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戏曲传播的创新策略
2024-12-10苗俊青岳文慧
摘要:戏曲文化历史久远、内涵深厚,是包含多种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艺术。现阶段,戏曲与新媒体的结合虽已展现出初步成效,但戏曲文化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仍不容忽视。为此,需要探索戏曲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借助信息技术厚植文化底蕴,大胆创新戏曲传播表达样式,努力构建新媒体时代的戏曲传播矩阵。
关键词:新媒体 传播矩阵 戏曲文化 戏曲传播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其艺术生命力持久,群众基础良好,具有明显的传承优势。新媒体时代,戏曲文化应因时而动,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积极拓展、创新传承方式。然而,当下戏曲文化因表达的滞后性等因素与受众脱节,造成了传播困境。因此,应将戏曲文化与新媒体进行更深层次、更高等级的融合,助力戏曲文化突破“自困”与“他困”的“包围圈”,推动戏曲文化实现传承与发展。
一、戏曲文化传承的发展机遇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时代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了瓶颈期,需要将其与新媒体进行深度融合。戏曲文化的优势主要表现为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具备较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全媒体带来的诸多机遇。
1.戏曲文化恒久的艺术生命力。戏曲文化最早可追溯至上古时代,后经漫长发展,戏曲内容、表演形式渐趋丰富、多元,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并演变为成熟的艺术形式,承担着娱乐、教化等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例如,戏曲在元代进入成熟期,众多伟大的戏曲家及其作品涌现出来,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剧目登上戏曲舞台。这些剧目虽然内容、主题不一,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戏剧精神,以相关故事为载体,将女性面临的生存困境、忠孝节义、有情人终成眷属等内容通过戏曲演绎出来,发挥了正本清流、提升国民素养的效果,时至今日依旧具备调动情感、拨动心弦的积极影响。其在彰显着东方美学的同时,也是人类史上的一大突破,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这点在新媒体时代依然不容置疑。
2.戏曲文化群众基础深厚。跨越时间的长河,戏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戏曲基因一直留存在国人心中。究其原因,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戏曲文化从诞生起便始终扎根群众,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处境,关注他们的情感诉求,真正做到了戏曲素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戏曲表达兼具艺术化与通俗化,适应了不同群众的审美需求。戏曲艺术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这是其建立起十分深厚的群众基础的关键所在。同时,以往人们生活中娱乐活动较为单一,戏曲成为受众休闲娱乐为数不多的精神寄托,但由此也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新媒体时代,戏曲释放出了全新活力,戏迷粉丝群体出现雏形。在抖音热点2023年度盘点中,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强势“出圈”,播放量超4.6亿,影响用户1.2亿人,热点视频点赞超350万人。电影《满江红》选用豫剧配乐成为电影宣传的一大亮点。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京剧《贵妃醉酒》《晴雯撕扇》等经典剧目使观众印象深刻。戏歌如《说唱脸谱》《新贵妃醉酒》《悟空》等引领了新的潮流。戏曲与游戏相结合,如《王者荣耀》推出限定版戏曲皮肤角色,如项羽和虞姬、甄姬、上官婉儿等,形成了破风之旅。
3.戏曲发展的外部利好环境。戏曲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戏曲文化是我国文化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应充分挖掘戏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随着《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戏曲顶层设计渐趋完备。2023年10月7日至8日,习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成为指导文艺工作、赓续中华文明的新起点,掀开了新时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新篇章,也为戏曲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为戏曲传播带来了机遇。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抖音、快手、小红书、哔哩哔哩、微博五大典型新媒体平台去重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0.88亿,渗透率达到88.9%,三大梯队态势基本形成,其中,抖音以7.43亿月活,同比5.1%增速独占鳌头,第二阵营微博、快手月活分别为4.85亿、4.57亿,同比分别增长-1.2%、5.1%,哔哩哔哩和小红书位居第三阵营,月活分别为2.1亿、1.99亿,同比分别增长6.7%、20.2%。