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4-12-11陈文辉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2期

“双减”政策下,教师要想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就必须摒弃“苦教、死练”的教学方式。《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课程标准”)强调了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传授学习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诱”、学生的“思”,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增强学习信心。这种教学方式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文将详细探索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的具体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式。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转变为主动提出问题、认真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进而理解知识本质、掌握相关技能的角色,明确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价值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长久以来,大部分教师采取的都是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拉长时间线、增加做题量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消磨殆尽。探究式教学法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抛出问题,鼓励学生沿着问题轨迹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在课堂上会更加积极。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应当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进而转变教学理念。

第二,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灌输式教学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点本质的探究,导致很多学生虽然能够解题,但不了解知识的本质,无法实现深度学习。探究式教学法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分析、总结的机会,学生可以主动发现、自主探索或与他人讨论,逐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

第三,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只发挥协助和引导的作用,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抛出的问题或是基于自己发现的问题自主探究或与其他学生共同讨论,在质疑、思考、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把握数学知识,掌握知识的应用方法。这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总结反思和自主学习能力等。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多样情境,培养探究兴趣

爱为学问之始。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兴趣,才能够有持续探究的动力,才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当前,一些学生缺少数学学习兴趣,在数学课上比较消极,阻碍了数学高效教学的开展。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奠定基础。

第一,生活化问题情境。其要求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在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生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相似的生活场景或生活实际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学生便能够更自然地探究、接受、应用数学知识。例如,学习“有序数对”时,教师可以创设看电影时寻找座位的情境。教师为学生分发电影票,每张电影票上都有具体的座位。学生要尝试着用数对表示自己的座位或说出自己座位所对应的数对等。看电影这一事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生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兴趣。同时,教师将抽象的有序数对知识应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理解、掌握该知识点。

第二,抽象化问题情境。这是一种在生活中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但却真实存在的情境,如初中阶段学生会学习到的分子运动、细胞分裂等。此类情境与抽象化的数学概念联系紧密,需要学生充分调动空间想象力以及逻辑思维,逐步探究、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例如,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入细胞分裂的情境,让学生想象细胞分裂的过程。在数学课上,学生对可以接触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感到新奇,也会有更大的探索兴趣。当学生回顾了细胞分裂的过程和规律后,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列出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的关系式。这种抽象化情境对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具体表达式,完成抽象化思考,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二)适时抛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改强调,教师不能只重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教师只有重视教学过程才能够在这一环节巧妙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实现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1.自主探究

问题是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驱动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多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学习“角平分线”时,通过提问,教师已经知道很多学生在预习环节就掌握了角平分线的性质。所以教师需要抛出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迁移已有认知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开展探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卡纸,以折纸的方式制造一些折痕,这就是角平分线。学生需要观察、分析,提出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这一观点。对能够及时发现这一点的学生,教师要大力表扬,同时及时抛出问题:“你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动手画图、折纸、验证等,通过多种方式逐步得出结论。探究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验证过程和验证方法,可以直接到电子白板上操作。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完善。此时,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课程中,我们了解了逆命题的过程。那么,大家可以运用类比法探究这个定理的逆命题吗?”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迁移已有认知,逐步探究得出最终结论。接着,教师抛出第三个问题:“如何证明这是一个真命题?”进而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教师抛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有一定的指向性,能够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探究活动,逐步构建数学认知。

2.合作探究

人们在学习、工作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独立解决,但有些问题需要互相帮助才能够解决。所以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好时机。但初中课业紧张,学生的空余时间少,课上、课下与其他学生交流的机会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课后难以分享学习经验,共同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教师要把这种合作探究活动放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机会。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的教学,在这堂课上,学生必须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教师在分组时要确保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比例的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之后将数学材料包分发给各小组,并提出以下问题:“大家手中有4根长度相同的铅笔,能不能用其摆出两条平行线,并摆出以笔顶端为顶点的平行四边形?”小组成员可以自由活动,共同探究、操作材料。探究结束后,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怎么证明你们摆出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呢?”各小组要积极发言,并写出本小组的证明过程。教师可以总结各小组的探究思路,与学生共同分析,引导学生模仿学习。随后,教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哪个小组能用语言简洁描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过程?”引导各小组尝试着将数学符号转化为文字语言。此类探究问题难度较高,教师选择合作探究的方式,能够让学生集思广益,大胆尝试不同的探究方法,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合作探究能力。

(三)转变课堂角色,丰富探究体验

为了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采取角色转变法,让学生扮演教师负责组织课堂活动或讲解某些新知。教师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从学生的视角听课,和其他学生共同探究。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也能够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学习“图形的旋转”时,考虑到这节课的知识难度比较低,教师就可以应用角色转变法展开教学。教师提前将自己准备好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学习平台。学生都要通过平台预习、备课,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和准备教学工具。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探究新知识点,如整合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自主补充教学资料、理顺教学流程等,确保能够全面讲解新知识点。

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等一些辅助工具,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授课。课上,教师会随机选择三四名学生上台授课,每一位学生都有十分钟的讲课时间。由于教师并未提前指定学生,所以每一名学生都要在新课开始前独立探究新知识。授课过程中,未被指定的学生也能够听一听“教师”的教学思路,取长补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为日后的角色转变奠定基础。

授课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其他学生共同为“教师”评分,并鼓励这名学生的勇敢行为。如果学生在授课时出现错误,允许其他学生在讲评环节结束后一一指出。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兼顾学生的感受,在点评时可以从这名学生是否围绕教学重点、采取了哪种教学方式、仪容仪表、课堂讲授能力等方面入手,也可以趁此机会挖掘一些有教学潜力的学生。这种方式可以丰富学生的自主探究体验,让学生在充满新鲜感的课堂中集中注意力与“教师”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四)设计实践任务,提供探究机会

为了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师要设计一些实践探究任务,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多种解题思路。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积极鼓励,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为了将课本中的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教师设计了以下实践任务:矩形花坛的短边长度为长边的1/2,大家需要实地测量出校园内矩形花坛篱笆的总长度,之后计算出该花坛的面积。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新课,所以在完成该实践任务时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得出了花坛的长度和宽度,之后尝试着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了花坛最终的面积。这个实践探究的过程能够升华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新课知识。

j1JrCjkSr8GLTl/F1o2H/gth29ZU2UkhuPByGx5d2ZM= (五)剖析总结错题,主动尝试探究

课堂上,学生出错的情况比较常见,教师要善于解读错题,了解学生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抓住背后的教学空间,采取合适的措施完成教学跟进。还要让学生改正错误认知,以再创造的方式形成正确认知。但一些学生没有主动探究错题的意识,只会将错题堆积在一起等待教师讲解,下次遇到同类题型时依然会出错。为了避免学生再次出现此类的错误,也为了让学生把握错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师要把探究反思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自己设计数学题并解答,放手让学生出错、发现错误、反思错误,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

例如,学习“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10道题,题中要涉及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点。之后,学生以抽签的形式获得自己的课堂作业。教师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选出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题目,给设计者一定的奖励。学生在自主设计题目的过程中就会熟悉新知识点,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做完课堂作业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整合在一起自主探究分析,在错题本上写出错题思路,找出问题,从而调整解题思路。对于一些学生难以自主解决的错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分享解题思路。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全面把握学习的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总之,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符合新时代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具体运用时,教师需把握“诱”的技巧,结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课堂节奏做好教学调整。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问题情境、课堂角色转变、实践任务等多种方式,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在高效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的高效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莆田第五中学附属学校)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