如新能源汽车发展概况的学习,线上提供最新发展动态、新技术等文献或视频,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引领科技强国、爱国思想。线下引入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环境问题等相关领域实际案例,讨论启发,提升绿色低碳环保理念认识,坚持践行“双碳”战略,树立学生新时代责任担当意识。
3.3.2 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
以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为例,从结构组成的角度,各组成部分有各自的功用,并相互配合组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从而引申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从知识内容的角度,动力电池与车辆的续驶里程、节能环保和人身安全密切相关,通过讨论不同动力电池的类型及电池技术发展方向,不仅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使学生明白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承担起工作职责、安全责任。通过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课程内容,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引发技术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培养科学的研究探索精神。电动汽车的维修与保养工作,与车辆安全息息相关,结合案例引起学生对生命的珍视,培养职业岗位责任感,为社会服务荣誉感。汽车技术不断发展,需要适时更新课程内容知识体系,紧跟多方需求,增强创新精神、科技强国的爱国思想。
4 课程思政理念下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创新策略
4.1 深化校企共育优势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定向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技术技能交流、开设校企合作课程等活动,丰富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岗位匹配度较高的实习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岗位工作内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2 基于专业课程的“课赛研”一体化创新培养
以与时俱进为前提,适时对课程或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优化,确保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进行优化,以学生为主体,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等实际激发学生探索、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科技强国的爱国意识和创新精神。
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表现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并通过赛事了解行业发展态势,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和职业素养与技能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校企合作开展技能赛事切磋,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可作为企业优秀人才储备依据。
校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共建汽车产业学院,推动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汽车技术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技术技能,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又能提升企业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形成,为地方产业发展起到人才、经济双推动作用。
4.3 注重创新创业职业规划
以立德树人、就业育人为主线,努力打造强化生涯教育的大课堂,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该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法、讨论法、情景创设法等,围绕实现职业目标的规划,学生个人发展路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就业能力与职业目标、岗位要求的契合度,引导、考查学生,潜移默化的在教学中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并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相关竞赛,提升自我能力价值的认同,增强步入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增强创新创造能力。推进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构建“协同育人”“师生相长”共同提高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实现“立德树人、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
4.4 深化“课程思政”,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课程思政建设是国家对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举,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现实需要。专业课中“课程思政”问题体现在社会环境、教师和学生层面上,社会环境“散”,媒体信息“乱”,学生在性格、心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外在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教师思政元素积累不够广度和深度,无法引发学生兴趣和共鸣[4]。因此要深化“课程思政”,更要从不同角度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对社会万象的思辨能力,牢固占据意识形态主阵地,深化人文、历史文化素养,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
4.5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培养
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建设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熟知企业的生产工作过程、专业知识水平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社会的认知能力等。如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和智能网联汽车实践,参与企业科研项目,提升高校教师对汽车新技术掌握的广度和深度;参加各级别相关培训和学习,更新自身的业务知识储备量,拓宽知识框架,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同时,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把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提供有效途径,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5 结论
完善的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实效环节,高职院校又是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主力军,是区域经济发展技能型人才支撑来源,而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的具有高校特色的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更能把职业教育的实质对标落地,极大地推动高校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双重提升。未来,还应重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时更新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并与思政有机结合,深化思政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引领作用,为培养适应汽车产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年度“课程思政理念下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荣福.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3,21(03):62-65.
[2]邓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N].光明日报,2022-03-18(007).
[3]赵秀春,葛平淑,龚涛,王阳.思政视域下的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与探索[J].时代汽车,2024(08):32-34.
[4]苏伟.“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2(0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