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革命文化类课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探析
2024-12-10卢宁
革命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主题。在这一类课文学习中,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革命文化内容存在距离感,教师容易以直接告知的方式呈现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学生并不能真正地理解。对此,教师需要开展学习任务群教学,通过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感同身受的体验中,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
一、设计学习任务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学习中,无论是单元整组还是单篇课文,教师都需要结合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与课文内容,提炼学习主题,以此统整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在创设真实学习情境后,教师设置的学习任务就形成了一个学习任务群;在任务群内部,多个学习任务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层层递进关系。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小英雄雨来(节选)》,课文主要写雨来在抗日战争中成长的故事,重点描述了雨来在掩护交通员李大叔时被鬼子抓住后的经历;根据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目标与课后练习列小标题的训练要求,再结合小学生阅读故事喜欢关注故事情节发展的学情,教师可以提炼“感知小英雄”的学习主题,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英雄在我们心目中都是顶天立地、做出惊天动地大事的人物,雨来究竟做了哪些事就被当成了英雄呢?读读课文内容,看看他与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是不是匹配的?”这样的学习情境,能够驱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互相关联的学习任务:任务一是jKmmLR+ddEQmMIpoRf2bdzmogOPrAkyZX7ryu87U6vk=默读课文列出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比一比谁的小标题能够简洁准确地体现故事情节;任务二是尝试按照课文六个部分的顺序,借助小标题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直接表达雨来勇敢斗争的内容;任务三是抓住雨来的具体言行和内心活动,体会雨来的英雄品质。这样学习任务,是围绕“感知小英雄”的主题设计的,三个任务之间还呈现出进阶的特点;学生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雨来的成长经历理解雨来的英雄品质。
二、落实学习任务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学习中,学生普遍缺失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的了解。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资料,进而获得理解革命人物、革命事件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革命人物的活动、革命事件的发展,体会文本中蕴含的革命文化、革命品质、革命精神T7jV/UAs7J6yAwwsRjBu9BQUXDnlGN1mzKZz3aadGyA=,自主建构革命文化类课文的学习方法与路径,从中获得精神成长的力量。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李星华回忆父亲——李大钊在1927年春天被捕前后以及牺牲的事情。教师可以创设学习任务:“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课文写的1927年春天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春天,李大钊为什么不离开北京呢?”在这一任务驱动下,学生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学习实践活动,同时还需要教师提供帮助与指导,才能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搜集1927年春天发生的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事件。学生搜索与整理相关的资料,深入理解了李大钊不轻易离开北京的原因,很好地落实了学习任务。
三、体验人物感情
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本表达的革命品质与革命精神。
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体会毛主席的常人之情与伟人胸怀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初读课文,找不到深入体验人物情感的路径。教师可以呈现资料:“毛主席逝世后,亲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在一个衣柜里发现了叠放整齐的毛岸英的衣帽。在漫长的岁月中,毛主席每次抚摸柜子里儿子留下的衣物,思念之泪就会不断涌出。”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每个人都能够读出字里行间蕴含的一位父亲失去爱子的深切悲痛之情。
总之,在革命文化类课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消除与文本内容的距离感,更好地理解革命品质、精神,教师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