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理论视角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构

2024-12-10张婧婕杨贺芳

知识文库 2024年24期

本文在活动理论视角下,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为例重新建构课程。基于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情分析,设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调整科学教育内容,运用网络平台健全评价体系等,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学生内化科学教育知识,具备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教学能力。通过具体的应用策略,为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基于活动理论视角的课程建构阐述

活动理论源于康德及黑格尔的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随着理论的深层建构,形成了三层级、四个子系统。在教学中,将“活动”定义为教与学过程中行为总和,是学生对知识认知与技能发展的总和。在活动理论视角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客体,教师作为共同体,运用各种工具规则发挥参与、引导作用进行教学。基于该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要对象,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建构。除此之外,要考虑到活动理论的动态运作,在当今网络发展下,网络平台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以活动理论为指导,利用合适的网络平台必将成为网络教育的一个新亮点。由此看来,在建构课程时,除了依据学生设置目标,设置课程内容,还需考量怎样使用网络平台。

活动系统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理论模型,活动系统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动态运作过程。目前的科学教育活动在时代发展下也有了新的内涵。除了领域教育活动还包含STEM教育,学前STEM教育的核心是科学和数学的学科内容。其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与常规的领域教育活动存在差异,更看重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科学素养不高、课程内容单一缺乏融合、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和实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的问题。基于以上实际情况,在活动理论视角下重构课程时,皆需考量除了对于学生教学技能的关注,还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适应当前幼儿园教师岗位的工作需求。

基于以上概念的阐述,在活动理论视角下,对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课程体系重构,首先要考量到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需求。在教学目标设计上,须靠拢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帮助学生树立STEM理念,并运用于教育活动设计中。在教学设计上,作为教师,需考量到怎样使用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在本门课程学习后,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具备能独立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2 主体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情分析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课程建构的主体,在活动理论中不可或缺。而目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走上幼儿园教师岗位前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高职学生在职业认知上比较狭隘,存在着对于职业知识认知片面化、专业认同不高等问题。导致其在学习时,以通过考试为重,掌握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为次。其次,高职学生存在着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养成职业能力的主观能动性。大多数学生并非自愿选择该专业学习,而是调剂到学前教育专业,对于该专业学习的内容概念模糊。最后,在自身教学能力上,存在着保育技能不熟练、突发应急处理能力欠缺等问题。由此看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对于职业普遍认同不高,在学习课程时,更以通过考试为目标,而不是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而提升能力。因此,在设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教学目标时,须关注到b0757c55bb3648a41e9327375b08145d616dd8fec0b13e021dcd31c0f3a2a4dc加强其知识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及锻炼教学能力上。通过此门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3 教学目标:基于职业导向的目标设置

在活动理论视角下,以学生为主体设置教学目标,须考量到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目标设计。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最需要培养的是作为幼儿园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思考的教学技能。基于STEM理念,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实施科学教育活动。首先,在知识上,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懂得设计教育活动的相关知识,熟知幼儿3~6岁发展特点,知道观察幼儿的基本方法。其次,在技能掌握上,能够独立组织教育活动,学会支持引导幼儿思考的教学技能,可以基于活动实施进行一定的总结与反思。最后,基于职业导向培养学生,还要在目标设计中考虑到职业认同。在目标培养上须具备对于学前教育教师职业的理解,养成一定的科学素养,持有科学的儿童观。要把握3~6岁儿童在科学领域发展的身心规律,基于特点为幼儿设计活动。通过目标的实现,加深学生对于学前儿童的认识,经过学习不断积累,使其通过本门课程,能够在以后的活动组织中,以幼儿为主体,构建科学教育活动,使幼儿通过教育教学,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工作岗位奠定必备的教学技能,以此更新当前幼儿园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4 教师定位:转变定位,持续调整

作为教师,在活动理论视角下,作为活动共同体,要转变传统教师的角色定位,对幼儿园实际科学教育活动了然于胸。首要前提是基于科学教育活动本身的课程内容,提升科学素养,具有整合知识的思维。对于高校教师,要具备STEM思维,就需学习相关知识,将理工科适宜设计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内容进行筛选,能提取相关元素,运用于课程设计中。只有教师具备科学素养,才能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设计实施教育活动。

作为学生与教学目标的媒介,教师须定期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观摩幼儿园目前科学教育真实情况。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素材融入日常教学中,定标至课程目标,将培养幼儿教师教学技能作为每节课教学目标,项目化、任务项完成教学技能的学习与实训。在教学中,要脱离以往教学模式,把课堂交予学生,通过让学生贴近当前科学教育真实状况,设计发布会、科技手工制作、围绕校园生活生成问题进行探究等,感受幼儿在科学教育中探索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思考怎样设计与实施科学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示范,多用问句启发思考,结合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教师如何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引导,帮助幼儿分工合作。

