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情境教学法的创新实践

2024-12-11王静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2期

情境教学法是初中地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它是教师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的一个贴近教学实际的场景,带领学生从情感体验上走进情境中,体验其中的乐趣。情境教学法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激发,而对于当下的初中生来说,要想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需要将情境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就是让创设的情境更生动、形象、有趣,这里就可以借助数字信息化工具,让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情境更丰富多样,不仅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的直观刺激,还会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深入探究。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文化储备、深厚的语言功底等,还要具有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所以,我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借助数字化转型的契机高效利用情境教学法来提高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章节以及知识点的情境教学案例分享。

一、教学案例呈现

案例一: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

教材分析:“让我们走进地理”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的标题,这节课会带领我们了解地理学的是什么、应该怎样学好地理等问题。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这一新学科,他们对很多新的有关地理的概念都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我尝试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式组织初中地理的第一课教学,效果还可以,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我借助手机上的某款地图软件将“卫星图”投屏到多媒体屏幕上,通过放大、缩小、移动等功能让学生观看整个地球的卫星图。紧接着,我给学生播放了“从高空看地球”的视频,随着镜头从地球表面逐渐拉高,整个地球的全貌展示在学生眼前(如图1所示),他们通过视频成像更清楚地看到了整个地球的海洋部分、陆地部分以及云层分布情况等,将学生带入了科技化的视觉情境中,学生纷纷睁大双眼,认真地看着、听着。

有的学生产生疑问:那学习这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针对学生的这一问题,我又设计了以下情境:

情境一:2022年冬奥会在北京启幕,一部分赛事在张家口举办,因为张家口在气候、交通、环境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可以为冰雪赛事提供符合比赛条件的场地。主办场地在张家口崇礼,这里雪大,温度低,但海拔并不高,交通便利。

情境二:阳光充足的北方农村,房顶铺满了太阳能板;在海域辽阔的海洋和地域宽阔的草原上,转动着无数个风车;靠近长江流域的农民们用河水灌溉着农田,田里的稻子油绿油绿的;在寒冷的冬季,北方很多人到南方避寒,而在炎热的夏季,南方人去北方避暑。

情境三:因纽特人在冰天雪地捕鱼的场景;意大利威尼斯的欧洲水城;非洲质朴粗犷的传统舞蹈。

这三个情境分别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出来,经过学生讨论和分析之后得出: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等有关,所以学习地理对我们正确了解世界、认识地球以及关注自己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综合分析:这节课在信息技术工具的辅助下为学生创设了多样化、真实化、立体化、智能化的学习情境,学生兴趣浓厚,并对地理这门学科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为后续的地理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为下一步的教学开展做了前期准备。

案例二: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教材分析:“中国的地形”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一节。地形是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它既受到很多地理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还会给气候、文化、农业生产、水利、交通运输等方面带来影响,所以了解并掌握中国的地形特征是学生学习以后章节的基础。关于中国的地形,有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常识,如中国主要地形由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丘陵组成,但如果让学生分别说出来中国有哪几个山脉、哪四大高原、哪四大盆地、哪三大平原、哪些丘陵等,他们可能根本说不全。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探究、分析能力的培养,所以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来组织探究活动。具体设计如下:

在备课时,我用相关制图软件制作了一个具有层次性的、可变换的“中国地形图”,图形上清楚地标注出了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但是起初给学生呈现的并没有相应的文字标注,只是简单的图形。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再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将图形上的文字一一呈现出来。如教师提问“青藏高原在什么位置”,学生通过点击或者图形圈画的方式标注出来,如果准确,地图上会跳转出“青藏高原”四个字,如果不准确,图形上不会有任何反应,需要学生再尝试选择其他的地方圈点。用同样的方式,我还组织学生探索了“寻找四大盆地”“主要山脉”“三大平原”等的位置。学生边探究、分析,边动手操作、尝试,边积累、记忆,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他们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也会比较扎实。

特别是讲到中国的山脉这部分知识时,为了让山脉特征更清晰地呈现,我还组织了材料阅读情境,阅读主题为“中华五岳”,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来,用智能机器人语音读出以下内容:

中华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泰山峰峦层叠、挺拔险峻,登临眺望,景色壮丽,令人神往和景仰。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来这里祭拜不断,名家贤士、文人墨客接踵而至,使泰山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泰山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除泰山之外,其他四岳也各具自然与文化特色。

机器人一边读,教师一边操作多媒体课件。在这一生动有趣的材料学习情境下,我还组织了探究学习活动,如说一说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领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交界处。探索和分析山脉的走向,并在自主绘制的中国地图上将这些山脉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连接起来,分析一下中国山脉的主要特点。

