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特点及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优势与突破

2024-12-10刘辕

知识文库 2024年24期

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拓荒者和职业教育事业的奠基人,经年实践使张謇逐步形成具有鲜明“产教融合”特质的理论主张与实践经验。本文以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现实发展优势,以张謇实业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应然路径。

1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形成于长期的产教互进之中,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实践成果,蕴含人本的教育理念、完整的教育体系、实用的教育目的、优质的师资建设路径以及严谨的教育管理方法等丰富内容。本文从“救亡图存、兴邦富民”的教育理想、“父教育、母实业”的办学模式、“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学方法、“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的师资建构和“造就有用人才”的育人标准等五个方面阐述其思想要义,探求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和实践意义。

1.1 立志:以“救亡图存 兴邦富民”为思想核心,追求强国兴业、广开民智、服务社会的实业教育理想

张謇(1853—1926)生活在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凋敝的旧中国,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首次洞开国门,随之一场场生灵涂炭的侵略战争、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儒生张謇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开始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其一,广开民智的人本教育。一方面是提高国民素质,张謇认为“举事必先启智,启民智必由教育”,只有开启民智才能看清时局、唤醒民心、发愤图强;另一方面是解决民生问题,张謇认为“窃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张謇实业教育“是解决百姓饭碗问题的谋生教育”,始终以就业谋生的民生需求为出发点,教以谋生技能的同时提供工作岗位,帮助解决生计问题。其二,服务社会的公益教育。据1925年统计,张謇用于办学及文化公益事业的相关费用约达350万银元,占其兴办企业资产的七分之一,并为此负债六十余万,张謇将大量精力与经费投入到实业教育及公益事业中,可见他对教育救国的矢志不渝。因此,张謇实业教育思想以追求爱国、济民、普惠为目的,始终坚持救亡图存、兴邦富民的精神内核。

1.2 兴教:以“父教育 母实业”为思想核心,探求互为依存、按需设学、西学东鉴的实业教育办学模式

实业学校是张謇创办学校的重要类型之一,是其实业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中将实业教育作为类别教育正式纳入学制系统,张謇按照学制要求,亦将其所创办的各类实业学校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并以实业学校为基础大力推广实业教育,办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创办教育首先需要经费支撑,“以实业挹注教育”是张謇实业教育的主要经费来源,除经费支持,实业经济也为教育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实业经济的不断进步,则需依靠教育培养的大量专门技术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其二,“按需设学,学以致用”。张謇创办的实业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和社会发展按需开办。从学校类型来看,可根据需要开设纺织、农学、交通、金融、医学等多种类型的实业学校;从办学层次来看,多从讲习所、传习所、业余学校开始,根据实际办学效果逐步提升办学层次和学校等级,如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最终发展为南通大学纺织系;从学制长短来看,有短至半月一期的,也有长达数年的;从办学延续性来看,如社会需要则按期开办,如不再需要则及时废止;从学历要求来看,有些起点较高需初中以上学历,而有些如女子蚕业讲习所等则只要略识字即可入学。办学灵活性强,为不同类型人群的学习需求提供帮助。其三,结合实际,西学东鉴。“观察世界之眼光”是张謇认识世界、改造中国的方法论视角。张謇力开新学,提倡“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同时强调中西兼备,会通中西文化。实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多引用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如农、商、医、化、电、光、汽等实业课程,同时结合南通当地的社会特点和生产实际需要,以实用技能为主、理论知识为辅,强调实际操作能力,为工厂企业快速提供各类不同层级的人才资源。

1.3 求法:以“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为核心,寻求因材施教、注重实践、项目化培训的实业教育教学方法

张謇主张“良知之学,重在知行并进”,反对闭门读书。张謇认为所学知识只有在不断地实习实践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消化、修正补缺,真正做到与产业实际匹配、与生产实际接轨。其一,学用结合,实践化教学。张謇主张“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是突出教学实践环节,如《南通私立纺织专门学校学则》中对实习实践进行了明确规定,学期中每周均安排实验、实习课程和期末实习环节;其次是科学安排实习实践课时,南通私立纺织学校的实践课时占比从一年级的12.8%到四年级的64.1%逐年增加;最后是提供大量的实习场地,如农业类学校提供农事试验场、堆肥制造所等,纺织类学校提供纺纱实习所、染色实验室等,诸如此类的实习实践场地应有尽有。其二,综合素养提升,项目化教学。实践项目一般是指产品、作品或工作程序的完整呈现,如棉花栽培项目,需经整地选种、播种育苗、花期管理等环节直至收获才算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张謇实业教育中甚至将向农民宣传推广良种的好处、举办棉作物展览会、增强乡农改良棉种兴趣也作为整个项目的一部分。该类专业实践项目整合性强、难点疑点多、操作难度大、实践时间较长,可以在短期内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迅速提升。

