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以系统性变革赢得首都媒体新优势
2024-12-10宗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作为首都的主流媒体平台,北京时间始终牢记使命,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致力于探索全媒体转型与创新发展。2018年8月,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北京时间归属融媒体中心,与各节目中心、各频道频率、各栏目开启了进一步的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北京广播电视台网络融媒体平台,打造北京市具备影响力和品牌度的移动新闻客户端。近年来,北京时间坚持技术为基、内容为核、服务为重、文化为魂、品牌为先,逐步构建起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平台驱动,开拓全媒体生态新格局
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北京时间以巩固自有平台为基础,着力实现主流媒体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具体而言,北京时间通过构建一个强大的新媒体生态系统,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在2024年上半年,北京时间客户端实现了“双瀑布流”页面的全新升级,也成为全国首个“双瀑布流”媒体客户端,为用户带来了更具互动性和个性化的使用体验。当用户打开全新改版的北京时间客户端,映入眼帘的是和本人息息相关的“精选推荐”内容,通过深入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客户端能够精准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确保每位用户打开应用时,都能看到最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信息。
在平台资源协同方面,北京时间出台了大小屏融合互促机制,大小屏内容“一把尺”,并设立了每年千万元的融合资金,在机制的保驾护航之下,电视端向北京时间供稿量环比提升56%,稿件访问量增长3.6倍。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获评2023年全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先导单位。成绩体现在数字上。截至2024年6月底,北京时间客户端下载量激增至4960万,三年内增长了6.2倍。用户基数大幅度增长的背后,是北京时间在传播模式上的多元化拓展——从单一的新闻传播延伸为“新闻+政务服务+综合服务”模式。这种转型不仅大大增加了用户下载量,更有效提升了用户黏性。
北京时间不仅在自有平台上进行了全面升级,同时不断完善外部传播矩阵。在端外新媒体平台上,北京时间的表现同样卓越。2024年上半年,北京时间全网粉丝总量突破了6000万,在微博端,时间视频和北京时间粉丝数均达到千万级别。北京时间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累计观看量超过55亿次,在行业中遥遥领先。可以说,用户在哪里,北京时间的传播矩阵就延伸到哪里。北京时间始终紧跟用户需求,通过矩阵化的传播布局,有效覆盖多平台用户,这也展示出北京广电在媒体深度融合时代的前瞻性布局和战略眼光。
内容驱动,以高品质内容树立行业标杆
内容为核,是北京时间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近年来,北京时间不断强化精品内容的打造,逐步形成了一批优质内容IP,成为行业标杆。2024年6月,推出全新民生新媒体直播节目《向前一步走》,首次将北京卫视《向前一步》品牌与“北京时间接诉即办网络民生服务平台”相融合,节目不仅在长视频和短视频上有优秀表现,还融入了直播与应用服务,真正形成了全方位的内容产品,展示了媒体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方面的积极作为。
在主题宣传方面,2024年3月,北京时间对北京卫视制作的《认识你真好——总书记的书单》进行了全矩阵推广,微博主话题“认识你真好”的阅读量超过3.5亿次,讨论量超过11.3万,连续四日居微博主榜前三名。同时,“1980年的北京VS2008年的北京”“法国学者最爱南泥湾”等多个话题也登上热榜,极大地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通过内容驱动,北京时间不仅提升了传播效果,还强化了主流舆论的引导作用,为弘扬主流价值、传播社会正能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北京时间在客户端首页首屏开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力量》《文化中国行》等百余个主题专题,配合大屏端的内容推广,实现了多平台联动。从主题内容策划到传播方式创新,北京时间始终聚焦主流文化的传播,形成了具有强大感染力的舆论生态。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时间还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传播,与120余家媒体共同宣传《扬帆正当时——北京广播电视台百名企业家微访谈》系列短视频,相关话题在微博总阅读量达10亿次,为展示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力和中国社会的积极发展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服务驱动,赋能社会治理,提升便民服务