在这一情境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纷纷动手操作——绘出中国地图上的山脉,合作讨论——不同山脉的所在位置和地形特点,自主总结——中国山脉的主要特点,构建起知识表格或者思维导图。

综合分析:这节课重在组织学生探究、分析和归纳,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节课的情境创设还是以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方式辅助实施,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情境更贴切、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本节课的教学具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三:八年级下册地理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材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中的第一节课,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这部分知识是衔接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的点,所以需要学生扎实学习,理清思路。基于这些,在组织这节课的教学时,我采用了问题情境教学的方式,先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去主动预习,再引出新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去深入分析和探索,从而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我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的:

问题情境一:我们经常会说北方凉快,南方热,南方爱下雨,北方却雨少,那么北方和南方是从地图的哪里区分开的呢?

问题情境二:除了我们所说的北方和南方的区域划分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区域划分?

针对这两个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预习,很难得到答案,所以用这两个问题情境来引导没有预习的学生去主动预习,使其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并养成预习的习惯。通过简单预习之后,有的学生发现了“秦岭—淮河线”是区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界线,我趁热打铁,又抛出新的问题:“南北两个地理区域有什么差异呢?”这一问题提出之后,台下的学生纷纷主动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河流会有封冻期,而以南却没有。”有的学生说:“秦岭—淮河线以北多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而以南多以稻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有的学生说:“秦岭—淮河线以北的粮食作物一年两熟、两年三熟或者一年一熟,而以南的地区是一年两熟或三熟。”还有的学生说:“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水果以苹果、柿子、枣等为主,而以南以橘子、菠萝、火龙果等为主。”

在学生分析问题之后,我带领他们制作出了“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表”,如表1所示。

在解决问题情境二的过程中,学生还得出除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之外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所以中国的地理区域可以大致分为四大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前面我们学过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地理界线,通过教材中的地图,我们还需要确定两条界线,那么这两条界线分别是什么呢?我又抛出了新的问题,让学生边读图边分析。有的学生发现,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界线是昆仑山—祁连线;还有的学生发现,西北地区和北方地方的界线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似。

什么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我通过微课将这一概念解释如下:“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把中国大致划分为东e2812fda15a45b32b3f6f2e4d6be80b5南与西北两大部分。东南半壁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雨热同期,以农耕为主。西北半壁地处内陆,除少部分地有较多降水外,大多数地区降水稀少,或者水热资源配合不够协调,是中国重要的牧区。”

综合分析:问题情境教学可以穿插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可以让课堂更具探索性。这一案例教学以问题为引线,以情境的方式呈现,一方面将这部分的知识贯穿起来;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从浅到深地分析和探索这节课的内容,使课堂更具特色。

二、教学反思与总结

前面列举出了三个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案例,不同的情境教学方式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也明显不同,所以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创设情境的方法要恰当

教师在为知识创设情境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随意搬用,也不能任意套用。创设情境的途径大致分为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以及语言描述这六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几种情境创设的方式并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可以融合设计的。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情况,选用恰当的情境创设方式。如在案例一的情境创设中,我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采用了图画再现和语言描述融合的情境创设方式,将地理第一章以智能化、科技化、生活化的面貌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眼前一亮,既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又丰富了课堂形式。

(二)注意情境的呈现方式要多样

有的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时,只是片面地采用问题情境或者图画情境,这种单一化方式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作用,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时应注意情境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多样化的情境可以是直接的或者探索性的问题,也可以是直观的或者分析性的阅读材料,只要情境内容能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并且能丰富知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就可以酌情融入。如在案例二中我用微课呈现的方式引用了一段材料,再结合多媒体图片呈现,拓宽了学生的认知。

(三)注意情境内容的衔接性

如果我们想要用情境教学法贯穿整个课堂内容,就需要注重情境内容设计的前后衔接性,特别是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的难度、内容都应该具有递进性、衔接性,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主动探索。如在案例三的问题情境设计中,我先用简单的问题激发起学生预习的欲望,又用深层次的问题带领学生探索与分析,问题的难度和深度逐级递进,用几个问题情境就把整节课串联了起来,同时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紧跟教师的思路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注意情境创设的新颖性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一些现代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教学工具走进课堂,为了充分发挥这些工具辅助教学的作用,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教师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组织教学时,也可以有效利用这些工具。比如,教师通过相应软件提供的高清地图来创设图画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刺激;用投影播放视频的方式创设真实化的情境,给学生以真实的学习体验;用微课将复杂的地理知识点精细化呈现,降低学习难度;等等,教师可以用这些信息技术工具来保证情境创设的新颖性。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五中学〈兰化一校〉)

编辑: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