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网韩国频道国际传播的探索与实践

2024-12-10闫晋瑛孙晓翠

传媒 2024年24期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对人民网韩国频道业务的观察与分析,系统阐述其在全球传播中的价值坚守、自我创新及运营实践。从国家情感、话语地位、社会动员等维度探讨人民网韩国频道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旨在为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传播 对外宣传 文化传播 人民网韩国频道

在全球化背景下,主流媒体作为连接中外、促进世界沟通的桥梁,如何提升国际传播力显得尤为关键。人民网韩国频道不仅承载着传递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的重任,更在促进中韩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民网是“网上的《人民日报》”,自1997年1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已成为《人民日报》旗下最大的综合性互联网新闻媒体之一。作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人民网坚持“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以“权威性、大众化、公信力”为宗旨,以“多语种、全媒体、全球化、全覆盖”为目标,以“报道全球、传播中国”为己任,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

2012年,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人民网不断探索国际合作,通过“借船出海”模式快速发展。人民网除了提供中文信息以外,还提供7种少数民族语言和15个外文频道的新闻,展现出强大的内容原创能力和组织运营能力。

人民网海外频道是中央外宣媒体在海外落地的创新之举。其中,人民网韩国频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促进中韩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中国在韩文媒体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之一。

一、人民网韩国频道的发展现状

人民网韩国频道致力于加强中韩两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文化沟通,积极探索本土化的传播策略,通过精准定位内容、创新传播方式等途径,有效提升了中国声音在韩国的影响力。其传播实践展示了中国媒体“走出去”的积极成效,为其他外宣媒体提供了宝贵经验。

1.开展广泛合作,拓展传播业务。人民网韩国频道坚持围绕“海外传播堡垒、媒体外交尖兵、民间友好使者”的定位,广泛开展合作。主要的合作伙伴包括韩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媒体、企业、在韩中资企业、民间团体、大学与科研机构等。

人民网韩国频道通过多元化合作和持续的业务拓展,在2015年成为首家进驻韩国最大搜索引擎NAVER新闻搜索库的中国媒体,也是当时唯一一家进驻该平台的外国媒体。这一举措开创了外国新闻信息实时上传NAVER并在门户网站报道的先例。从2022年起,该频道利用人民网的全媒体平台,与韩国20多家主流媒体合作,平均每年发布5.4万篇韩文新闻、发布8000余篇原创稿件。该频道已成为一个专业的新闻网站,不仅用中文及时报道韩国新闻,全方位推介韩国,同时第一时间报道中韩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向韩国受众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2.坚持中国立场,融入国际表达。在贯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过程中,人民网韩国频道深入调研,分析韩国主要媒体的政治倾向,针对不同政治倾向、年龄的媒体用户,制定了覆盖主流纸媒、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策略。频道策划并制作了一系列贴近韩国用户观看习惯的外宣电视节目和短视频内容,扩大了中国对韩传播的影响力。

人民网韩国频道与韩国中华电视台联合制作的脱口秀节目《一周中国新闻速递》极具代表性。该节目围绕中韩热点事件和话题进行讨论,通过介绍中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最新动态,展示中国发展的深层逻辑。作为韩国电视史上首档以特定国家为主题的脱口秀节目,该节目在2016年至2022年期间,播出7季共280集,成为韩国中华电视台的王牌节目。该节目每集约40分钟,根据新生代观众的特点来调整叙事视角,同时,通过剪辑手段制作多条短视频,在社交平台进行“二次传播”,巩固了节目效果,赢得了韩国网络用户的广泛关注。人民网韩国频道还推出了《新中韩经济脱口秀》(共4季56集)、纪录片《欢迎来到中莱坞》、《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名人视频专访》等节目,把大量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给韩国观众,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强化了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