在服务驱动层面,北京时间秉承“服务为本”的理念,持续赋能社会治理,切实提升便民服务质量。“北京时间接诉即办融合应用”平台通过打通12345市民热线数据后台,成为北京首个视频接诉平台,并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应用创新类一等奖。此外,北京时间客户端内布局了80余项便民服务应用,包括首都名中医挂号预约、天安门广场预约、北京市医院预约挂号等一系列服务。这些便民功能大大提升了用户黏性,为市民提供了一站式服务体验,在2023年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征集推选活动中获评“平台品牌”,并入选了中国记协“媒体+”创新案例库。
2024年6月,北京时间还上线了“BRTV北京时间商城”,推出了500余种优质商品,并通过满减券和优惠活动吸引用户、回馈用户。这次商城上线,是北京时间平台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商城不仅聚合了丰富的特色产品,亦充分利用了平台的内容优势和广泛的用户覆盖,着力打造差异化的运营策略,连接企业与用户,满足了用户对新奇、特色商品的追求。在七夕到来之际,北京时间与航天神舟生物科技公司联合推出了“太空玫瑰”限量产品。这些产品因其独一无二的航天培育过程而备受关注,为商城带来了一波热潮。这不仅展现了北京时间在创新产品开发上的努力,也进一步拓宽了用户服务的维度,努力把“好用”做到极致。
文化驱动,传承文化基因,塑造主流价值
当下,社会的文化生态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坚守文化传承、坚持以文化人始终是北京时间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使命。多年来,北京时间以首善为标准,秉承着以文化驱动媒体融合转型的理念,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首都主流媒体责任担当。
2024年5月,北京时间对北京卫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长城长》进行了全矩阵推广,相关话题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和好评。6月,对北京卫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华:龙的传人》进行了系列短视频主题宣传,这次活动中,微博主话题“我在五千年前等你”阅读量超过1亿次,讨论量超过3.7万,连续16.6小时居微博主榜前三名,相关子话题共计52条。在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聚合下,180余家媒体联动,形成了强大影响力。
品牌驱动,强化IP影响力,开拓创新高地
在融合时代,品牌驱动是主流媒体打造持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引擎。任何一个具有辨识度的品牌IP都是主流媒体重要的无形资产。在这一思路之下,北京时间重点打造“时间”品牌,“时间直播”在抖音1.3万个媒体账号中,位居前十;“时间视频”年阅读量达90亿次,在全国广电媒体融合新品牌征集推选活动中获评“新闻品牌”。在内容方面,北京时间还精心策划了一系列重点独家IP品牌,例如,推出全国首档“所有格”社会民生类节目《向前一步走》,创新性地提出了“所有格”这个全新的概念,即一种融合直播、长视频、短视频、应用服务四个维度的融媒体产品。《向前一步走》正是借助这样一种创新形式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参与和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
在另一档融媒IP《小雨滴答》中,制作团队汇聚国内顶尖心理专家资源,凭借北京时间矩阵媒介优势,为公众提供了一个集科普教育、情感支持和社82586057e66bbbda232859e49c89c9f1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融媒平台,彰显了首善媒体的责任担当。这些优秀的IP丰富了电视大屏内容,也以融合传播的方式呈现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创新内容。在产业方面,BRTV北京时间数字文化产业基地集聚了行业和企业资源,探索数字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新未来。面对人工智能和微短剧的热潮,北京时间积极布局微短剧、AIGC等领域的拳头产品,尝试在更多领域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IP。
近年来,北京时间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跨平台矩阵搭建、内容布局创新等多维度发展策略,显著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行业竞争力。未来,北京时间将继续以平台创新为基石,内容与文化为内核,服务与品牌为纽带,不断强化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升首都媒体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我们希望北京时间不仅仅是内容提供者,更成为用户体验的设计者,成为连接内容与用户、服务与民心的桥梁。
(作者系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任兼北京新媒体集团董事长,北京时间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