1.4 育师:以“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为思想核心,孜求广纳贤才、提升素养、惠师励师的实业教育师资建构

张謇主张“范者,法也,模也”。认为培养优质专业技术人才与优质师资密不可分。其一,提升教师素养,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和考核。张謇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素养要求严格,为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针对专门学校教师开设教师进修所,定期学习进修。张謇认为“教员资格及教法是否合适,须注意严格”,对教师指导实训亦有严格要求“教师之实习,应备方案于实习之前”,在教学资质、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方面给予明确要求和指导,适时加以考核。其二,惠师励师,建立奖惩分明的进出机制。为确保师资队伍质量,张謇制定了一系列奖惩措施。如优秀教师表彰、职称职务评定、加薪、子弟免费入学、退休安置等物质精神奖励,营造积极稳定的师资氛围。同时对教师在责任、义务、处分等方面明确规则,违反者立即解聘绝不姑息。

1.5 树人:以“造就有用人才”为核心,力求业务精湛、德才兼备、协调发展的实业教育育人标准

张謇主张“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从业务知识、道德品行、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对实业人才提出具体的育人标准,以期造就对富国强民、社会发展有用人才。其一,业务精湛,精炼一技之长。一方面,张謇认为学生应“习一艺而专之”“人非有农工商企业,必不能自立于世”,有一技之长才可安身立命,才可救国救民;另一方面,他认为“科学为一切事业之母”,除苦练基本技艺外,还应补充科学技术知识,培育实业学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市场经济意识,鼓励引导学生在充分调研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精进改良技术,以此推动个人技艺进步和中国实业发展。其二,勤勉耐劳,德智体协调发展。张謇强调学生除爱国思想、自立精神、实业知识,还需有健康体魄,这也是张謇武备精神的集中体现。张謇重视学生身体健康,认为“艺非德行,体薄而不立”,因此张謇的实业学校也常组织运动比赛、武术训练等。

2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优势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国”战略等国家发展需要不断深化,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水平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求日益强烈。利好的发展环境、迫切的发展需要、优质的师资素质等优势,都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创新思路。

2.1 日益完善的政策体系、日渐浓厚的校企合作氛围、日趋理性的社会认同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 “发展环境”优势

当前,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机遇期、窗口期、攻坚期,日益完善的政策体系、日渐浓厚的校企合作氛围以及日趋理性的社会认同,都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宽松、利好的发展环境。其一,政策体系日益完善。近10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产教融合以及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相关的系列政策,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度、话题度逐步攀升。2019年出台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及2022年出台的《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中关于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理念更加明晰,方法更加细化,举措更加科学,尤其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要求,进一步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保驾护航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其二,校企合作氛围日渐浓厚。2022年5月,教育部召开了“教育这十年”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职业教育改革成效并做了详细数据总结,尤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格局。全国4.5万余家成员单位(包括企业、学校、行业、科研机构等)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75家世界500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全国范围内共培育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21个产教融合型试点建设城市;职业院校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年均增幅8.6%,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名学生(学徒)。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新局面。其三,社会认同日趋理性。近年来,“普职分流”政策使职业教育再次成为焦点话题,职业教育接受度、认可度也逐步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首次完成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一体化设计,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升学体系,为职校学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逐步打破社会对职业教育消极的刻板印象。同年,《国家治理》周刊围绕“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与评价”话题展开调研。研究发现,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关注度较高,积极与消极情绪交织,但总体趋势利好,其中69.5%的公众表示“对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有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充分表达了对产业工人的尊重与重视,肯定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力提振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信心。社会群体的理性认同、科学认知、包容心态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2 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打造、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输出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发展需求”优势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在体系建设、办学模式、育人方式上对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深需求和更高要求。其一,是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需要。2019年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凝练出的“职教20条”,勾勒出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基本蓝图。在纵向贯通上,巩固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在横向融通上,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协调发展。以体系建设推动职教改革,促使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职普融通”进一步推进,产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提质,教育改革内容进一步完善等。而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作为推动和落实现代职教体系高质量建设目标的关键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二,是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打造的需要。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需求日益强烈,多样化校企合作模式成为沟通校企双方,推动校企广域、深度合作的重要环节。内容多样化、形式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校企双方信息互通、资源共建、人才共享的主渠道,如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环节、推进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设立企业订单班等,以适配行业产业需求,实现双方共赢。而产教融合型教师是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和举措落实的实际推动者、实施者,对产教融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专业知识结构、实践操作能力、产业前沿视野等都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因此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是落实校企合作效果的关键。其三,是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产业技术飞速革新,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日益突出。据人社部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虽已超2亿人,但仍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而其中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存在极大的人才数量缺口;第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公布了一份我国“卡脖子”技术清单,液压式伺服冲压机、扫描透射电子全息显微镜、加氢反应器、电波暗室等均有上榜,培养和构建知识型、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资源队伍以适应国家发展和产业需要迫在眉睫。高职院校教师应严把培养关、历练关、审核关,确保向社会输送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2.3 更高水平的学识素养、更突出的产教融合能力、更主动的团队意识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师资素质”优势

