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影响主流媒体话语权建构:机遇、风险与路径
2024-12-10王碧怡
【摘 要】人工智能是主流媒体话语权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既为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和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了主流媒体核心功能边缘化,把关人角色被消解,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被弱化等影响。基于此,要加强主流媒体建设,以党性原则引领发展方向、以人机协同提供优质内容、以“四全媒体”建设助力话语权重塑,让人工智能技术最大限度赋能主流媒体话语权建构。
【关键词】人工智能;主流媒体;话语权
在我国,主流媒体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主阵地,承担着构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重任。人工智能技术兼具创新性与破坏性,其在新闻行业的广泛应用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同时也使得主流媒体话语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本文探索并分析人工智能赋能新闻生产与主流媒体话语权建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多维度审视人工智能技术对主流媒体话语权建构的影响,为主流媒体在数字时代强化舆论引导力、拓宽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边界,开辟新的传播策略路径提供参考。
一、技术赋能:生产流程再造与话语权建构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1]在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解构环环相扣的传统新闻生产模式,提升和优化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重构和再造。
(一)信息采集多样化,拓宽话语生产的广度
人工智能是一套算法程序,在新闻生产的信息采集阶段实现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突破。从时间维度来说,智能化给采集效率带来了变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介入,使得信息的存储、分享、流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打破了人与信息之间的传统壁垒。另外,记者和编辑从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这一转变促使新闻机构将人力资源重新配置,减少了人力投入,转而聚焦于更为核心的价值创造——强化信息的人性化呈现、深化内容的挖掘与分析,以及追求报道的独特视角与丰富多样性。从空间维度来说,传感器延伸采集边界。人工智能时代,传感器深度融入新闻作品生产流程,突破了人类感官的限制,实现了信息采集范围的全面延伸。大数据技术的融入为新闻采集发布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新闻的实体信息通过数模转换为数据信息,经过精细的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海量的素材库、新颖的报道视角以及精准的预测性信息,进而形成更深层次的新闻报道。
(二)呈现方式多元化,增强话语表达的深度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向“立体化”与“交互化”深刻转型,用户接收信息的体验边界被大幅拓宽,不再仅仅停留于视觉与听觉层面,而是进一步延伸至可感知、可触碰的沉浸式维度,为用户构建三维立体的动态空间,打造出体验式、沉浸式的信息场景,通过高度逼真的场景再现与深度的人机交互实现对现实世界的重构[2]。主流媒体的一系列实践标志着技术革新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开辟了全新路径。从传播方向上看,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单向传递,人工智能技术的介入实现了信息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渗透力与说服力。特别是其提供的立体化展现与沉浸式体验,极大地丰富了主流媒体的话语表达形式,使得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同与支持。
(三)消息分发个性化,提高话语传播的准度
在传统媒体格局下,信息的筛选与加工均遵循“传者为中心”的原则,缺乏用户个性化选择的空间,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对多传播方式[3]。主流媒体通过绘制精细化的个体用户画像,实现了“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信息消费模式的转变,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而缺乏针对性的状况,使得主流媒体信息的传播更贴近用户个人特征,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适配性[4]。除此之外,算法推送技术还展现出其强大的议程设置与舆论引导能力。它不仅能够依据用户的个体属性进行精准的内容分发,实现“一对一”的精准营销效果,还能前瞻性地设置议题,精准调控舆论走向。这一能力的展现,不仅强化了主流媒体在话语体系上的导向作用,也为其在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中有效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风险分析:主流媒体话语权遇到挑战
人工智能在为主流媒体话语权构建开辟新路径的同时,其固有特性及技术演进所伴随的难题,也对网络信息安全构成了严峻考验。相较于该技术提供的实用工具价值,主流媒体更应保持高度警觉,深刻认识到它可能引发的多重挑战,确保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有效应对潜在的风险与影响。
(一)迷信科技:主流媒体面临诸多挑战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前沿科技已跃升为驱动新闻业变革的首要引擎,但是,“盲目跟风”与“技术至上”的趋势在新闻行业内悄然蔓延,导致了“行业失焦”和“创新倦怠”的出现。清华大学史安斌教授提出的“追逐亮点综合征”正是对这一现象的深刻剖析,即一些新闻从业者在缺乏明确的问题导向和中长期战略规划的情况下,对前沿科技所表现出的强烈且盲目的膜拜与追求[5],导致技术手段逐渐凌驾于内容价值之上,而失去了新闻作品本身的灵韵。在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新闻从业者并未摆脱焦虑:我们还有什么“新奇”的“招数”去吸引用户的眼球?在此情况下,对“追逐亮点综合征”进行反思就显得尤为必要。将技术的变化与主流媒体的发展蓝图深度融合,这不仅是主流媒体巩固并提高话语领导地位的核心战略考量,也是新闻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角色转移:主流媒体“把关”权存在风险
把关人在信息流通过程中“承担着捍卫法律尊严、守护公序良俗和建构公共价值的责任”[6]。人工智能虽然为信息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助力,但其所推崇的技术“把关人”却为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信息传播的监管漏洞[7]。就主流媒体话语权建设而言,把关权如过度依赖于智能技术,会使得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权威性受到挑战。一是人工智能算法正在逐步承担起原本由高素质内容把关者所执行的角色,即过度迎合用户兴趣,导致信息同质化严重,往往陷入“信息茧房”的陷阱,平台逐渐从文化价值的守护者蜕变为流量追逐者,主流声音的传播力与引导力被削弱。二是用户成了自我信息的“把关人”,这一转变赋予了他们前所未有的自主选择权,但也使得用户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难以准确判断主流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进而削弱了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威与社会影响力。
(三)技术反噬: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四力”受影响