3.服务国家战略,提供社会服务。人民网韩国频道通过举办与国家战略和重大问题相关的国际论坛,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在媒体活动方面,频道积极配合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让前方记者与国内编辑团队深度联动,围绕国家领导人出访、全国两会、APEC等热点事件,采编原创新闻稿件,并在韩国主流媒体及社交媒体上发布。频道还举办“中国脱贫工作的国际意义及媒体报道实践论坛”“中韩绿色发展与企业担当研讨会”等活动,为民间对话创造机会,促进中韩交流。此外,频道还联合韩国市场营销协会评选“中韩经营大奖”“年度品牌大奖”“第一品牌大奖”等,以此来鼓励在中韩经济合作中表现卓越的企业及个人。

在线下活动方面,人民网韩国频道灵活运用媒体的“强磁场”效应,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策略充分结合,策划让中国的电视台记者“走进韩国”系列采风活动,邀请520余名中国各地记者赴韩国进行媒体采风,制作节目的总播放时长达到53小时。此外,频道还结合韩国各级政府机构和企业的传播需求,在中国主要城市核心商业区举办大型推介活动。人民网韩国频道通过多种活动,如宣传韩国各地文化、推广平昌冬奥会、举办中韩友好赛事和文旅线路推广,得到了中韩主流媒体的多次报道。这些活动为韩国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加深了两国人民的友谊。

4.推动文化交流,创新传播思维。加强中韩青少年交流互动,增强文化教育的双向理解,是破解中韩两国关系当前困局的重要内容。在中韩关系尚未全面回暖的时期,需要向韩国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播,从而实现多元包容、和谐发展的目标。这需要从多元受众、多种渠道、多媒体表达、体系化实践等方面全面推动。

人民网韩国频道通过常态化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更加深入地理解彼此,减少理念分歧,增进民意相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动中韩关系向前发展。

二、人民网韩国频道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人民网韩国频道在海外传播时不仅需要考虑政策支持、文化差异、国际形象、媒体信任度等多方面的问题,也要积极应对国际舆论环境、媒体融合等方面的挑战。

1.凝聚共识以促进中韩关系突破困境。2023年2月,韩国调查机构Hankook Research的民意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认为韩国与中国“既非朋友也非敌人”,对中韩关系的整体评价、对中国的好感度以及对未来中韩关系的态度均为负面。有57.9%的受访者同意“韩国应展开亲华外交来扭转当前过度向美国倾斜的政策”,83.5%的受访者认为“应扩大与中国的交流以促进未来发展”调查反映了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复杂情感。

面对中韩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公众认知方面的变化,人民网韩国频道在业务发展上面临较大的阻力,需要调整经营策略,拓展新的合作模式。人民网韩国频道需要明确立场,有力发声,有效传播信息,发挥沟通纽带作用,在困境中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2.媒体融合趋势下有待走出话语低位。媒体融合不仅仅意味着媒体组织、新闻生产模式、工作流程的重塑,还包括媒体生态分析、管理经营、组织协调、内容研发、品牌推广和效果反馈。媒体融合进程不仅改变了传媒业的运营方式,也改变了受众接收新闻和娱乐的方式。

然而,人民网韩国频道等外宣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中往往侧重于官方叙事。相较而言,西方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技术整合、矩阵运作等手段,通过组织传播、个体传播、机器智能生成等方式,构建了覆盖广泛的多语言传播系统,有组织地运用“官方”和“非官方”渠道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主流报道的话语地位,导致中西方话语传播出现失衡。

在此背景下,人民网韩国频道需要精准分析韩国媒体产业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强化特色并形成新的突破。这包括梳理新型媒介生产要素、发展多元传播通道、建立协同媒体集群、挖掘新兴媒体的新势能、把握媒介经营和媒介价值的边界,从而更好地提升海外传播发声能力,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3.国际传播的社会动员和互动较弱。人民网韩国频道在新媒体矩阵布局、社交化资源调度、精准传播实施等方面还有优化空间。为了更好地满足传播需求,需要引入专业力量进行协作。在全媒体时代,人民日报社已经构建了包含报、刊、网、端、微、屏等10多种载体的媒体矩阵,覆盖受众超过9亿人。人民网韩国频道在海外社交媒体中的布局较为完善且活跃度较强,不仅要继续借助《人民日报》的强大传播优势,还应该立足韩国,放眼全球,有效提高海外传播效果。