高职院校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实施者、促进者,高素质、强技能、敢担当的优质师资是组建和培养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根本所在。其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识素养越来越高。随着“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等政策推行,大大激发了高职院校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职业教育内涵化发展需要更加强烈。近年来,高职院校教师招聘条件中对学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博士及以上学位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加大,根本上提升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情况统计来看,高职(专科)院校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比例已达到52.4%,且在持续攀升中。这部分教师学位层次高,专业基础扎实,专业视野开阔,且善于学习乐于创新,他们的加入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整体办学水平提供了素养保障。其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产教融合能力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相较于普通教育侧重课堂教学的传统教育方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产教融合能力是凸显职业教育类型特点、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集中体现。随着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相关培训的开展、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行业企业对接渠道的打通、“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职业道德”“传统文化”“专业实践”等多元素的融入,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产教融合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均得到整体提升,为推动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奠定了能力基础。其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团队意识更加主动。协同作战、配合默契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必须适时引导教师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协同作战”模式。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互联网+”创新创业团队、职业技能大赛团队、省级国家级重大课题团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团队等教学、科研团队不断涌现,以项目研发和团队建设为“轴心”,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能够主动融入团队建设,与时俱进掌握行业产业新动态和新技能,积极提升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教师不断增强的主观能动性为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3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突破

结合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特点以及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实优势,尝试从师资结构、认定标准、合作制度角度,探索适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突破路径。

3.1 优化师资结构,搭建师资梯队

首先,拓宽引进渠道,增加师资数量。通过争取编制数量、提升师资待遇、提供发展平台等方式增加岗位吸引力,或通过争取招聘自主权、聘用企业高精专人才、延请名师专家等方式拓展引进人才类型,创设多元化、开放式的师资引进格局。其次,规范师资比例,科学化队伍配置。根据职业院校师生比例和专兼职教师比例的国家标准,配齐配足配强所需师资。其中兼职教师可通过项目合作、技术研发、挂职交流等方式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补充。最后,组建师资梯队,保持队伍活力。综合考虑年龄、学历、专业特长等因素,组成结构合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产教融合型师资梯队。队伍成员在团队中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使队伍始终能够保持持续发展、新旧交替的动态平衡。

3.2 统一认定标准,严控认定质量

首先,共研认定指标,对接产业需求。政行企校应共同参与产教融合型师资认定标准制定,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科研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等多方面提出综合性认定标准,始终保持与政策导向、产业方向、专业动向同频共振。其次,兼顾标准侧重,突出类型特点。因专兼职教师在学历层次、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专业特长等方面各有不同,认定标准应突出专兼职教师的职能分工和各自特色,同时兼顾两者认定标准的相互衔接,最终形成助推产教融合的统一整体。最后,把握资质品质,提升整体层次。对产教融合型教师实践类、专业类证书的取证方式、证书含金量重新梳理把关,尽量向体现专业实践能力的资格证明倾斜。

3.3 共建合作制度,打破产教融合壁垒

首先,保证制度体系的完整性。紧扣产教融合目标导向,从合作领域、队伍职责、队伍培训、队伍管理等多方面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的全面性、综合性制度体系。其次,彰显制度内容的互惠性。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从顶层设计角度将产教融合型师资比例作为入选产教融合型城市和高职院校综合考核的共同指标,激励引导政行企校主动参与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形成政行企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助力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实现利益兼容、多方共赢。最后,确保制度运行的有效性。应始终关注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不能让制度流于形式或一纸空文,而应确保制度内容落地落实落细,切实发挥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助推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

本文系2022年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般项目“张謇实业教育思想视域下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构建逻辑探究”(项目编号:ZYB6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