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2024-12-10李丹
革命文化类课文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走出固定的教学模式,探究新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从“标签结论”转向“自我发现”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喜欢用标签或结论先入为主来定位课文中的人物,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处于浅表化层面。破解这一困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是在精彩的细节描写中自我发现。在革命文化类课文中,作者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来展现革命人物的个性特点与精神品质的。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最精彩的细节进行品读,就能有效感知人物形象。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作者在围绕“识字课本”的描写中,有这样的细节:“……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雨来还是咬着牙,说:‘没看见!’”这个细节写得很精彩,被敌人打得鲜血流淌,雨来都忍着痛与怕,体现出雨来尽管年龄不大,但他没有被日本鬼子的毒打所吓倒,更没有因为害怕而出卖交通员;他为何能够这样勇敢坚强呢?这一细节描写就揭示出雨来不怕死的真正原因——他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对雨来高尚品质的感悟就不是贴标签的结果,而是深入阅读文本的结果。
其次是在作者情感流露中自我发现。在革命文化类课文中,作者一般是客观描述课文内容的,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如教学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者对少年周恩来身上拥有的家国情怀和远大志向十分欣赏和钦佩,但是课文中没有直接表达这样的感情,而是借助文本中出现的人物魏校长来称赞少年周恩来:“好啊!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魏校长在听到少年周恩来说出这句话时,内心有多么激动,他为有这样远大志向的学生而自豪。
二、从“单向追求”转向“双线融合”
革命文化类课文都处在特定的单元中,有些教师尽管知道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元,但是在教学中还是容易停留在人文主题的理解与把握这一单向追求上。这就需要教师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把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合在一起,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首先在欣赏语言表达艺术中落实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革命文化类课文学习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本中语言表达上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受文本的语言表达艺术,深入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岁月”,学生初读这首诗,似乎感受不到人们经常说的长征中无数的困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欣赏诗句的“五岭逶迤”“乌蒙磅礴”等具体描写,感受作者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在欣赏诗歌语言表达艺术中落实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
其次是在感受人物形象中落实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针对革命文化类课文中英雄人物的理解,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通过人物形象的感知来把握。如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五壮士在顶峰歼敌打光所有子弹后,壮烈地跳崖。教师让学生读读这段典范表达,说说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最受感动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不仅能感受到“面”上战斗的十分惨烈,而且还能从“点”上感受到五壮士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背后的英雄气概。
三、从“单篇文本”转向“多篇联结”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从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为主,转向多篇联结的教学形式。这也与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类课文编排从零散向整组匹配。
首先是实现一篇带一类。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恰当的文本主题,重组教学内容,将内容相关的课文组合在一起。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教师在教学用特写镜头描写人物时,可以将《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军神》组合起来教学。
其次是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习的革命文化类课文,以课文的主题、主要人物、表达方法等为主题,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对革命主题、英雄形象等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挖掘文化价值、关注语文知识和读写方法上实现言意兼得,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