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群众办报”传统 推动地方党报创新传播
2024-12-10孙笑
摘要:地方党报贴近基层,与广大群众联系密切。近年来,地方党报开展的新媒体传播实践,在创造新型党报传播终端的同时,也重塑了“党报与群众”“党报与读者”“党报与受众”“党报与用户”的关系。青岛日报社运营的观海新闻客户端,通过赓续“群众办报”传统,继承党报联系群众、动员社会的优良传统,并创新党报的新闻传播活动。
关键词:地方党报 新媒体传播 党报新闻客户端 群众办报
信息传播技术变革深刻影响了传统党报的传播活动,各地方党报开始加快自主可控的移动平台建设,以扩大党报的影响力。青岛日报社也不断将资源向移动端倾斜,推出观海新闻客户端。截至2024年2月,客户端累计下载量突破2500万人次,观海融媒体矩阵覆盖用户群达到4700万人。笔者以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客户端为例,对其平台运作进行参与式观察,综合文献调查与关键人物访谈方法,从传统党报研究的理路出发,分析观海新闻的多样化传播实践,并反思如何在新媒体中赓续“群众办报”的优良传统,并对其进行适应性地转化发展,探索地方党报客户端新闻传播创新路径。
一、党报客户端靠“大家”:发动群众参与办报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理念指出党报要依靠全党和全体群众共同的力量来办,办报的职责就不再局限于党报编辑部的少数工作者。历史上,这种“靠大家来办报”的思想转变了报刊的组织方式,发动全党力量、群众力量为党报撰稿,使党报真正成为“党的报纸、群众的报纸”。如今观海新闻客户端作为联系党与人民群众的新兴媒介,在新传播技术赋能下,创造性地吸收了“群众办报”理念,将广大基层群众直接纳入全媒体传播体系之中,发挥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影响力与引导力。
1.聚合组织成员:整编办报主体队伍。在组织内部,面对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集成性的特点,青岛日报社聚合下属三个报纸编辑部成员,共同打造观海新闻内容生产主力军。稿源库统合开放,记者协同完成采编工作,重建了一条以党报客户端为首发平台的全新新闻生产与传播链条。部门的融合与采编人员的重组无疑激活了党报系统内党员和群众跨部门参与办报的模式,强化了组织内成员自觉成为党报客户端新闻工作者一分子的意识。
2.发展半组织成员:新时代基层“通讯员”制度。在早期“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实践中,党组织大力建设半职业化的通讯员网络,工农通讯员成为办报主体的大范围扩展对象。党报不单征集“工农来信”,地方党部还肩负训练工农通讯员的责任,目的在于“使他们能够更正确地认识这些问题的实际意义,从这些问题联系到党的政治宣传上来”。在报刊的中介作用下,党组织与基层群众之间频繁交往、互动。继承“必须依靠群众办报,吸收群众来稿”的办报传统,观海新闻重视多元信息来源与新时代“通讯员”的训练工作,在新的语境下提出“链接”的理念,这一传播话语不仅表达出媒介本身的功能属性,还隐含了党群关系的密切性。“链接”的具体举措包括以下做法。
一是链接自媒体。新闻客户端搭建了高度开放的内容众创聚合平台——“观海号”,以青岛市自媒体协会为平台,聚合与链接优秀自媒体1000余个,采用特色专题、特聘作者等形式,会聚了网络大V,将他们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转化为党报客户端的传播优势。如观海新闻联合青岛自媒体协会推出的《外籍网红带你逛大集》《头部大V:传播青岛正能量,有我一份!》等系列专题报道。党报客户端内容生产不再是少数编辑和记者的事情,而是以更贴近群众文化程度与兴趣的方式,用群众自己的态度和话语来叙述新闻,充分体现了“群众办报”理念。
二是链接驻青高校。针对高校学生,青岛日报社将“高校评论大赛”“高校社群大赛”平台化,为观海新闻纳入“Z世代”网络评论员阵容,在青年中传播正能量,培育良好的舆论生态。这一“链接”机制,推进了多层次宣传阵地的建构,组织与动员高校学子成为党报的“新生力量”,这与早期党组织训练工农通信员的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
党报能够达到极通俗而适合于工农群众的需要,并且能够迅速反映各方面工农群众的生活与意识是“面向群众”办报之必要环节。党报客户端传播生态的布局与建构,是与现代社会群众的实际生活和需求相勾连的,党报客户端是“组织者”,也是“把关人”和“发布端”。通过这些举措,党媒平台才能从“可见性”迈向“可达性”,通过“群众办报”来“争取群众”,使党报的影响力真正深入群众。
