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策略探析
2024-12-10任敬华陈红梅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要生活化,教师要运用幼儿生活中的内容,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整理,总结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并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策略进行探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和材料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数学渗透的契机来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在家园合作中加强沟通,通过亲子活动来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进行感知、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思维获得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好模仿、好奇好问,且思维以直接形象性为主,因此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曾钰将生活化界定为从生活中提取学习材料和情境,通过操作体验,感受知识与生活的关系,形成相关的思维方式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所以要将幼儿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落实数学教育生活化,岳全英在幼儿园生活化数学课程中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定义为教师的数学教育课程理念,指教师借助真实或仿真的、熟悉的生活与活动情境,使数学经验生活化、应用化,引导幼儿将数学内容、学习方法运用迁移到日常生活,自然、快乐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1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历程
1.1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萌芽阶段
在16世纪以前,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都是家长根据经验展开的,但是教育生活化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主张教育应该与当前的现实生活相联系。17世纪左右,夸美纽斯作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的现实目的就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所以要让儿童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并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主张将自然中的客观事物作为教育幼儿的基础。卢梭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论,他反对封建的教育思想,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让其率性发展。但他们忽视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方式方法不够具体,缺乏操作性,因此这个阶段的数学教育生活化发展并不完全。
1.2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发展阶段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主要有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他们都提倡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和需要,主张让幼儿在自由的活动中学习各项技能,形成了相对系统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也更加具体。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认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他批判传统教育远离幼儿生活且忽视幼儿的直接经验,提倡教育应该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强调幼儿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意义。福禄贝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客观实际设计了一套名叫“恩物”的玩具,让幼儿通过“恩物”来认识世界。蒙台梭利也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具,其中的数学教育教具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生活所设计的。这些都充分体现当时教育对幼儿生活经验与兴趣的重视,这个阶段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得到迅速发展。
1.3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成熟阶段
20世纪后期,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强调操作的重要性,认为儿童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内化的建构过程,教师应该根据幼儿发展特点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可操作的机会去学习,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来建构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强调要把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与幼儿生活中的事物相联系,重视幼儿学习兴趣与教学情境创设,所以当时的数学教育更加关注教学情境与幼儿生活。
在20世纪初,陶行知批判脱离幼儿实际的传统教育,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幼儿生活的密切关系。陈鹤琴也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将西方的教育思想进行吸收与改造,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强调大自然和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让幼儿走入大自然中去获得有用的知识。90年代后我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多元化发展,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照搬国外的教育理念到针对我国具体国情进行革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在一步步走向成熟。
2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价值
2.1 有利于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强调幼儿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金浩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中提到,“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产生于实践又广泛地应用于实践。”认为数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工具。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我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幼儿,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数学教育要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最后回归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他们的生活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这样有利于幼儿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2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幼儿的天性就是对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要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数学是枯燥难懂的,只有联系幼儿的生活,他们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如果单纯地向幼儿灌输数学知识,会导致他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甚至还会影响到将来对数学的学习。幼儿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但是想象力的发挥也是建立在已有事物基础上的,所以在丰富幼儿生活经验的同时,还要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数学教育,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设幼儿感兴趣的生活情境等,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可以让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时的挑战性和成功后的成就感,让幼儿感受到探索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3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运算思维中的三个结构与数学上的三个母结构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具有逻辑性的,然而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是与儿童大脑的心理结构相联系的,所以数学运算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有利的。皮亚杰认为要想一个儿童能够真正学会运算并理解其含义,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并且要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会做”并不代表“理解”,理解包含着一种概念化、抽象性或对情境的认识。也就是说要想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是离不开动手操作,然而幼儿的操作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将幼儿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让幼儿在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不断地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很好地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
