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实践
2024-12-11李夏兰
一、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真实、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并培养综合素养。项目式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知识传授和应用的分离,将学习过程融入完成项目的实践活动。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路径
(一)项目规划
1.确定项目主题与目标
确定一个合适的项目主题是项目学习的良好开端。项目主题的选择应围绕《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重点内容和核心知识点,确保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巩固和深化所学的历史知识。
七年级学生对“生产工具的改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这一核心概念理解困难。基于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为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核心概念,提升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将项目学习的主题初步确定为“华夏之光,深耕千载——探究中国古代传统农具的改进”。
“华夏之光,深耕千载”项目式学习围绕七年级教材中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内容展开。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知识,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到。如七年级上册有:第二单元第2课“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骨耜。第二单元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代耧车。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魏国的翻车。七年级下册有: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曲辕犁和筒车。第二单元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秧马。由此可见,这一项目主题的选择是比较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水平的。
学习目标是项目式学习的核心要素,也是整个项目进行的方向指引。在整个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任何活动都要围绕学习目标来实施。学习目标要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一致,涵盖重要的历史知识、技能和观念。同时,目标应该清晰、准确,避免模糊和笼统的表述,能通过具体的表现或成果进行衡量。
在认真分析了“华夏之光,深耕千载”的项目学习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学业要求之后,笔者将目标确立为能列举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先进农具、策划中国古代农具线上展、为农具颁奖并撰写颁奖词等这些更为准确的、可衡量的具体行为目标。目标之间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在情感方面,笔者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能感受到中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水平,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创设真实情境
项目化学习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依托真实情境进行学习。历史项目式学习中创设真实情境可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可以收集和运用原始文献,通过阅读和整理文献感受历史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利用学校或者其他场地,按照历史描述重建某个历史场景;还可以根据文献记载和相关图片制作、复原一些历史文物。在“华夏之光,深耕千载”的项目学习中,笔者主要通过阅读整理文献及收集相关农具的图片资料,然后根据文献描述和图片信息进行农具的3D复原,并以布展的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沉浸式深度学习。
3.凝练驱动性任务
驱动性任务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历史学习,探究和思考的特定任务和问题。项目式学习强调的是“做中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驱动性的任务是贯穿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学生在解决驱动性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己的认知,提升核心素养,最后形成可展示的学习成果。
驱动性任务的设置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设置一个核心任务,围绕核心任务还可以设置子任务群。在“华夏之光,深耕千载”的项目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确定举办一期以“华夏之光,深耕千载——探究中国古代传统农具的改进”为主题的线上展览核心驱动任务。围绕这一核心任务,我们设置了七个分解任务:(1)梳理历史教材中的传统农具。(2)通过相关书籍、拓展资源包或者网络资源,查阅传统农具的相关资料。(3)云参观或者实地考察博物馆中关于传统农具的展览。(4)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种展品制作模型或者撰写文物身份卡。(5)通过学习模仿,完成传统农具展的布置,并撰写相应农具的身份卡。(6)为选出的获奖农具设计云颁奖词,并录制成语音。(7)调查分析农具的改进与生产力的关系。
驱动性任务的设置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和技能以及新获取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去解决相对复杂的历史问题。但驱动性任务的设置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不能把任务定得太高、太难,也不能把任务定得太低、太易。只有这样,学生在完成驱动性任务的过程中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二)项目实施
1.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项目实施是项目式学习中最难的环节。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人数多、项目内容庞杂、时间跨度大、活动地点复杂等。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管理和指导能力,及时跟进项目。学生依据项目规划中制订的任务计划和小组分工,有步骤地开展各项活动。在“华夏之光,深耕千载”的项目中,有的组负责农具模型的制作,有的组负责网上展馆的设计、布展并撰写展馆解说词,还有的组负责农具的投票及撰写颁奖词等。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应该在理解项目主题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文本收集材料,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或者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学习文物布展等方面的知识。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小组讨论环节至关重要。各小组成员定期聚集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工作进展和发现,共同探讨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在讨论中,学生相互启发、补充和完善各自的观点,形成全面、深入的认知。
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定期组织小组汇报,了解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针对出现的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教师也可以提前预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尽早为其提供一些有帮助的学习资源。
2.搭建学习支架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在于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并形成可视化的项目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常会遇到很多综合性的跨学科知识,有些问题甚至会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干预。为了降低任务的难度,教师可以为学生搜集和提供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可被称为学习支架。
教材一般是项目式学习的最直接材料,但往往容易被忽略。在“华夏之光,深耕千载”的项目中,除了充分运用教科书外,教师为学生整合了各个朝代的农具资料及图片,还有相关数据等。从原始社会的骨耜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再到春秋战国的铁制农具,以及后面唐朝的曲辕犁、筒车,宋代的秧马等都有相关材料的补充。这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还为学生的学习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在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和帮助的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团队协作情况,促进小组内部的良好沟通和合作,确保各小组工作顺利开展。
3.展示学习成果
最后,各小组汇总项目学习的成果,展示驱动性任务中的预期成果。项目式学习的成果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我们应选择适合初中历史学科的项目成果。在“华夏之光,深耕千载”的项目中,成果形式有以下几种:展馆布置(图片+文字)、展厅解说词(文字+语音)、颁奖词(文字)、传统农具模型、调查报告等。
(三)项目评价与反思
在项目式学习中,项目式评价是一个关键环节。项目评价要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体现基于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评一体化。
在项目式评价中,教师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既要有教师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教师依据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包括知识运用、研究方法、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估。学生则对自己在项目中的参与度和贡献、收获、不足等进行反思和评价。同时,小组还应该进行互评,考量项目成果的创新性及合作性等。
另外,评价要全程化,既要有过程性的评价,即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便调整和改进;又要有结果性评价,即在项目结束时,对整个项目成果和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
最后,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即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并依据具体的评分标准,对各项评价内容进行打分。在项目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对整个项目的成果和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全面评价。
目前,项目式学习中比较常见的评价工具有:档案袋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比较注重过程资料的收集,如过程性成果、活动照片、项目总结等;星卡评价,这是一种比较高效的评价方式,操作简易又直观。此外,还有如SOLO评价、面试评价和纸笔测试等。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其优点,在选择时应结合实际取长补短,尽量做到评价的客观、公正。
在项目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案、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等。
三、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效果
项目式学习符合新课改理念,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和探索,笔者发现初中历史学科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展开教学,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
(一)提升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参与。如在“华夏之光,深耕千载”的项目中,学生策划中国古代传统农具展览,需要自己选定主题、收集展品、设计展览布局等。这种亲力亲为的过程,使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完成布展后,他们又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从而对历史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需要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例如,在研究铁制农具取代青铜农具时,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铁的硬度比铜更高,更适合犁地。再如,在理解曲辕犁省力的时候,学生还要运用物理学的知识等。这促使学生打破学科界限,进而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增强团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项目式学习通常以小组形式展开。为了实现目标,成员需要明确分工,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促使学生紧密合作、相互依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其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方面的显著成效。然而,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教师仍需不断探索和改进,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技术的持续发展,历史项目式学习将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提供助力。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贤义外国语学校)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