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生产消费者”(Prosumer)这一概念对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极具启示意义。这个词汇由“生产”和“消费”两个单词组成,意味着媒介与用户这两种角色之间的界限正在模糊,媒体的生产力正在重构。如今,除了专业生产内容(PGC)、用户生产内容(UGC)、机构生产内容(OGC)和专业用户生产内容(PUGC)以外,机器智能生产内容(MGC)也加入了媒体内容池。通过将大量拥有微资源的用户引入媒体业务流程中,使用户成为媒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激发网络化的传播生产力,提高传播内容的社会价值。正如“韩潮”“韩流”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就得益于其与用户的“连接互动”,在跨媒介叙事的策略下,通过K-pop、韩剧、电影、小说等多种媒介形式实现受众的广泛参与,将韩流从国别概念延伸到多边概念,实现了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有效结合,这对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具有参考价值。

三、人民网韩国频道国际传播的优化策略

人民网韩国频道立足现状,持续优化战略布局,不仅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平台思维,也着眼于长期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不断探索新的传播方式,从而更好践行媒体对外传播的使命。

1.兼顾舆论策略,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人民网韩国频道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要主动出击,在重大问题上提升发声能力,积极参与新一轮全球传播格局重构。内容传播上要向“用户”靠拢,深入分析不同地域、国家、文化和社会结构下的用户需求,采用精准传播策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渠道建设上突出多元化传播主体和传播场景,通过自身传播及与国际主流媒体的深度交互,从文化交流、重要赛事、大型会议等切入点主动进行议程设置,提高国际传播的覆盖率。传播方式上要兼顾国际化、国家化、分众化传播,一方面挖掘中国叙事的当代性和共通性;另一方面提升国际传播的表现力和传播内容的跨语境适应性。

2.关注“MZ”世代,重视“文化中国”长期建设。“MZ”世代是流行于韩国社会的一个新词,指的是1981年至1996年出生的“M世代”和1997年至2012年出生的“Z世代”,占韩国人口的44%。他们将主导韩国未来的公共话语。同时,作为消费主力军,“MZ”世代在全球传播、移动传播、社交交往方面表现突出,思想观念主要受到明星艺人、自媒体和文化人士的影响。

针对这些群体的传播,要采用明快鲜活的风格,体现现代科技文化的特征,提供层次丰富的内容。人民网韩国频道应精准分析重点用户群体,以“中韩文化同源”为基础,合理阐释“当代”与“传统”的关系,在生活方式、价值导向等方面充分展现中国风貌,通过故事叙事、情感呈现、观点沟通增强“MZ”世代对中国的正确认知,坚持长期主义的“文化中国”传播策略,塑造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

3.产学联合,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在宏观层面,要着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增强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为此,主流媒体必须考虑培育人力资源梯队,实现人员结构和能力的多元化发展。在微观层面,国际传播人才要把握传播底层逻辑、发展认知思维、强化技术能力。然而,当前我国对非英语国家的国际传播高阶人才储备依然不足,因此在趋势把握、重点实施、社会统筹等方面仍有短板。结合人民网韩国频道运营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中韩两国在教育和媒体领域的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多语种传播人才,加强“高精尖缺”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培训,扩展新媒体采编站点和用户交互中心,共同推动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作者闫晋瑛系韩国首尔科学综合大学院大学博士,西安欧亚学院副教授;孙晓翠系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系2021年度陕西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WKSJ002)、2022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新媒体时代中国对外出版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2BXWJ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吕文宝.打造舆论旗舰,让世界读懂中国——海外网国家频道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创新实践[J].对外传播,2017(10).

[2]史安斌,张耀钟.新中国形象的再建构:70年对外传播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路径[J].全球传媒学刊,2019(02).

[3]姜飞.全球传播新生态呼唤国际传播新思想[J].新闻记者,2020(10).

[4]段鹏.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08).

[5]邢丽菊,赵婧.新媒体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J].现代国际关系,2021(11).

[6]喻国明,杨雅,颜世健.舆论战的数字孪生:国际传播格局的新模式、新特征与新策略——以俄乌冲突中的舆论战为例[J].对外传播,2022(07).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