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推动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大跨越发展

2024-12-11匡猛贾永鹏樊阳波朱瑾李昇王益群

时代汽车 2024年22期

摘 要:本研究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中的推动作用。深圳凭借深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政策和人才优势,构建起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应用,通过整合新技术、实现信息互动和知识共享等要素,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具体表现为高效数据处理、精确市场定位和快速产品迭代等能力的提升,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和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还分析了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和标准化现状,以及新质生产力的推动机制,为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供了参考,强调了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 新质生产力 产业化 标准化

1 绪论

随着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当今世界汽车产业主要的战略发展方向。智能网联汽车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融合高速网络通信、自动控制等技术,赋予汽车智能化的驾驶辅助功能,这不仅明显提升了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还为保障交通安全、实现节能减排和优化交通效率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1-3]。深圳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是国内外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深圳市凭借坚实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结合开放的政策与丰富的人才储备,成功打造了以比亚迪为链主的“三电”“三智”产业链条,并建立完善的充电桩等相关配套设施[4]。目前,深圳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据统计,2022年该产业为深圳创造了511.46亿元的增加值,同比激增46.1%,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前深圳正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通过扶持科创型企业和培育新兴创业公司,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然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5-6]。技术的复杂性、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法规的滞后性等问题都一定程度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汽车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跨越发展,已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汽车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应用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新质生产力不局限于传统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更强调新技术、信息互动、知识共享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整合与运用[7]。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中,新质生产力具体表现为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精确的市场定位能力、快速的产品迭代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能为推动整个产业的持续创新和技术升级做出积极贡献。

深圳市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经验,但要实现大跨越发展,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而言,深圳可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产学研用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政策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和企业加盟;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产业发展空间等途径,全面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立足于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现状,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在该领域的应用及其推动作用。同时,结合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探讨深圳市如何充分发展和利用新质生产力,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大跨越发展。期望通过本研究,能为深圳市乃至全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1 产业链现状

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深度融合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等多个领域,构建起完整且系统的产业链布局,涵盖了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各个环节[8]。在上游环节,深圳重点发展激光雷达、车载摄像头、车载芯片等核心零部件,属于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和决策的关键零部件。中游环节则聚焦于智能网联汽车的整车制造,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该环节将上游零部件和技术整合为可驾驶的智能网联汽车。下游环节则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应用领域,如智慧交通、出行服务、物流服务等,上述领域是智能网联汽车发挥价值的最终场景。在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中,涌现出了一批领军企业,包括华为、比亚迪等技术巨头;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并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比亚迪等企业不仅在技术研发方面实力雄厚,还在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总体而言,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产业链布局完善,各环节协同发展,主要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推广等方面均表现出色,共同推动了产业的蓬勃发展。

2.1.1 整车制造

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链中,整车制造环节的价值极为突出,不仅因其创造的产值最高,更因其在产业链所处的核心地位。从产业分布来看,整车制造对上可以拉动零部件与原材料产业的增长,对下能促进应用端的创新与变革。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的推进,整车的设计与制造模式正经历深刻转型;智能网联汽车的设计日趋开放,从以往的封闭体系转变为可拓展、多主体参与的模式,产品理念也由企业主导逐渐演变成用户定义。此外,随着零部件的模块化、集成化以及智能化发展,整车制造商的装配复杂度显著降低,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布局中,深圳的整车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坪山区、龙华区、南山区以及深汕特别合作区。坪山区因拥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而备受瞩目,目前比亚迪与奔驰、丰田等国际知名车企的合资项目也落户于坪山。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的新厂区已投产,整车产线正在建设中;此外,坪山区还汇聚了多家商用车及专用车制造企业。在代表企业及其产品方面,比亚迪的多款车型,如宋DM-i等,凭借先进的混动系统、智能网联技术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市场表现强劲,销量领先。总体来看,尽管深圳的整车生产线数量不多,但依托于龙头企业的强大实力,深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发展格局。

2.1.2 动力电池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占据了新能源汽车成本的较大比例[9]。目前,主流的动力电池技术以LiFePO4电池和三元锂电池为主,而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以及燃料电池等技术仍在持续发展中[10-11]。深圳在动力电池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上下游均布局了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形成了明显的龙头带动效应。在锂离子电池的关键原材料方面,拥有如格林美、德方纳米等正极材料领军企业,以及负极材料全球出货量领先的贝特瑞和电解液出货量全球第二的新宙邦等。此外,电芯及电池组生产环节上,深圳的本土企业如比亚迪与欣旺达等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深圳的技术路线布局全面,产品具有高度的市场竞争力。