3 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策略
3.1 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1)选择生活化的材料进行数学教育
在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过程中,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由于幼儿的思维是直接行动性的和具体形象性的,所以选择生活化的材料可以让幼儿产生亲近感,也有利于他们很好地感受材料和操作材料。
部分教师制作的材料与直接购买的材料并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生活化,教师应在生活中寻找真实的材料,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活动中,不要拿图片向幼儿展示,应该寻找一个真实的钟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形成对钟表的认识。赵彩虹提到,要利用互动性的材料,让幼儿在家中收集一些生活化的数学材料,带到幼儿园与其他的小朋友分享,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经验,还能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幼儿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幼儿完成材料的制作,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在操作材料的时候,还能够使幼儿更加投入。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进行数学教育
列乌申娜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断地通过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来学习,所以幼儿是通过多彩的活动来逐步形成数学概念的。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展开数学教育活动,它是把数学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实际的生活案例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例如学“1+1=2”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买水果的情境,让每个幼儿去买两个水果,最后让幼儿分享自己分别买了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可以了解数的概念和锻炼数学运用能力。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情境,例如,想通过物品分类来培养幼儿集合感知能力时,可以为幼儿布置一个“整理杂物”的情境,让幼儿操作,并分享整理的标准,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集合感知能力,还可以开阔他们的思维。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普遍化。因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幼儿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信息化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有利于幼儿理解其内涵并建立数学思维,同时也为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幼儿提供他们生活中不易接触到的事物,例如,在认识图形的活动中,教师可以找名胜古迹让幼儿观察,并从中寻找不同的图形;活动课件的制作要结合幼儿的生活需要和兴趣,很多教师会选用互联网平台制作的现成课件,虽然很方便精细,但是会让幼儿产生审美疲劳,不利于幼儿的数学学习,教师可以适当借鉴课件中内容的选择和过程的设计,要注意贴近幼儿生活并且保持创新性。
3.2 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1)抓住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契机进行数学教育
陶行知说过“用生活引导生活的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生活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去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涉及了许多数学元素。幼儿的一日生活包括入园、晨间活动、盥洗、进餐、午休、如厕、离园等环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育契机来渗透数学教育,如在入园时,教师会为幼儿测量体温、签到,可以趁这个机会向幼儿渗透“数”的概念;玩完玩具后让幼儿自己整理玩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也可以提升幼儿的分类、数数等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将会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2)利用幼儿的兴趣与生活需要来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杜威提出了现代的“新三中心论”,他认为应将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幼儿身上,并重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兴趣需要。教师要在幼儿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数学渗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如幼儿喜欢画画,那么在幼儿画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说画了几只小鸟、画了什么颜色的花朵等,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幼儿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幼儿喜欢踢球,就可以利用踢球的活动来向幼儿渗透空间概念,可以对幼儿发出“前、后、左、右”的指令,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在教育过程中还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性,所以需要教师对每个幼儿进行充分的了解。
3.3 通过家园合作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1)通过亲子活动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该与家庭密切合作,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亲子活动是家园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父母陪幼儿参加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可以锻炼幼儿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现状,选择生活化的材料,设计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提高数学素养。例如,在“圈豆豆”的亲子游戏中,准备若干红豆分散地铺在桌面上,由家长摇标有数字的色子,假如家长摇到数字“3”,那么幼儿就要用彩笔在桌子上圈出三个红豆,最后看哪组圈的红豆数量多,这个亲子活动可以很好地锻炼幼儿对“数”的感知能力,也能增进幼儿与家长的情感交流。
(2)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来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都强调教师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其中沟通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向家长了解幼儿最近的表现和关注的事情,方便进行针对性地数学指导;教师要向家长讲述幼儿在园的数学发展情况,并且告诉家长如何有效引导,这样有利于幼儿数学能力的提升。
沟通的方式有很多,但是想要做到细致有效的沟通,需要花费很多精力。例如,在幼儿入园或者离园时,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单独交流,讲述幼儿这两天的在园活动情况,并了解幼儿在家表现,这样可以相对全面地掌握幼儿的发展状况,方便对数学教育进行调整。教师要定期家访,了解幼儿的基本情况和幼儿生活经验等,这样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数学引导会更具有针对性,也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幼儿的一日生活联系起来,让幼儿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并培养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投放生活化材料,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兴趣需要设计生活化的数学教育情境,并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落实数学教育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机,充分利用幼儿的兴趣进行数学教育;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利用亲子活动进一步实现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前卓越教师全程化实践培养模式研究”(编号:SJGY2022043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通讯作者:陈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