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育人理念的初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索
2024-12-11贲浔翟丽群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领域)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课程代表的是国家意志,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还明确提出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跨学科思维,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观念,解决真实问题的课程和学习取向,是分科背景下实现课程综合化、实践性的有效途径。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主题”是实现“跨学科”的中介,能够催生“跨学科学习”,明确学习内容与价值,而“跨学科”则提供视野和方法。作为较高层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生的探究体验则是形式与载体。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和价值关切,它既不是学习活动中简单地“跨”几个学科,也不是几个学科在某个学习单元的轮番上场,而是以某个学科(主跨学科)为依托,运用相关学科(被跨学科)的知识、方法、思想,实现对某个开放性、延伸性主题或者实际问题的跨学科理解,通过“交叉”“整合”“多视角”“多方法”学习实践活动,实现正向迁移,解决真实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催生正确价值观,培育良好品格。因此,“跨学科”是一种意识、一种方法,而不是目的。“跨出去”本质上是为了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跨回来”,以帮助本学科知识体系、能力的形成及解决仅凭本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实施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如火如荼,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内涵及本质认识的偏差,依然存在“拼盘式”“应景式”现象。为此,教师必须深化理性认识,强化有效跨界和深入融合的研究。下面以“赏旷世画卷,析北宋沉浮”主题探究活动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探索及初步认识。
一、主题活动学习内容
1.相关课程学习要求。历史学科:宋代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艺术学科:中国画经典魅力;地理学科:区位、气候与农业生产。
2.学习主旨素材分析。张择端于1101年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不朽之作,它是一幅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清明上河图》表面上表现的是繁荣市景,但隐含着忧患意识,有曲谏皇帝之意,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很可惜的是当朝皇帝宋徽宗虽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画中用意,但不愿收藏,只在卷首题字后就将其赏赐出去,最终落得与该画一起被金人掳去的凄惨结局。该学习素材综合历史、艺术、地理等学科知识,是开展以提升学生历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重要资源。
二、主题活动设计说明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制作相关课件,以《清明上河图》为主要学习资源,补充学者的有关论述,结合艺术、地理等学科知识,设置赏艺术神韵、说社会风貌、察时令之谜、析盛世危图等研习活动。教师通过图说历史、课堂辩论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了解宋代经济繁荣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重要地位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三、主题活动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全景,了解其内容、结构、技法,认识《清明上河图》是我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同时,强化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家国情怀)
2.通过图文资料研习和看图说话学习活动,了解宋代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社会生活与风俗,感受《清明上河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体会历史信息传递的载体和方式的多元性,培养信息获取、转换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3.结合地理等学科知识,通过对《清明上河图》名称的探究、内容明暗线的剖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系列活动,客观认识北宋的繁华与危机,培养学生宏观视角、纵横联系的思维习惯以及居安思危的历史忧患意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四、主题学习重难点
重点:根据图文信息,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和都市的社会生活与风俗。
难点:客观认识图片所反映的北宋繁华与危机的矛盾统一。
五、主题学习活动流程
环节一:赏艺术神韵
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全景以及袁武《〈清明上河图〉的艺术意蕴》等文字材料,教师结合美术知识,讲解作者、内容、结构、技法等,让学生初步概览基本知识,为后续深入学习、探究奠定基础。
承转: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其内容丰富、描绘真实、绘画技术高超,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一定程度上也是北宋政治的反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下面我们选取其中几个片段,一起来感受北宋汴京的繁华,并揭秘繁荣市井表象下所暗藏的玄机与危机。
(设计意图:欣赏课件,使学生直观感受旷世画卷之艺术神韵,催生深度学习欲望,激发民族自豪感,为后续活动奠定认知和心理基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的承转,自然导入后续活动,并确立了历史学科特质的活动基调,“玄机与危机”则提示了深度学习及素养培养的活动指向。)
环节二:说社会风貌
多媒体循环展示《北宋东京城布局示意图》《夫妻逛街秀恩爱》《北宋时通东京各运河图》以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赏析、任世江先生《用〈清明上河图〉观察都市繁华》等文字材料。教师布置学生结合地理知识(粮食作物与区位及气候的关系)、广告营销知识(设置广告牌制作跨艺术学习实践活动),选择其一进行“《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代经济发展及东京的社会生活与风俗”的叙说。
承转:刚才同学们的叙说充分体现了《清明上河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也更形象地为大家描绘了12世纪东京汴梁的商业繁荣、交通发达、城市生机与活力。作为世界第一大都市,汴京当之无愧;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富庶的一个王朝,北宋名副其实。此刻真有了穿越到那个清明盛世的冲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一词,是否就是如此得来的呢?