深圳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已形成完整闭环,从原材料到设备,再到后端应用与回收,均有细致的布局;区域分布上,坪山、南山等行政区的动力电池产业基础扎实,形成了产业聚集带。在代表企业及其产品方面,深圳的比亚迪、欣旺达、比克电池等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推出了如刀片电池、闪充电池等具有行业领先性能的产品。这些成就得益于深圳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厚积淀,使得深圳在本世纪初就逐渐崛起为我国重要的锂离子电池产业基地。如今,深圳市的先进电池材料集群已经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高度聚集性,无疑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1.3 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进展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深圳市“20+8”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标准引领、追求质量”的核心理念,深圳在2023年8月率先发布了涵盖自动驾驶、自动泊车系统技术要求以及汽车软件升级技术要求等10项地方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发布智能网联汽车地方标准的城市。深圳标准先行先试,通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等技术标准研制等工作,积极推动无人驾驶汽车立法及标准制定,努力抢占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制高点。坪山区围绕深圳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目标,在延链补链强链方面做出新成绩,成为深圳唯一兼具“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产业生态的行政区。同时,深圳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借助“首届世界汽车标准创新大会”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与国际标准化机构开展对接,提升坪山区在全球汽车标准领域的产业竞争力。这些举措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破解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仅提升了深圳汽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2 新质生产力推动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具体表现为通过技术革命推动传统行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实现高效能、低能耗的生产方式;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对深圳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12]。在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市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从政策法规、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和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和引导;自2012年至2022年期间,累计发布的相关法规及政策多达69项,其中专门针对智能网联汽车或新能源汽车的主题政策就达到22项。十余年间,政策的关注点逐渐从低碳环保向智能网联技术转移,覆盖对象也从单一的公共领域用车扩展至公私领域并重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2018年,深圳市首次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主题发布了一系列实施意见和技术要求,为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2年,深圳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当年内密集发布了27项相关政策法规;其中,《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正式将智能网联汽车纳入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国首部智能网联汽车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在路权、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开创先河。

2.3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理

2.3.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

新质生产力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机理,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通过构建全面、前瞻性的产业规划,政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石。这包括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以及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完善,从而创造出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的大环境。在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各类资源得以有效整合,推动了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进程,进而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2.3.2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环境感知、智能网联、先进驾驶辅助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从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突破,不仅包括深入研究智能网联技术,如自动驾驶、车联网等,还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配套技术的研发;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3.3 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促进成果转化

通过加强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步发展。产学研用的合作模式,不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还促进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具体来说,产学研用合作能够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推动产业持续创新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的质量和效益。

2.3.4 推动标准化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通过建立和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包括技术标准、测试标准、分级评价等标准,可以促进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标准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国内市场的统一和开放,还能增强深圳市乃至全国智能网联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积极参与智能网联汽车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有利于推动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走向世界,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新质生产力的国际影响力。

2.3.5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拓宽发展空间

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引入并整合全球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促进技术突破与创新。同时,不断拓宽市场空间,将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到更为广泛的领域,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此外,通过强调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确保智能网联汽车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能为人类创造更加安全、环保的出行环境。

3 结语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的推动下,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引领全球产业的变革。深圳市凭借深厚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创新环境,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为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带来历史性机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产业生态优化等,正形成高质量发展格局,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并为全球产业创新和升级提供参考。展望未来,深圳将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链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全球交流与合作,引领汽车产业迈向智能、绿色、安全的未来。

基金项目:深圳标准理论研究:深圳市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研究(zxzj20230615000009)。

参考文献:

[1]Lai X, Lin S,Zou J, et al.Kansei engineering for the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 functions: An online and offline data mining approach[J].Adv. Eng. Inform,2024,61:102467.

[2]Wang B,Han Y,Wang S,et al.A review of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 cooperative driving development[J].Mathematics,2022,10(19):3635.

[3]Nwakanma C I,Ahakonye L A C,Njoku J N,et al.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XAI) for intrusion detection and mitigation in 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s: A review[J].Appl.Sci.,2023,13(3):1252.

[4]冯翔慧.构筑“超充之城”助力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深圳市大力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J].中国科技产业,2024(5):30-31.

[5]赵光辉,许美星.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J].时代汽车,2020(13):9-10.

[6]赵志成.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困境与应对策略[J].品牌与标准化,2021(5):98-100.

[7]袁野,曹倩,尹西明,等.创新联合体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4:1-13.

[8]方海洲,包莉丽.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产业链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深圳智能网联汽车生态产业链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20,33(8):28-32.

[9]龙琴,袁森.动力电池绿色设计综述[J].汽车文摘,2024(5):16-22.

[10]Yu Q,Nie Y,Peng S,et al.Evaluation of the safety standards system of power batteries for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J].Appl. Energ,2023,349:121674.

[11]Li J,Li L,Yang R,et al.Assessment of the life cycle carbon emiss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f lithium-ion power batteries recyc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 Energ. Storage,2023,65:107306.

[12]尚学峰.广东加快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质生产力[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24,4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