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流量”为“留量”:地方红色文旅品牌营销路径研究

2024-12-10张泽博刘嘉琳李钰

传媒 2024年24期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标志,其植根于党的伟大实践经验和丰厚的理论知识,展现出不可替代的教育引导作用。如何有效利用地方红色资源,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成为破题重点。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文旅融合的深入在“文”也在“旅”,在“传”也在“留”。随着政策推进,不少地区已经完成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应用,文旅+红色资源、文旅+研学等模式所蕴含的人文效益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聚焦地方红色文旅品牌的塑造与传播,以实际案例为导向分析红色资源文旅融合发展现状特征,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变短暂“流量”为长效品牌“留量”的建议。

关键词:文旅融合 红色基因 品牌营销 流量转换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富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色资源是文旅融合的助推剂,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独特的内容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充分展现了对文旅融合中红色资源利用与传播的重视。笔者以地方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红色文旅发展现状,从产业融合、品牌塑造、宣传途径等多角度出发,探索适用于融媒体背景下,能够有效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实现短期“流量”变长期“留量”的合理转化路径。

一、文旅融合,破题出圈是必由之路

文旅融合破题出圈是历史必然,也是社会需要。融合过程中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最终实现“文旅融合的美美与共”是关键环节。近年来,红色文旅打响教育旅游第一枪,成功突出重围,顺利完成了一次次的文化传承。

1.以文塑旅,资源整合。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旅游不仅仅是在不同地点进行表面化的体验,而是倾向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探索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以此丰富精神生活。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的出圈打开了旅游新思路,地方红色文旅也成为历史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呼应的创新发展模式。

挖掘资源、整合发展不是简单地合并同类项,而是以融合的方式充分激发内生活力。例如,陕西南泥湾融合红色经典与乡村振兴,将“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并重,塑造了独特品牌风尚,推动全域发展。南泥湾精神,象征着老一辈共产党人实干拼搏的宝贵精神。当前,该地区整合三大产业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农业文明、蓝色科技多元旅游集聚区,聚焦“南泥湾”品牌,建成研学基地,实现教、研、旅、农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更为南泥湾注入了新活力,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与红色文化传承之路。

PFmbAIcJYQYfBrwAzbMS5w==2.以旅彰文,精神传承。以旅彰文,不仅是旅游业态的转型升级,更是文化传承与精神弘扬的深度实践。在旅游活动这种高效的文化交流方式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通过革命精神的代际传承,不仅有助于提升游客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更能够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娄山关,作为长征途中的重要地标,其“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历史形象,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那段艰苦卓绝革命历程的深刻隐喻。在这里,红军战斗纪念碑静静矗立,见证了长征路上的不易与坚持;山顶的战斗遗址,讲述着革命先辈们不畏强敌、英勇斗争的故事。游客在参观红军战斗遗址、聆听讲解员讲述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领略了自然风光的壮美,更被那段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打动。在红色精神传承实践中,把娄山关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优势,不仅使游客增强了爱国情感,同时也提升了地方文化软实力,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

3.文旅融合,美美与共。文旅融合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凸显了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高效利用及内涵传承的重要意义。这一进程旨在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各自优势,实现“美美与共”的文化共生状态。其核心在于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激活历史文化资源,使之重新焕发生命力,进而实现文化传承深化与旅游体验优化的双重使命。

国家博物馆中珍藏的文物经典,历经千年沉睡,如今在融媒体时代与智慧化建设的推动下,得以重焕光彩。线上古代中国展厅与数智人“艾雯雯”的同步介绍,不仅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观众能够足不出户即可领略文物风采,更通过媒体数字技术与人物形象的动态绑定,以及三维立体与实景渲染技术的应用,让数智人跨越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引领观众沉浸于“活化”的历史文化体验,不仅增添了游客的动态感知,同时也丰富了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维度。

二、多维精准定位,赋能长效“留量”

促进文旅融合需要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可在具体实践中解决问题,精准把握,对痛点难点逐一击破,从主体、历史和现实层面分别分析,助力红色文旅融合优化发展,树立品牌意识,赋能长效“留量”,完成精神传承。

1.主体需求:“敞心扉”激发新潜能。长效“留量”的核心在于构建稳固的受众群体。地方红色文旅品牌通过洞察目标游客的核心需求,针对性地提供高品质、差异化的旅游产品与服务。通过建立品牌与游客之间的情感联结,使游客沉浸于红色文化旅游体验的同时,萌生出对地域红色文化的强烈归属感及文化认同,这种情感转化是长效“留量”的关键所在。这也意味着地方红色文旅品牌需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姿态,重新诠释和讲述红色故事,使之处于当代文化的语境之中,更易于被现代受众所接受。

地方红色文旅品牌需紧密围绕游客的实际需求、地方的文化特性以及主体的心理期望,通过构建积极的交互关系来稳固并扩大游客群体。例如,武汉市设计的六条“武汉荣光”红色旅游线路,不仅充分挖掘并展示了武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产品开发与品牌塑造上融入了时尚元素与教育意义,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旅游新模式。在旅游线路中,以历史时间轴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红色地标,构建了一个既具有历史深度又富含教育价值的旅游产品体系。

2.历史需求:“常思量”品悟新方向。历史需求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不仅是地方红色文旅品牌独特文化标识与精神内核的承载者,更扮演着连接历史与未来、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角色。通过深入挖掘并呈现历史需求,地方红色文旅品牌得以向广大游客传达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回望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这些历史事迹与精神遗产,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红色文旅品牌必须深入挖掘与传承的宝贵财富。