(设计意图:根据集市的区位设置、贸易时间、行业门类、水陆交通、出行工具、逛街、休闲娱乐、酒店等反映宋代的经济发展及都市生活与风俗的诸片段,让学生通过细微观察,相机补充一些文字材料互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东京的繁华;通过叙说的方式,强化认知,培养语言表达、历史叙述能力。)
环节三:察时令之谜
多媒体展示任世江先生《用〈清明上河图〉观察都市繁华》、孔宪易先生《〈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等文字材料。教师布置学生阅读材料,结合地理知识、天气常识合作探究,辩论《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时节是春天还是秋天以及“清明”的寓意。
承转:无论是清明时节的繁华,还是清明统治的颂辞,均反映了宋朝经济繁荣、城市文明的发展,再加上其艺术的精美绝伦,作为酷爱艺术的当朝皇帝宋徽宗收到此画后,肯定会爱不释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宋徽宗居然不愿收藏此画,只在卷首题字后就将其赏赐出去,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该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和历史批判性思维。认知冲突的承转,能使学生自然展开更深入的学习活动。)
环节四:析盛世危图
多媒体展示《科举考生热衷算命》《懒散的兵卒》《官民因税款发生争执》图片材料及陈力军《清明上河话红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赏析》等文字材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宋徽宗不愿收藏此画的原因何在?你对《清明上河图》‘盛世危图’是如何认识的?”等合作探究活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清明上河图》并非简单地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作者以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文人迷信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向宋徽宗提出了对城防、军备、安全、交通、管理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遗憾的是,宋徽宗迷恋精绘祥瑞和吉兆,他虽看出《清明上河图》的画中用意,但不愿收藏,只在卷首题字后就将其赏赐出去。宋徽宗未能居安思危,最终落得与该画一起被金人掳去的凄惨结局。
(设计意图:该环节在于以“盛世危图”为载体,引导学生辩证认识北宋繁华盛世表象下的浮沉因素,既培养学生客观、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又唤起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意识。)
环节五:谈活动感受
教师提示从古代文化的自豪感、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感悟等方面谈活动感受。
教师活动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探究,我们领略了《清明上河图》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再度感受了北宋东京的繁华,了解了历史信息获取路径的多元性,初步掌握了史料考证、甄别、历史理解的基本方法,也认识到作为统治者要虚心听取民声,励精图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这是《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神韵;“一纸江山故人远,半生烟火世情阑;虹桥影落繁华尽,梦回汴京认归帆”,这是《清明上河图》蕴含的历史真谛,或许后者更是其之所以被数百年流传的真正原因所在。
(设计意图:该环节固化学生的学习认知,培养学生宏观视角、纵横联系的思维习惯,并进一步增强学生居安思危的历史忧患意识。)
六、主题学习活动反思
跨学科主题学习,顺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总趋势,适应了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时代需求,满足了国家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观需要,它体现了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的革新,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的转变。跨学科主题学习,聚焦“人”的发展,聚焦“学习”的真正发生,更聚焦“问题”的解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有利于师生角色重塑和行为走向改变,有利于“教学相长”“知行合一”,还有利于凸显学科育人价值,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优化实施,主题策划、目标确立、过程架构、评价设计等是关键要素。