在项目作业上,须转变评价方式,从以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师生共评,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评价结束后,利用网络平台工具监测学生学习成效。通过平台数据关注学生完成情况,以此监测每项任务挂靠的教学目标达成程度,以数据调整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在系部年级中,组织科学教育技能大赛,聘请资深的幼儿园教师及园长担当评委,以赛促长,积累教学经验,锻炼教学能力及应变能力。基于以上教师角色的转变,从教师主导课堂到教师引导课堂,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掌握科学教育的知识与技能。

5 基于活动理论的课程内容设置

基于对主体的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在课程内容建设上,还需考量到教学内容时效性、网络平台运用等要素。

5.1 课程内容总体架构

基于活动理论的基本阐述,将课程内容架构为以上六个内容(见图1)。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导向的目标设置为客体,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协助,帮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为成为幼儿园教师做好准备。除此之外,在工具上,以网络平台为手段,构建评价课程学习体系,进行项目式学习,师生通过在项目中实训实验,达成动态分工。

5.2 课程内容具体划分

(1)总体架构:项目式互动化教学

基于活动理论视角,在设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时,应基于参与活动,让学生内化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涵,具备一定的素养,融合科学元素,整合设计科学教育活动。要具备科学思维,就需要活动化教学内容。在理论学习时,就可以运用网络平台学习科学教育的理论知识。例如,将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知识放于网络平台学习,在课堂上以思维导图、幼儿园主题墙的形式展示所学知识点,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科学教育知识点的理解,在设计展示时,再次梳理相关理论知识。以此,在帮助学生对于科学教育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锻炼其思考、探索的能力。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搌弃以往学习模式,重构本门课程的知识,以项目式的分块,将科学教育划归为设计、实施及STEM融合学教育三大模块。教会学生在基本的活动组织上,能设计与实施生成式STEM科学教育。总而言之,要将科学教育活动的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单元教学中,聚焦实际的科学教育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计实施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内化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2)课程内容:有效运用资源,激发职业认同

基于科学教育活动总体内容,在内容选择上,应具备时效性与生活性。不仅要把STEM理念生成式学习项目融入教学内容,更应运用项目学习于课程内容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科学教育概述”这一章节时,脱离传统的BOPPPS教学法,将科学教育概述内容进行拆解,让学生自行找寻相关科学教育概念,并通过师生交流确定关于科学教育的核心概念。在内容选择上,可以深挖地方资源运用于教学之中,激发学生职业认同。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就地取材,如将云南禄丰恐龙化石、西双版纳热带植物、云南元谋人等地方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科学知识,并以此作为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思考怎样设计教育活动。在教学元素挖掘上,可以善用周围环境,如讲解到交流讨论类活动时,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动植物,并收集归纳,提炼出适宜幼儿知道的科学知识,设计实施科学教育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介绍著名科学家,如邓稼先、袁隆平、吴明珠等,作为思政元素,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增强职业认同的同时,将科学家精神通过教学传递给幼儿,成为幼儿精神上的引路人。

在培养教学技能上,也需思考课程内容的设计。首先,对于此门课程,要增大实训比例,将原有理论讲解时间缩减,除网络平台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将部分知识点划归为实训项目。如讲到科学教育的方法时,缩短理论教学的时间,提出相应实际的科学教育情景,让学生思考怎样设计教学方法,讲解知识内容。讲到活动导入方式、小组讨论组织、总结活动及延伸活动内容等教学技能时,可以让学生基于具体的活动,在课堂上模拟教学,专项训练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锻炼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能力,积累科学教育活动的经验。其次,实训模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规的小组合作模拟教学,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如在讲解到实验操作类活动时,可以让学生录制做实验的小视频,通过此方式,帮助学生厘清实验操作的步骤如何讲解。包括在讲解科学相关区角时,让学生到幼儿园观摩真实的科学区角,并让其构思设计区角规划布局,通过环境创设的实训,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进行区角科学教育活动。最后,要做到实训地点多元化,实训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还可以将实训搬到幼儿园,让学生在幼儿园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积累教学经验,锻炼教学技能。让实训走进校园,在校园中探索植物、动物分布位置,在此过程中,感受幼儿探究事物的过程,转换身份,了解怎样组织幼儿发现探索问题。基于以上方式,通过实验实训在各种类型活动中,帮助学生再次加深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并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掌握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

除此之外,还需要带领学生定期见习,让其在幼儿园担任配班老师,通过一日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师工作职责,参与幼儿园教研,了解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实际情况。在院园“双导师”制度下,评定学生在幼儿园参与科学教育的情况,以此帮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强职业认同,为以后走上幼儿教师岗位做好准备。