历史需求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激励着红色文旅品牌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不仅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影视艺术的孵化器,更是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新时代,长春充分利用“长春电影节系列活动”这一重要平台,以及“长影旧址博物馆”这一文化地标,通过影视作品的展示与传播,为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的传承开辟了更多元、更广阔的渠道。这些举措不仅让长春的文旅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也让红色精神拥有了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

3.现实需求:“长出圈”适应新发展。现实需求作为推动地方红色文旅品牌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仅准确反映了当前旅游市场的即时状态,更前瞻性地揭示了品牌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有效构建并彰显品牌效应,使品牌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价值,应聚焦于细节优化,从地方红色文化的上游创意策划、中游产品开发与服务提供,到下游的市场推广与消费者体验,实施全方位、多维度的提升策略。同时,树立鲜明的红色品牌效应也要求品牌采取渠道多样化与内容多元化的传播策略,以强有力的手段推进品牌宣传与文化传播,从而有效提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忠诚度,为地方红色文旅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被誉为革命圣地的延安通过构建“红色+人文”的文旅品牌,创新性地融合了红色文化与非遗元素,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旅新业态。在线上,延安利用微信、抖音、微博等平台进行图文与视频宣传,使受众随时随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线下,则以政企合作为引领,开发了沉浸式的文旅体验项目,如延安红街、圣地河谷等,有效刺激了经济增长,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氛围。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持续优化服务,提升游客的归属感与满意度,通过软件与硬件的双重升级实现了延安旅游的“长出圈”与长效收益,为地方红色文旅品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因时而变,因势利导:全域打通文旅融合新路径

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弘扬对于增强民族自信、促进文化繁荣有着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地方红色文旅品牌的创新发展路径,不仅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响应时代号召、把握文旅产业新热度的战略举措。

1.情感培育,充分唤醒受众主体共鸣。情感共鸣作为连接品牌与游客的深层纽带,在地方红色文旅品牌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感性思维的驱动下,情感化的叙事手法与精细的符号编码成为激活游客深层情感记忆与价值认同的关键。加之感官营销可凭借其沉浸式的引导方式,有效促进游客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遗产,培育并传承红色情感与精神,全面拓展文化体验的深度与广度。这一过程中,地方红色文旅品牌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与历史责任感,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为“流量”向“留量”的转化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例如,遵义红色文旅品牌依托红色研学及旅游活动,打造了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该剧以中央红军的历史转折为主线,辅以普通红军战士的个体命运,通过“声、光、水、电”等舞台手段与红色故事的深度融合,全面再现红军两进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威逼昆明、巧渡金沙江最终胜利北上的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转折”。360°自由旋转、真实水景、8D音效环绕的舞台,把游客带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使游客在观剧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培育,唤醒主体意识,实现价值认同。

2.品牌塑造,重点推进项目典型优化。品牌塑造是提升地方红色文旅品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打造专属地方文旅红色名片需要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独特定位与价值主张,通过差异化的品牌策略让红色文化资源“走出去”。同时,重点推进项目典型优化,选取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意义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精品化打造,形成品牌传播的亮点与焦点。

例如,江西省瑞金市依托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创新红色旅游形式,成功将瑞金打造成为红色文化信仰之都。为增强红色文化感染力,瑞金大力发展参与型、体验型、娱乐型红色旅游项目,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红色教育大课堂。同时,围绕红色资源,瑞金通过实施共和国摇篮景区提升、罗汉岩景区提升、乡村旅游点打造等一大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了多元业态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了瑞金红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宣推合力,着力营造文旅业态氛围。在地方红色文旅品牌的推广过程中,宣推合力是实现信息传播最大化与精准触达的关键。品牌应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体系,使线上线下渠道深度融合互补,确保信息传递的一致性和各传播主体间的协同作业,以形成强大的品牌传播力。同时,文旅业态氛围的精心营造,亦是吸引游客、深化体验、促进消费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手段,激发游客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认同,促使其角色由单一的“观光者”向“体验者”乃至“传播者”的积极转变。

一方面,要加强线上宣传,将线上传播的便捷性、流畅性与快捷性充分展现,通过高质量的视频、图片等内容,吸引受众产生实地探访的兴趣;依托广播电视、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体,快速更新信息,有效“预热”市场。另一方面,重视线下场景打造,结合AR、VR等技术手段,创造沉浸式体验,强化游客的情感联结与视觉冲击。例如,井冈山将VR、AR技术与当地红色主题、历史人文及自然资源深度融合,通过线下空间的创意设计与线上平台的互动运营,使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之美的同时,还能深刻感受当地红色文化的厚重底蕴。

四、结语

发展地方红色文旅品牌是历史所需,更是时代所需,将地方红色资源挖掘好、利用好、传播好是新时代赋予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共同的课题。只有长效推进、精准靶向,方能展现优势,将短期热度的“流量”转化为长期效益的“留量”。未来,地方红色文旅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助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共同书写红色文旅新篇章,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张泽博 韩国大真大学;刘嘉琳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李钰 韩国国民大学

本文系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校级课题“红色文化资源转化背景下地方文旅品牌‘流量’变‘留量’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CDX20241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蒋蕾,崔燕.东北红色旅游现状、发展路径与传播策略[J].社会科学家,2023(10).

[2]蔡蓉,莫岳云.《红色印记》:融媒体背景下青少年在线红色研学的路径探究[J].传媒,2023(24).

[3]朱慧方,时朋飞,俞筱押,等.贵州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共生系统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03).

[4]曹健,马卫星,李莉.我国东北地区冰雪旅游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2(09).

[5]吴映仪.新媒体环境下故宫IP的价值开发与传播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0.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