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2024-12-11李强

新课程·上旬 2024年32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读思达”教学模式能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深入阅读和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展开系统性分析,继而通过自我表达呈现思考结果。本文以七年级上册中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展开探究。

一、情感诵“读”,涵泳诗情

在初中语文“读思达”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是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互动白板等现代教育工具,将诗歌具体内容与视觉、听觉元素相结合,引导学生初步跟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教师播放一段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师:同学们,大家从这首古典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沉闷忧伤。

生:宁静哀伤。

师:说得很好!伴随着这优美而悲怆的旋律,我们来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师引导学生在领会音乐情感的同时进行古诗吟诵,让学生通过倾听体悟诗句中的情感波动,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

师:这首七绝是谁写给谁的?又为何而写呢?

生:李白写给王昌龄的。

生:王昌龄之贬所是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所以李白在听说好友的不幸遭遇后,远道寄送这首满是同情关怀的诗篇,以示聊慰。

师:通过“不护细行”(《新唐书·文艺传》);“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这些材料,我们知道了王昌龄左迁龙标的原因是生活中不拘小节,得罪人而被贬。

教学导入环节之后,教师通过提供资料向学生介绍古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初衷,帮助学生体悟古诗中的情感深度,以便进一步展开情感阅读教学。

师:纸短情长,四句短章,感情分量极重,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一齐吟诵。)

(设计意图:音乐与历史资料相结合的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句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增强感染力。)

二、问题引“思”,解析诗意

初中语文“读思达”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教学实践中的重点。教师可以借助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文化背景,使学生除了要理解诗句的字面涵义外,还要学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审视诗人的创作动机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师:略读这首诗,请分析一下这首诗具体阐述了什么?

生:季节更迭,杨花纷纷凋零,杜鹃的叫声不绝于耳;听闻你被贬至龙标,我nyzOweocmZ0weWA83O0Qag==心中的忧伤如潮水般汹涌;我愿将愁绪寄托于明月,随你穿越漫长路途,直至夜郎以西。

师:讲得很好。那针对诗中的词句或者背景,大家着重查阅了哪些资料?

生:王昌龄贬官之前为江宁丞,而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天宝年间是唐玄宗在位期间的黄金时期,唐朝经济、文化、艺术都达到极高水平,而天宝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所以,这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生:古人尊右卑左,左迁就是贬谪降职的意思。

师:那么还有其他表示任免降职的文言表达吗?

生:类似的还有“放”“左调”“黜”“罢”等。

师:前两句中的“杨花、子规、五溪”是什么意思呢?

生:杨花就是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称,这是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

生: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

师:“夜郎”这个命名很独特,大家有预习吗?

生:汉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挖掘古诗的字词应用,解析诗人的创作意图,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并进行信息积累,进一步深入理解古诗含义。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全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开篇描绘了南国暮春之景。杨花衰败,尽是破碎之感,大家感受到一种什么气氛?

生:哀伤愁恻。

师:开头起句平淡,但其中却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我们能够从中读出什么信息?

生:点明了时令——暮春之际。

生:烘托了凄冷孤寂的气氛。

师:大家觉得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生:点题。

生:为下两句抒情张本。

师:说得非常精准到位!那么下两句是不是紧承上文,集中写了李白面对此情此景油然而生的情感?

生:“愁心”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生:我觉得“风”这个字用得很传神。记得学习《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据说经由“绿”“到”“满”“入”等多个字的推敲,最后王安石选择了“绿”,使诗句顿时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师:你的思考很深刻,这体现了古人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对诗词文句的精益求精,值得我们学习。

生:我觉得李白满怀对友人的关切顾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毕竟王昌龄在他写的《芙蓉楼送辛渐》中表明了自己的无辜。

随着问题引领阅读教学的深入,教师运用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分类展开深度教学,鼓励学生从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到创造六个层次深入挖掘文本,激发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批判思维能力。

师:大家再读前两句,体悟其中蕴含着哪些意象。

生:“杨花”落尽象征着春天的结束和生命的无常,隐喻李白对友人遭遇的哀怨之愁。“子规啼”声悲切,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和悲恸。子规的啼叫与杨花的落尽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生:“龙标”既是指王昌龄的官职,又代指王昌龄本人,意味着王昌龄被贬偏远之地。五溪,指代边远蛮荒之地。

师:大家对于象征和指代的学习非常到位,那么其中有什么修辞用法吗?

生:“杨花落尽子规啼”与“闻道龙标过五溪”形成对偶,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师:很好。再读后两句,大家发现有什么象征用法吗?

生:“明月”常用来象征思念和遥远的希望。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给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生:“风”在诗中象征着无形的纽带,将诗人的情感带到遥远的夜郎西。

师:非常好,还有什么修辞吗?

生:“我寄愁心与明月”,将抽象的“愁心”比喻为可以寄送的实体,明月即为挂念之情的载体。

生:明月拟人化,仿佛明月能够理解并承载自己的愁绪,随风陪伴着友人直到“夜郎西”。

生:“直到夜郎西”使用了夸张手法,强调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这份情感已经跨越遥远的距离。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从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略读—泛读—精读”结合,递进式的问题链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全面掌握诗歌知识,还能学会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解析诗意,强调教师在问题引领教学过程中,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修辞等方面展开详尽的分析,以便揭示诗歌的主题和深层意义,助益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内涵,领悟诗人的古诗创作智慧,从而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三、情境促“达”,走进诗境

初中语文“读思达”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需要进一步设计一系列课堂情境活动,鼓励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以给予每个学生诠释古诗意境、阐述文本理解的机会,方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激发语言表达潜能,并学会倾听他人观点,提升交流技巧。