(3)项目学习:动态师生分工,增强教学实效

在项目式课程内容设计下,师生角色在课堂中相互转化,使其在课程学习中,进行一定实训学习。例如,讲到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呈现幼儿园科学教育获得部分内容,进行实训展示,然后请学生根据教师所作进行实训重现。帮助学生知道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怎样有效组织活动,教师也可以扮演幼儿加入学生模拟教学中,教师结合幼儿在园实际状况,展示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以此锻炼学生在教学中的应变能力。

在课程内容学习中,细化各类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任务实训。例如,将教学环节进行拆解,在课堂上,根据科学教育的不同内容实训导入、展开、结束及延伸各个教学环节。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同时,加强教学技能的锻炼。基于科学教育的特性,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播放幼儿园实录课程,帮助学生把握幼儿在活动中真实状况。走访学校合作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近距离观摩幼儿园科学教育示范课,在此过程中增长教学经验,了解幼儿园幼儿真实情况,并作记录锻炼其行为观察幼儿的能力,掌握观察幼儿的基本方法。同时,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布置一定的观察任务,例如,拍摄学校里的小动物、植物及天气等,以此培养学生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以生活取材,设计活动的意识。

(4)网络平台:划分学习任务,建设评价体系

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网络平台可以拓展教学之外的内容,也能通过监测体系设置,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对于学生学习通过分值计算给予较为客观的评价。在拓展学习上,教师可以根据项目式学习的内容,增加拓展学习的测试、作业及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

通过平台数据监测随时追踪学生学习情况,以此了解学生是否掌握课程内容,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具体的项目学习中,通过网络平台答题、录制讲课视频等方式,进行作业反馈,以此了解每项任务具体学习情况,并加入学生评价,让学生互评成绩,以此锻炼学生评价能力,使评价学习过程更为客观。在课程学习完成后,基于项目学习的评价考核分数,结合所制定的课程目标,通过网络平台换算,计算课程达成值,以此了解本门课程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对于学生主体的分析及就业导向目标的设置,结合科学教育本身特性,对于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课程评价体系进行建构,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教学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为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在评价体系中,还需融通“岗课赛证”,以此评价学生作为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大学生科技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比赛,考查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情况,以此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积累教学经验,能在走上岗位后快速适应身份的转变。

6 政府及高校:专项保障,持续发展

在构建高职学前教育科学教育课程,不能脱离顶层设计,围绕科学教育的职业导向目标,基于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情况,持续统筹推进。作为教育有关部门,要重视科学教育,要多开展STEM类科技大赛、计算机大赛、STEM科学教育技能大赛等,以赛促学,激发科学教育活力,提升高职学前教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优化当前科学教育考评机制,可以参照保育员、“1+X技能”证书考评,设置STEM工程师职业技能证书考评,以此激励学生不断精进教学技能,提升教学能力,课证贯通,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优秀幼儿教师。

作为高校,要关注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科学教育领域的学科建设,加强对于科学教育活动实训室的建设,投入VR等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走进科学教育活动。定期开展教师培训,聘请STEM方面专家为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提升教师科学思维。激励教师加强对于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科研,通过组建科研团队,编写自编教材等,增强成果产出。基于重构的课程设计,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升级人才培养体系,为幼儿园输送具备科学素养的优秀教师。在院园合作上,由高校牵头与幼儿园达成合作,建立科学教育工作室,通过幼儿园教师与高校教师的双向协作,共同研讨及“双导师”制度等方式,共促科学教育持续改进。基于以上措施,在教育部门及高校层面,为学前教育专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7 总结

科学素养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基于活动理论,对高职学前教育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重构,就需审视课程本身,将各类教学内容划归到活动中重构。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能将科学教育活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自身就需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能挖掘适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元素,设计于课程之中,通过自身感染学生,让其具备设计与实施科学领域活动的能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法课程,不能脱离幼儿园实际。在当今STEM教育盛行下,在课程中还需融入STEM的内容,让学生能在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除此之外,还需考量到学生实际学情,加强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总而言之,要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提升,不仅要依靠课程建设,还需要高校学科建设及有关部门的持续支持,加强对于科学教育的投入。

在当今少子化的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亟待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以往的教育教学已不适应当前幼儿园实际情况,须探究契合当前背景的教学方式,整合当今教学内容,重塑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才能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断加强教学技能,锻炼教学能力,提升自己就业核心竞争力。在高校层面,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要进行教学改革,教法课程是重要的第一步。基于本文探讨的活动理论,应改变原有课程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化所学知识。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间搭建桥梁,以活动理论视角重塑课程设计。只有不断进行教学革新,才能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新时代“四有好老师”,让更多优秀的幼儿教师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24J1329)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