由此可见,新媒体平台具有强大的受众基础,在信息传播领域占据关键地位,具备信息传播优势。将其运用在戏曲传播上,能够拓展戏曲文化传播的新媒体阵地,延长戏曲文化的传播链条。目前,新媒体平台也呈现出鲜明的回归传统文化的倾向。《抖音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短视频内容覆盖了高达99.74%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557个),相关内容获得了用户3726亿次观看和近百亿次点赞。2023年10月,抖音非遗相关视频的播放量和内容创作者数量较2022年10月同比增长60%,呈现出明显的回归传统文化倾向。戏曲文化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最为瑰丽的一朵,新媒体平台在戏曲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也将逐渐凸显。在此基础上,新媒体平台有能力成为戏曲文化传播的沃土,通过搭建受众群体与戏曲文化的交流平台,激发新媒体平台受众群体传播戏曲文化的活跃度与自觉心,让新媒体平台为戏曲传播所用。新媒体还具有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尤其是短视频具备即时性,视频一经发布,直接面向受众,受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视频发布者可以针对性作出调整。对戏曲传播而言,一则与戏曲相关的短视频,一经发布便可以直接推送到受众手中,受众的点赞、评论、浏览等,都将助力戏曲传播。
二、戏曲文化传承所面临的挑战
戏曲文化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戏曲文化的社会存在感较弱,社会影响力被削弱。究其原因,戏曲文化面临着表达的滞后性以及现代文明挑战的问题。
1.戏曲表达的滞后性。首先,内容滞后。现阶段,戏曲演出以经典故事为蓝本,多演绎经典剧目,缺乏符合受众审美期待的新作品,而现有演出内容,观众大多耳熟能详,传播内容过于雷同,严重降低了受众的审美期待,难以激发受众对戏曲的探索欲望和欣赏热情。受众对戏曲的感受仍具有刻板印象,如戏曲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甚至是老者才喜欢的,这导致很多年轻人对戏曲不感兴趣。而经典演出曲目革新力度不足也是其劣势,如戏曲文化与5G等新技术融合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沟通滞后。目前戏曲文化在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时,存在信息传播肤浅与简单化现象,戏曲文化领域知识元素难以系统、完整、准确地传达给受众。戏曲在我国本身具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在接收浅层戏曲信息刺激后,受众对戏曲文化的深层次期待视野不应被忽视。这要求有更专业、更系统的戏曲文化信息被广泛传播,否则受众对戏曲文化的求知欲容易受挫。例如,戏曲文化中水袖行云流水,具有鲜明的中式美学韵味,但新媒体传播如果仍停留在以往对美的欣赏上,就难免过于单薄,难以激发受众更深层次的兴趣。因此,戏曲文化传播应随受众文化素养的提升而不断有所创新。同时,新媒体平台作为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窗口,既要保证戏曲文化的文化底线,又要唤起普通受众的亲切感、好奇心,其尺度非常难以把握。具体表现在戏曲文化缺乏现代性话语,尤其围绕伦理价值进行的戏曲表达与受众审美期待存在差异,难以满足受众现代化审美需求,这无形中加剧了戏曲与受众的沟通屏障,限制了戏曲文化的传播。例如,豫剧经典唱段《郭巨埋儿》的部分故事情节已不符合现代主流价值观,难以唤起群众的心理共鸣,不利于树立戏曲的正面传播形象。
最后,人才问题限制戏曲传播。新媒体时代,出现VR、AR、大数据算法、视频剪辑、账号运营、直播等新兴技术,对于戏曲文化传播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现阶段,戏曲相关视频质量良莠不齐。其原因在于人才缺位,戏曲文化业内人才多缺乏互联网账号运营、视频剪辑等经验与技术,而懂得这些技术的人又对戏曲文化了解不深,难以真正深入挖掘戏曲文化,只能从受众熟知的方向进行视频等的制作。这造成同质化、专业深度不够的视频大量涌现,戏曲知识出错的概率大大增加,视频质量较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戏曲文化的传播效果。
2.现代文化的挑战。其一,现代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冲击。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多元,可供受众选择的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戏曲文化面临着难以贴合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问题。其二,泛娱乐化倾向十分严重,信息碎片化传播,多且杂,戏曲文化的曝光度与传播效果难以保证,泛娱乐化的尺度也难以把握。其三,商业资本对戏曲文化的冲击。当戏曲文化在传播领域出现一定的成果时,商业资本势力进入不可避免,如商业资本可以助力戏曲文化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但一旦涉及金钱、名誉、利益等的分配,对戏曲相关从业人员将产生考验。如何借助资本而不被资本裹挟成为戏曲文化传播面临的关键问题,而且戏曲文化传播还要警惕资本运作下产生的饭圈文化等一系列挑战,因此,维持戏曲文化传播的向良性发展存在困难。
三、新媒体时代梨园新声的创新传播策略
新媒体时代唱响戏曲梨园新声,戏曲文化应守正创新,在顺应全媒体时代的戏曲传播趋势的基础上,提高戏曲文化的传播能力,努力推动戏曲文化与新媒体时代有效衔接,助力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