二、以“端”聚合:做好基层传播,密切联系群众
“群众办报”的新闻实践促使党报活动“向基层走”,反映群众生活,组织发动群众,使党报成为扩大党在群众中影响力的有力工具。践行“群众办报”理念,并不止步于在内容生产上打破报人与读者之间的传受区隔,而是以“报”作为中介,不断拉近党和群众的身心距离。
1.承启中央与地方,跨越层级办报地理局限。层层办报的组织化运作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基本体制。在各地方组织办报纸,使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到基层群众中。然而,如果各级党报的内容大同小异就容易引发受众抵触心理。如何在保证中央声音抵达基层的同时,避免各级党报之间的简单重复?为此,观海新闻客户端发挥新媒体传播的技术优势,通过信息资源的重新整合,突破传统党报的版面限制,构建了一种立体整合、兼顾传递中央声音与繁荣本地文化的传播生态。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dCJ45j6XmzTtf2snhPCEJf.webp)
在观海新闻应用首页,“头条”频道内聚合了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青岛日报及观海新闻自采的新闻报道内容,融合式的编排丰富了时政要闻的覆盖面,也兼顾了地方信息的可见性。这种中央与地方“信息融合”的策略改变了地方党报一味转载央媒新闻通稿的局面,避免了与上级党报新闻客户端内容上的同质化。
新闻客户端传播跨越地域限制,重构了地理意义上的传播边界,但“无界亦有界”,观海新闻重视本省本地来源的新闻传播,在“山东”频道内,集合了来自省级和其他地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信息,借此拓展了与省市县各级媒体平台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在“区市”频道内,下拉菜单内可选择青岛全市下辖7区3县的新闻报道,凸显了党媒以新闻信息服务当地群众的社会责任。通过平台结构调整与功能重置,观海新闻客户端使党中央的声音可以“飞入寻常百姓家”,又使下辖行政区与周边县域乡村走出了自己的“信息孤岛”,体现了地方党媒坚守基层信息传播阵地的信念。
2.紧贴群众实际,扩大主流媒体宣传阵地。观海新闻客户端将自身定位为地方“下好媒体融合发展一盘棋”的落子之处,持续深化“走进乡村”系列宣传推广活动,以此强化平台的垂直影响力,《兴农记》系列专题也应运而生。《兴农记》是观海新闻联合青岛市农业农村局推出的系列报道。记者走访平度、胶南、胶州、黄岛、崂山等地的多个村镇,与农人交流,助力推广农产品。该专题入选了新华网2022年“乡村振兴在行动”创新案例,践行了记者“走基层”的实践要求。观海新闻与基层之间的互动紧贴群众实际,在捕捉群众中“各种最有价值的新的表现”的同时,将新闻媒体与新闻用户之间的关系移植到党组织与基层群众的关系中来,有效地凝聚了党群合力。
3.数智技术赋能,人工智能服务基层群众。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服务于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大潮中,观海新闻抓稳重大主题传播、反映人民心声、服务基层治理三大主流舆论阵地。不仅利用VR、AR等新技术赋能内容生产,还以高度的自觉将人工智能传播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党报服务基层群众的工作中。2020年8月17日,在观海新闻客户端上线仪式上,AI虚拟主播“小青”“小海”首次亮相,它们担任观海新闻早间栏目《观海晨报》的新闻主播。随着客户端技术不断升级,虚拟主播网络评论、在线互动、帮办答疑、语音查询等技能将相继发展,“小青”“小海”作为传播主体的形象,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新语态,更好地发挥党报“双向沟通”的功能。
三、重现“墙报”:服务群众,贯彻新时代群众路线
在“群众办报”的新闻实践中,注重报刊的功用而不强求其形态。尽管从媒介技术角度看,以固定空间为载体的“墙报”与“党报客户端”大相径庭,但“墙报”所建构的一种参与式政治文化,强化了基层单位的读者参与。而这种“参与”构成了新时代地方党报客户端贯彻群众路线的具象化方式。
