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精品生产 新质未来
2024-12-10
编者按:2024年8月30日,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全国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深圳举行。来自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及微短剧内容创作方、技术研发方、平台方的代表,围绕微短剧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微短剧的艺术形式、业务模式、传播方式等议题发表观点。微短剧行业正朝着“微而精、短而美”的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其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未来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会聚更多行业精英,共同推动微短剧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为影视和新媒体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 冯胜勇:要加快实现微短剧从“次品—产品—作品—精品”的迭代升级。微短剧归根到底是由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消费习惯催生的一种新影视形态。与其他影视形态一样,内容是微短剧的根基,作品是微短剧的根本特征,良好的作品形象和创作生态,是行业长久存在和繁荣发展的基础。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传播不良价值观的微短剧次品,坚决遏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大力推动平台反哺,让流量向好内容倾斜,坚决扭转买量投流的产品思维;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营造规范有序的创作环境,让微短剧回归作品属性;深化创作提升,加强有效引领,让精品理念在“新赛道”扎根。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这两年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结合,出台了“分类分层审核”制度、《网络微短剧内容审核细则》、《网络微短剧小程序管理办法》;主动出题引导创作方向,实施“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等创作计划,整个行业十分活跃;采取了打击盗版侵权、规范收费行为、指导行业协会组建专家队伍和加强培训等一系列措施,持续优化创作创新环境,共同维护公平有序健康的微短剧生态。总局把打造精品微短剧紧紧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建立了重点选题规划前置指导机制,动态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重点目录,每季度对重点平台做一轮调度,每周精准指导一家平台。从大屏到小屏,从横屏到竖屏,从长剧到短剧。微短剧的出现与发展,可以说促进了艺术表达和创作方式的创新,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二级巡视员 陈绍华:小体量的微短剧正肩负着大时代精品化、正能量的文化使命和传播责任,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东省广播电视局的关心指导下,深圳紧抓微短剧发展机遇,加快微短剧新赛道布局,发挥深圳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自贸区和科技创新城市优势,构建1+1+N全方位指示体系,知识精品创作扶持,出台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引领等八大行动计划,打造微短剧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微短剧高质量发展高地建设。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位谋划推出系列重大举措,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也明确了工作规划和重点项目,并且在深圳设立专家站,开展审批业务,必将成为深圳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提信心、增活力、添动力的重要支撑。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视频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传媒蓝皮书》副主编 周逵:微短剧发展的第一组关键词是“大题小做,微言大义”。微短剧的“微”首先在于体量,它的媒介题材复杂,形式多样,同时满足了受众碎片化的看剧需求,是一种情绪解压的消费。第二组关键词是“取长补短,以短叙长”。微短剧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和电影、综艺、电视剧等优秀IP产生互动,最大限度上释放优秀内容的价值,扩展传播范围,同时使微短剧IP蓬勃发展,也展现出微短剧未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第三个关键词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微短剧在推动地方文旅介绍和配合协同发展方面起到了催化作用,地方特色文化是各地文旅发展的资源库,也是微短剧提升内容质量的素材库。随着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推进,微短剧又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各地广电和文旅部门纷纷结合地方特色推出本地计划,展现出微短剧独特的适应性和实践的灵活性。第四个关键词是“技艺双馨,相得益彰”。当下文化新业态的一大特点就是数字技术的深度参与、策划、制作和传播,从文生视频的大模型到虚拟人,应用在微短剧上也颇有成效。
城市文旅品牌传播已从过去的“以景点为中心”转向“以事件为中心”,这恰好符合微短剧的特点。对于微短剧创作者来说,讲述富有地方风情和文化意涵的故事成为新的课题。微短剧作为视听作品,在内容叙事上和当地产品相互辉映,进而成为文旅融合的闪亮名片。微短剧与文旅的融合和传播,可以相得益彰、双向奔赴。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党组书记、总裁 尚博英:伴随着微短剧行业的迅速发展和迭代更新,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业态创作日益繁荣,市场不断扩大,观众数量稳步增长,已经成为影视行业发展的新赛道、新空间、新机遇,也成为网络视听创新发展的新动能,更成为展现时代风貌和引领时代风气越来越重要的一块新阵地。要着力打造集创作、平台、政策、资本于一体的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第一,坚持内容创新,推动传统影视创作优势向微短剧创作转型转场,主流化、精品化、多元化、IP化是微短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第二,着力平台搭建,提升微短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我们重点依托集团承办的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中国深圳国际电视剧节目交易会两大专业节展平台,进一步突出微短剧平台。第三,加快生态培育,增强我们在服务微短剧行业发展中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聚焦微短剧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以多元服务商的角色作为自身的定位。第四,强化资本运作,发挥资本杠杆作用,以更快的速度做大做强深圳微短剧产业。
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苏州广电传媒集团董事长 沈玲:微短剧要流量更要质量,好的故事是微短剧精品化的关键。主流媒体进入微短剧,是一场致力于精品化创作并赋能文旅的奔赴,“微短剧+文旅”如何破圈赋能这一课题的实践解答对推动文旅创新发展及激活媒体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苏州台有三个方面做法:一是立足本土,讲不一样的故事;二是致力于精品,要流量更要质量,好的故事是微短剧精品化的开始;三是双向赋能,从内容到产业的探索,总局倡导创作微而不弱、小而不浅,其目标是达到双向赋能,对于文旅主题微短剧来说,它确实是赋能文旅联合发展的突破口,也是赋能融媒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内容一部副主任杨娜:微短剧在创作中有三点难题需要平衡,第一是在真实与戏剧当中如何选择,因为很多真实的案例,我们既要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又要加入戏剧的创作让它更有可看性,其中的关键点也是我们正在探索的。第二是在普适性和个性之间,其实有很多经典案例,包括电影《第二十条》和《我不是药神》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第三是知识性与大众性,如何通过编剧把微短剧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出来,也是我们考虑的一点。
深圳大学智能服务计算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张良杰:AIGC赋能微短剧新质生产力,AIGC未来产业化的三个路径,应该来讲它是有阶梯状的路径,是一个AIGC产业化的塔。最底下的一层是AIGC的辅助化,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AI的工作帮助你完成一些重复性的劳动,特别是烦琐的劳动来提升效率。第二个层次是叫作自动化的AIGC,就是在辅助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一些规则,把可重复的任务交给机器来完成,可以提升准确率和效率,这就像工厂自动化,下面一个辅助化就相当于手工作坊一样,自动化就是自动化的工厂。未来会进阶到一个最高的境界叫作自主化,它应该是不仅仅能够完成自动化的工作,还有学习推理决策的能力,来模拟人类的认知,所以这个自主化需要有更复杂的推理和人类认知处理的能力。这三个层次合在一起,我把它称之为AIGC产业化的金字塔,也是AIGC产业化的模型。
哔哩哔哩党委副书记、纪录片及精品短剧总监制 张元:B站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网站、非常年轻的社区,B站用户年轻程度和他们对于内容的参与程度、互动程度,让我们觉得真正地能让好的内容走进用户的心里,将好的内容传达给年轻用户,他们可以通过参与互动、弹幕评论等方式,真正地把好的微短剧的理念与其他用户互动交流,这是我们B站在开展微短剧业务时的一个战略构想。
本期微观点摘自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全国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嘉宾发言
【编辑:杭丽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