1.戏曲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新媒体时代,戏曲作为文化符号,在引导社会伦理价值观、提升国民文化素养方面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在此过程中,戏曲文化必须守正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戏曲从业人员必须有“入局”意识,坚守戏曲文化的精神内核,寻找与现代传媒环境、现代语境相契合的戏曲表达,以具有弹性和韧性的戏曲传播来延长戏曲的文化生命。同时,必须具备“破局”意识,敢于直面当下审美平庸、精神颓废、理性缺位、深度思考缺乏等危机,自觉抵抗并扭转纯粹享乐主义,消解过分泛娱乐化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戏曲从业人员要坚守初心,不断适应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努力学习、保护好戏曲文化,掌握与资本、市场等势力相处的能力,始终保持对戏曲文化被流量裹挟等潜在危机的警惕性,避免浮躁,坚守戏曲艺术审美基准,坚定戏曲文化自信,助力戏曲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
2.提高戏曲文化的传播能力。首先,戏曲文化内容要实现高质量输出。其一,戏曲文化应自觉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出全新的、高质量的、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剧目。戏曲创作要跟得上时代,符合受众审美需求,创作流量时代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积极扭转“听戏的人很老派”的受众心理误区,完成戏曲的时代表达。其二,戏曲专业知识要系统化普及。我国戏曲剧种丰富,各类剧种既有共通之处,又特点鲜明。发掘戏曲遗珠,应结合各地剧种特色,在突出各地戏曲艺术亮点,提炼好戏曲现代化文化传承因子的基础上,搭建起戏曲知识与新媒体传播的紧密框架。戏曲文化传播可以由主流媒体带头进行专业知识普及,并鼓励戏曲从业者从幕后走向台前,这样既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又可以进行知识普及与纠正,并努力摸索戏曲流量密码,形成戏曲传播特色。此外,建立从单个剧种出彩,到剧种互联互动互促的传承体系,打造连点成面、集中连片、整体布局的良好态势,系统推进“戏曲+传媒”的现代化戏曲发展模式形成。
其次,突破技术层面的限制。其一,进入新媒体时代,为促进戏曲艺术日常化,实现戏曲文化的受众普及,应创新戏曲文化表达方式,积极学习互联网时代下戏曲传播的各项能力。短视频播放时间短,更强调短时内的表达效率,视频剪辑环节应抓住亮点,富有新意,实现短时高效率的文化传播。这就要求戏曲从业人员对戏曲文化的精、尖部分有准确把握,既懂戏,又懂技术。其二,还应积极探索旧作品新演绎的全新路径,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赋能戏曲,增强戏曲演出的科技含量,打造全新的戏曲演出效果,赋予观众现代化的戏曲体验,重建现代审美秩序,助力全媒体时代审美跃迁。例如,京剧《龙凤呈祥》的5G+4K精彩亮相,“戏曲+元宇宙”建构了全新的网络戏曲景观。其三,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可以建立戏曲数据库,实施戏曲影像工程,全方位整合文字、曲谱、音视频资源,完成艺术留痕的同时,推动戏曲传播方式由传帮带迈向新阶段。
再次,加强可复制性成功经验的总结。回溯总结成功经验,是为了助力传统戏曲文化与新媒体完成更高水平的结合,帮助戏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其一,戏曲跨界经验。以往的成功案例证明,“戏曲+传媒”的重点在于对戏曲元素的拆解,并实现跨界合作,保证戏曲活跃在受众视野中。因此,应对戏曲的元素进行系统性整合梳理,助力戏曲多领域大胆跨界,以往曾与电视剧、电影、游戏、歌曲等有合作,多突出其声腔、妆造等优势,如今,可以对戏曲的其他优势进行挖掘,积极谋求跨界合作机会。其二,对戏曲“出圈”现象进行深入研讨,例如,新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强势“出圈”。通过对其的全面分析与研判,多维度了解其成功的原因,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分析,细化“戏曲+传媒”的传承方式,让已有的成功案例成为可复制的经验。
最后,借助年轻群体的力量。戏曲是一种活态文化,传承者更新迭代,戏曲受众也在同步进行成长、更替。因此,戏曲传播应加速与年轻观众的文明互认,重视年轻群体的精神需求。其一,要倾听年轻一代观众的声音,围绕他们的审美关注点、审美情趣,推动戏曲的年轻化流行趋势。例如,深耕新媒体助力戏曲文化跨界,将戏曲与传统服饰、妆造、沉浸式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年轻人喜爱的东西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让年轻观众了解戏曲文化,继而推动其自觉传承戏曲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其二,通过戏曲进校园的方式,戏曲专业演员为学生授课,学生可以面对面了解戏曲文化,学习戏曲表演,激发对戏曲的热爱之情,进而传承戏曲文化。
(作者苗俊青系山西三晋报刊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学习报社社长;岳文慧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黄启哲.科技如何深度赋能传统戏曲[N].文汇报,2023-04-21.
[2]王梦晗.游戏角色设计IP化中戏曲元素的创新应用研究[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23.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