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的教学思考

2024-12-10杨小雄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2期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的是小说类课文学习,编者在单元页中提出了“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的学习要求。由此可见,学生在小说阅读中想象环境,梳理情节,目的就是感受人物形象。笔者以本单元课文《桥》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思考。

一、研读环境描写的多维度内容

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内容一般包括时间、地点、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等因素,这些内容不是以流水账式的方式呈现在小说文本中,而是融入故事情节、人物出场等内容中。

在《桥》中,环境描写以雨、洪水、桥为表达对象,比较典型的有“像泼。像倒”等。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文本中进行分类标注与品读。比如,“像泼”“像倒”,透露的信息是当时正在下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必然会威胁到人们的安全;“咆哮”是从听觉方面来写山洪暴发的声音;“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是从视觉方面来写山洪暴发的威力。在山洪的冲击下,一座“窄窄的木桥”正在“发抖”,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它的命运可想而知。在山洪的冲击下,桥基动摇,桥面扭曲,木桥终于“轰的一声塌了”。

从上述梳理与解读中可以看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对象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大暴雨——山洪暴发——冲垮木桥。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品读语言表达的效果。作者在小说中描写环境运用的语句,普遍比较短小,有的甚至只有两个字如“像泼”“像倒”,这样的句式与环境因素很匹配,还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紧迫感,迫使人们紧急应对暴雨引发的山洪;从小说中描写环境运用的方法看,比喻、拟人是主要方法,尤其是拟人方法的运用,如“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既突出了水势涨得猛,又强调了危险在增加,突出强调了山洪的肆虐与疯狂。

二、寻觅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的影响

小说中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字,需要借助环境的衬托才能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5b0LKkYD+2sTTOKh/KTNbA==关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表达的支撑作用。

在《桥》中,作者运用环境描写来突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比如,作者在文中以老支书的两个典型动作来写老支书与小伙子之间的“冲突”。第一个动作是“揪”。老支书看到人们争抢着过木桥,提出让大家“排队”和“党员排在后边”的要求后,看到小伙子排在人群中间,便冲上前“揪”出小伙子。老支书为什么这样做呢?当时的形势很危急,洪水“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人们拥挤、争抢着过木桥,如果不“排队”有序过桥,就有可能出人命;同时,老支书认为党员在危险时刻要冲锋在前,享受在后,所以要求党员排在队伍后边;当看到身为党员的小伙子居然排在人群中间时,老支书觉得小伙子给自己脸上抹黑,丢了党员的脸,所以将他“揪”了出来。第二个动作是“推”。木桥前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水已经淹没老支书的胸膛,木桥随时会垮塌,老支书“推”小伙子,目的是让小伙子活下去。

从上述两个描写人物的细节中,我们能够推测人物内心的活动都是受环境变化影响的结果。

三、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

在小说三要素中,环境、情节都是为人物描写服务的。环境与情节之间的关联,通常隐含在小说内容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在情节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才能正确理解环境与情节之间的关系。

在《桥》中,多个环境描写都体现出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比如,“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这个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们处于洪水带来的危险之中,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人们不顾一切逃命,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涌去,老支书镇定地提出“排队”的决定。又如,“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这一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木桥即将垮塌,人们只有过桥才能逃生,尚未过桥的是老支书和小伙子,在万分危急的关键时刻,作为父亲的老支书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把生的希望留给小伙子。

不难看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往往是情节发展的内在因素。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真梳理、品读环境描写自身内容的基础上,重视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内心、情节发展的关系,进而深入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