师:唐朝诗歌交往之风气极为盛行,有应制诗、题壁诗、赠答诗,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歌唱和、书信往来、宴会聚会等形式建立紧密的沟通网络和深情厚谊,这种友情超越世俗利益,是建立在共同的文学兴趣、政治抱负或人生理念之上的。

(用PPT展示王昌龄和李白的交游:开元十四年,28岁的王昌龄从边塞回京赶考途中遇到25岁的李白,两人志趣相投(武、道),爱好一致(喝酒),性格无别(豪放爱交友),志向无异(建功立业)分别之际作《邺中赠王大》。十四年后,巴陵遇“被贬岭南遇赦北上还京”的王昌龄,王昌龄送李白《巴陵送李十二》,而今李白也写诗遥寄。)

引用历史资料为学生创设一个立体阅读情境,让学生于具体场景感受古诗的魅力,以便更好地诠释古诗意境,并在情境引导下,推动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诗歌内涵。

师:在王昌龄此次被贬十年后,李白也被流放至夜郎。大家依据这些资料,分组演一演,体会诗中的意境。

(学生分小组开展角色扮演,教师调低音量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一小组,学生创设“驿站”场景,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王昌龄以及其他驿站中的人物,人物间面对面进行道别、诉衷肠、吟诗等。

另一小组,学生扮演李白与王昌龄的隔空对话场景。一部分学生扮演李白,另一部分扮演王昌龄,加上旁白、解说、古诗朗读等形式的语言表达。

小组1情境体验:学生1(李白)“杨花尽子规啼,寄愁心随风至。”学生2(王昌龄)“过五溪感君情,明月照夜郎西。”学生3(驿站诗人)“左迁虽遥远,友情不曾离。月照古今情,诗心永相随。”学生4(驿站诗人)“月下论诗篇,古今情相连。”学生5(驿站诗人)“今宵共欢聚,友谊永长存。”学生6(驿站诗人)“银辉洒庭院,诗人共此时。忧愁随风去,寄语予昌龄。”

小组2情境体验一:学生1(旁白)“在这寂静的夜晚,江边的杨花纷纷落下,如同飘散的思绪,随风飘向远方,李白的目光随着飘零的杨花……”学生2(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学生3(心声旁白)“昌龄兄,你是否听见子规哀鸣?”学生4(旁白)“遥远的他乡,王昌龄孤身一人,与李白遥望着同一轮月亮。子规啼声穿透夜空,唤起两人间的过往种种”,学生5(心声旁白)“太白兄,我们那些长安的日子,如今如梦般遥远。”学生6(旁白)“明月当空,清辉洒在两人身上,仿佛一座无形的桥梁。风轻轻吹过,带着李白的寄语,穿越时空,吹向王昌龄。”

小组2情境体验二:学生2(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学生7(旁白)“王昌龄感受到风的轻抚,仿佛听到李白的呼唤。望月间,心中的孤独与愁绪似乎被月光照亮。”学生7(王昌龄)“太白兄,你的诗篇如同明月挥洒我心中阴霾。虽相隔千里,但我们的友情,如同这月光,如同这清风,永远相随。”学生8(旁白)“在这个特殊的夜晚,杨花、子规、明月、清风,成为李白与王昌龄隔空对话的媒介。他们的友情,跨越时空的界限,在这宁静的夜晚,得到深深的共鸣。”

教师利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创新古诗情景,让学生通过协作互助的机会表达诗中的情感,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能促使学生在模拟交流中有感情地表达古诗的潜在思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同理心和沟通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表达情境体验过程中的感受,小组讨论诗歌中的友情、思念等主题,鼓励学生撰写心得体会,表达自己的交友经历和情感触动。通过情境教学,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还在体验中生成了同理心,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所学知识。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够使学生的表达更加条理、清晰、严密,以便其深化思考,进一步展示自身对于诗歌主题、情感和结构的理解,也便于在小组讨论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师:大家觉得如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

生:可以写一篇对远方挚友表达思念之情的短文。

生:可以以“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为主题开展小组辩论,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古诗体悟的实际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以便学生通过不断地自我审视,形成独立见解。

基于古诗的教学实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在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以情境促进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真情实感、理解古典文学的深层含义,提升审美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读思达”融合,体会诗格

“读思达”融合,是将阅读、思考和表达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古诗鉴赏过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感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通过问题引导思考,解析诗歌的内涵美;通过情境促进表达,感悟诗境的艺术美。

师:通过以上学习过程,相信大家对这首古诗的意象、修辞等都已了然于心,大家知道,盛唐文化交流开放,中国古诗的体裁至唐代而渐趋成熟。诗仙李白,他在古诗方面的艺术成就极高,尤以歌行、七绝传颂后世。

教师提供资料:“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哭晁卿衡》)。

师:同学们,《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构思和表现手法是怎样的?

生: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生:诗人运用了意象和象征手法,同时又直抒胸臆。

师:很好。李白诗集中赠别友人,思念友人的七言绝句有数十首,但其构思和表现手法却无一雷同。本诗想象力丰富、构思别致,大家简单分析一下上述资料中各诗句的表现手法。

生:第一句用“赋”。

生:第二句典型的“比”。

生:第三句寄托着宏伟的理想抱负,是“比兴寄托”。

生:第四句寓情于景。

生:第五句情景交融。

在“读思达”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的基础上,丰富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小组互动的实效性,并通过教学过程的不断演绎深化文本解读,继而归纳抽象的古诗概念,在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上提升其表达与交流能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根据差异化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在“读思达”融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悟诗词风格,让学生自主演绎其中的意境、情感、语言、结构,领略诗人的艺术风采,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构建和合理应用“读思达”教学模式,对阅读教学的成功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不断完善自身专业素养,探索多元化教学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把握深入探究新策略的时机,高效引导阅读教学,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卓尼县第一中学)

编辑:蔚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