主题策划是前提。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主题必须承载本学科的核心内容(学科大概念或有助于深入理解大概念的其他学科内容),必须覆盖足够数量的学科领域或跨学科领域内的重要观念,同时具有深度探究和正确引领的价值。本探究活动参照新课标给出的“小钱币,大历史”“历史地图上的世界格局”等跨学科学习主题,依据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认识宋代繁荣的经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业要求和“开展图说历史”等教学提示,综合历史学科“宋代经济的发展;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艺术学科“中国画经典魅力”、地理学科“区位、气候与农业生产”等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渗透忧患意识等历史意识的培育为价值取向,确立“赏旷世画卷,析北宋沉浮”活动探究主题,旨在在分析《清明上河图》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深挖其历史价值、引入地理学科重要原理,剖析“清明”之寓意,在图片及问题情境下,促进学生历史解释、历史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及重要品格的养成。
目标确立定方向。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确立主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价值指向和学生学情,需要从低层次的单一目标转向高层次的综合目标,使用重要观念进行知识的联系与统摄,尽可能减少单一知识的重复,让学生看到每个学习目标背后呈现的广阔联系,有序组织学生在学习期间遇到的事实、概念、过程和方法,建立情境任务之间的关联以及与其他学习领域的联系,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与重要观念这个中心有关。本探究活动的目标设计涵盖历史、地理、艺术学科的知识,并始终聚焦历史学科关键核心素养及三学科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较好地诠释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不仅要“跨”更要“融”的教学主张。
过程架构是关键。跨学科主题学习准备要充分、形式要新颖,要提供足够的学习探究载体与活动平台,使学生都有所收获。本探究活动设置了赏艺术神韵、说社会风貌、察时令之谜、析盛世危图、谈活动感受等系列化环节,通过图说历史、课堂辩论等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保证了学生的高参与度以及思维度,促进了深度学习的有效达成。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坚持学科立场。作为基于学科的主动跨界,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科本身的。本探究活动是以历史学科为主跨学科的主题探究活动,一定要体现历史味和学科独特价值。本学习活动利用艺术素材创设情境,融通了地理、美术等学科知识与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避免了跨学科学习“拼盘式”的简单操作倾向,诠释了跨学科学习“是联盟非扩张”“是利用非代劳”的综合性原则,彰显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育人共同体”及“学科学习共同体”相结合的本质特征和素养提升的价值导向。
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作为具有综合性、探究性的深度学习活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外显的活动,还要促进思维的活跃。本主题学习活动不仅有“是什么”的艺术作品鉴赏,还有“为什么”“还有什么”“说明了什么”的渐进层次深入,特别是“盛世”“危图”的矛盾统一与认知冲突,使学生不仅深刻理pNWRdSNYWz4slrReMaOIgw==解了北宋都市异常繁华与宋徽宗终被外族所掳的怪异历史现象,还激发了居安思危的历史意识,体现了历史的鉴今功能。
评价设计是保障。评价设计是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目标、开展高质量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关键环节。在评价目标上,要以核心素养为载体,既要关注主跨学科的核心素养水平,又要兼顾被跨学科素养的有效迁移;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科素养维度,又要关注活动学习态度、活动参与程度等要素;在评价方式上,可采取量规评价、学习日志、成果展示、反思报告等多种形式。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学评价应贯穿始终,评价主体要多元,评价量规要与相关课程教师合作协商。
总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作为基层教师,不仅要认同其先进理念,更要用心、尽心去实践探索。诚然,跨学科主题学习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怎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如何寻求主跨学科与被跨学科的最佳契合点?如何指导学生基于跨学科的视野和方法开展学习?如何对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科学、有效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广大一线教师作持续深入的研究。
(作者单位:1.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2.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洛阳初级中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