当前,以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成内容)、MGC(机器生成内容)甚至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形式的融合与博弈,造成传统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受到影响。技术革新在激发主流媒体自我革新动力的同时,也对其引导力构成了考验。以大数据和智能算法为核心的信息生成与分配机制,为每一个个体平等地赋予了“数字参与”的价值认同,确保信息内容的传播方式及展现形态均能够深度契合个体追求心灵慰藉与“心理舒适区”的内在需求,这造成了用户难以抵制这种“很懂我”的诱惑与操控,进而被“牵着鼻子走”[8]。除此之外,技术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上个人塑造的舆论环境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能超越主流媒体的影响力,这无疑为主流媒体扩大其影响力带来了新挑战。技术驱动的新闻业创新必然会带来新闻理念的更新迭代,如何在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当下,让技术为主流媒体赋能,承担好舆论引导主体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三、破局之路:人机良性发展与话语权提升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主流媒体话语权构建所引发的多重挑战,主流媒体必须准确判断、科学对待,并积极寻求变革,以党性原则引领发展方向、以人机互动提供优质内容、以“四全媒体”助力话语重塑,推动主流媒体话语权建设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以党性原则引领发展方向
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不动摇,通过创新性地构建“党媒算法”,确保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始终与党的方针政策同频共振。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技术观。这意味着算法技术的应用不仅要遵循技术进步的逻辑,也要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共生,确保技术发展服务于社会进步与人民福祉。同时,加强算法开发者、平台管理者及主流媒体从业者的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使之能自觉将主流价值观融入算法逻辑。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应积极探索数字技术应用的新路径,鼓励主流媒体围绕“党媒算法”的创作逻辑,生产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内容,在媒体行业内树立起算法应用的价值典范,同时强化新闻内容的生产、传播与安全保障。在我国新闻语境下,新闻媒体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代表群众的立场,被赋予引导舆论、传递正确价值观的期待[9],因此,坚持党性原则,坚守主流舆论阵地,密切关注民生需求,是主流媒体不变的职责与追求。
(二)以人机协同提供优质内容
激活人工智能技术的内在自净能力,需将主流意识形态深度融入技术研发与算法优化的全过程,提升技术的人文内涵与价值导向。“技术进化也是一个不断被选择、被发展、被强化的过程,起决定作用、掌握进化方向的还是人”[10],为此,还要加强人工的外部“把关”,在信息的审核、筛选及推送流程中,让人类智慧成为关键防线,优先推送高质量的内容,紧跟时事热点,并融合算法技术的智能与人工编辑的审慎,实施双重审查机制,确保信息的价值导向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为用户提供有价值、有深度的信息引导。除此之外,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受众在内容创造、传播表达以及参与对话中拥有更多平等机会和权利,主流媒体应成为全传播场域的“稳定器”与“指南针”,持续彰显其在信息传播中的价值引领与导向作用[11]。
(三)以“四全媒体”建设助力话语重塑
为了提高主流媒体的效能,主流媒体要坚持“四全媒体”建设[12]。全程媒体启示主流媒体既要努力提高时效性,抢占议程设置权,又要把握好事实的“第二落点”,突破时空束缚来刻画整体真实,提振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全息媒体则启示主流媒体积极运用Vlog(视频日志)、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数据新闻等形态进行报道创新,从而使事实真相更快更广地传播。全员媒体启示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与受众通力协作,不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新闻图景,实现其在后真相时代影响力的提升。全效媒体启示主流媒体合理利用媒体资源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如利用央视频APP这样的主流算法机制,不仅可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还能在社会事件中,通过设置公共议程,有效刺破受众在大量情绪煽动下形成的“信息茧房”,扩大内容有效触达,壮大主流声音,真正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伸向哪里”,对提高主流媒体的引导力大有裨益。
四、结语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飞跃性进展,都是对知识生产边界与信息传播速度的一次深刻拓展,也为多元意识形态并存、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媒介平台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正引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传媒变革,媒体产业亦将经历深刻的转型与重塑。智能媒体的核心在于其跨越界限的能力,它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实现了信息的高效聚合与个性化分发,这一趋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对这一变革,主流媒体需紧扣时代脉搏,敏锐捕捉新闻热点,积极拥抱并高效利用前沿传播技术,力求实现传播对象的精准锁定、传播形式的极致优化以及传播效率的显著提升,在网络意识形态论争形势日趋复杂多样的环境中,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凝聚社会共识,稳步巩固壮大自身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EB/OL].(2019-05-16)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05/16/c_1124502535.htm.
[2]刘新刚,裴振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考察:以马克思现实人理论为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7(9):57-61.
[3]范洁,张志丹.人工智能时代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1-8.
[4]汪青,李明.从疏离到弥合:人工智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J].当代传播,2022(4):68-71,83.
[5]史安斌,戴润韬.从亮点到灵晕:新闻业的内涵式创新路径[J].青年记者,2019(19):78-81.
[6]武豹.算法推荐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4):98-104.
[7]汪青,李明.从疏离到弥合:人工智能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J].当代传播,2022(4):68-71,83.
[8]李万平.智能传播时代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J].贵州省党校学报,2021(4):62-69.
[9]陈心茹.基于算法正当性的元新闻话语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23:17-18.
[10]陈昌凤,霍婕.权力迁移与人本精神:算法式新闻分发的技术伦理[J].新闻与写作,2018(1):63-66.
[11]喻国明,苏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5):81-90.
[12]王永滨.发展“四全媒体”助力北京“四个中心”建设:问题与关键技术[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