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性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2024-12-10毛洪霞
科学性说明文是把科学知识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学形式进行介绍的作品。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多篇科学性说明文,不仅承载着说明性文章的学习要求,还承载着多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既要关注文本中的科学知识,又要理解说明文的特征。
一、以课题入手整体把握
有些科学性说明文,从课文题目就能看出说明的对象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需要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内容特点与说明方法。
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夜间飞行的秘密》,文章的题目明确指出课文说明的对象是“夜间飞行”,说明的要素是“秘密”。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提出问题,比如,“夜间有哪些东西可以飞行?”“它们在夜间是怎样飞行的?”“它们在夜间能够飞行靠的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蝙蝠等可以在夜间飞行,还有飞机也能在夜间飞行;它们在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看得清楚、明白,而是靠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把握目标与方向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了解科学家通过多次实验才弄清楚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把这一秘密运用到仿生学领域,研制出了雷达并运用在众多领域。由此,学生理解了课文介绍的“夜间飞行的秘密”指向了雷达的发明与运用这一科学知识。
二、以图文互化理解表达
有些科学性说明文中的说明对象生活在远古时代,是作者通过科学推测完成说明对象的形成过程的。学习这样的课文,教师一要借助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二要采用流程图、示意图等体现说明对象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性说明文中关键内容的表达。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琥珀》,课文主要介绍了一块奇异的琥珀的由来,作者从琥珀的特点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事情,包含了琥珀形成的科学知识。教学这样的课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从中找到这块琥珀形成的因素:一是在松树林里,高大的松树上有油脂往下滴;二是一棵松树树干上停着一只苍蝇,一只蜘蛛朝苍蝇爬过来。这样的图画内容与课文第2—8自然段介绍的文字相匹配,说明了那个奇异的琥珀最初形成的多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之后,教师用流程图的形式呈现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过程,引导学生梳理这一变化中的几个关键点,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呈现:松脂球(几千年过去了)——森林被淹没,松脂球被埋进泥沙(又是几千年过去了)——松脂球变成了化石(琥珀)。
三、以关键说明解析结构
在科学性说明文中,作者通常用一段文字来介绍说明的对象,这就是文章表达的重点与中心所在,也是值得学生关注的关键性说明。教师在科学性说明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关键性说明,就相当于抓住了牛鼻子,可以有效地解读文本结构。
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松鼠》是一篇典型的科学性说明文,作者以散文的笔法介绍松鼠的特征。课文开始是这样写的:“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这个句子在整篇文章中就是总起句,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这种关键作用体现为:课文在说明松鼠的外形、生活习性、住处、生育等特点时,都是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的。
四、以思辨活动领悟科学
教学科学性说明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中能够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在这篇科学说明文中,有“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的表述,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是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以外可能有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因为宇宙空间是无限的,一切皆有可能;二是科学家的所谓证明都是在地球上完成的,毕竟人类目前最远才能到达月球,没有去的地方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情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辨:对于上述两种观点,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说出你的理由。经过辩论,学生就会认识到课文的观点过于武断,在科学迅猛发展的时代没有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这样的理解,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很有帮助。
总之,在小学科学性说明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文本特色开展教学活动,既要扎扎实实教出文体特点,又要与时俱进引领学生更新科学知识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