观海新闻客户端“直通12345”频道,打开了一条问需于民、服务于民的便捷通道,投诉与受理也是该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平台页面上,通过“留言—回复—评价—追访”系列功能的设置,市民诉求、事件办理进度、政府部门回复和网友评论皆公开呈现,犹如一面“留言墙”。如通过“部门直达”,用户可以一键直通青岛市所有行政部门留言反映问题,推动实现“手机一点、政府督办”,所有用户均可随时在页面查看“办理排行”。其中市、区政府和部门的回复率与办件量一目了然,实现了“民生民情、呼叫必应”。在情况反映后,通过“记者追访”,用户能够及时了解记者走访街道社区,核实信息、调查情况与监督办理的最近进展,体现了党媒舆论监督的优势。
观海新闻客户端利用平台优势,继承与发展了“墙报”所形成的群众表达与交流的阵地。民意与诉求“上墙”的功能满足了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权,成为党群关系的黏合剂。
通过平台获得群众的真实诉求并加以回应和妥善解决,也有利于提升党政机关的公信力,但大量琐碎表达的社情民意,对平台的功能建设、编辑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从碎片化的民意中找出核心内容,归纳出基层治理的主要问题,是对党报客户端舆情监测、信息整合、社会治理能力的考验。为此,在“直通12345”频道民情感知的基础上,青岛日报社联合党政部门进一步推出了“倾听与商量”协商平台,通过网端征集话题、每期话题发布、现场直播,结合线下党员干部、部门负责人、专家等现场对话协商的方式展开。这让“听民意、解民忧”有了明确的针对性,通过系统组织信息公开、民意表达、政府回应、民主协商工作,突出了党政部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主体作用,进而通过服务群众来组织群众,寓引导于服务之中。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15/Lt6W5uBSodjYYEoZFiP7g4.webp)
四、结语
学者黄旦认为,报刊的本质是一种交往关系。观海新闻客户端在向着互动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无形中重建了报刊的“交往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地方党报通过新建和运营新闻客户端就成为其“争取广大群众”的新途径。观海新闻客户端将自身定位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主渠道,从地方党报自身所承担的使命出发,进行的种种新媒体传播实践,实质上是“群众办报”理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再现与延伸。通过资源整合,发挥新媒介优势,重新激活“群众办报”传统,不断扩大党报客户端的受众群体,并以此为根基拓宽党报在群众中的权威影响力与舆论引导力,是新形势下地方党报的价值坚守。
(作者单位 青岛电影学院)
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党报理论的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的互动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9XCA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勇.重塑权威、重塑核心——省级党报改革发展的现实选择[D].上海:复旦大学,2004.
[2]黄海燕.媒介转向与角色变迁:党报转型发展的双轨路径[J].宜春学院学报,2018(04).
[3]李蕾.青岛报业的改革方向与发展策略[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4.
[4]朱清河.“群众办报”的逻辑起点与未来归宿[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3).
[5]王为明,陈信凌,郭力根,等.使命与担当——党报角色新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1.
[6]郭栋.再造传播模式:延安时期墙报的兴起与治理[J].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
[7]黄旦.报刊是一种交往关系:再谈报纸的“迷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
【编辑:孙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