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形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2024-12-10苏静萍
阅读一篇文章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进行把握,通常情况下,内容是指文章写了什么,而形式是指文章的表达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形式的特点,分层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积累表达经验。
一、重视理解文本形式
文本形式是一篇文章区别于其他文章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应重视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抓住文本中鲜明的表达个性,从中理解作者为什么以这样的形式进行写作。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燕子》,文本在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是画面感十分强。这篇课文由5个自然段组成,5个自然段都可以分别看作一幅精美的图画:第1自然段是燕子外形图,第2自然段是燕子归来图,第3自然段是燕子飞行图,第4自然段是燕子点水图,第5自然段是燕子栖息图。作者在描写这些涉及燕子的图画中,还重视表达方法的变化:采用排比的句式来写燕子的外形图,采用由面向点的聚焦法来写燕子的归来图,采用动态描写来写燕子的飞行图,采用特写镜头来写燕子的点水图,采用静态描写来写燕子的栖息图。学生阅读由不同画面组成的课文,从中理解燕子各方面的美感,觉得燕子就是美的化身。这正是作者采用个性化的文本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的结果。
二、赏析语言运用之妙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初步理解文本形式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典范表达进一步开展赏析活动,品味语言运用的秘妙,感知文本形式中蕴含的语言魅力。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乡下人家》,课文主要写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优美景色和乡下人家自然的生活状态。在文本形式上,声韵之美、形象之美是最具个性的表达特点,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典范表达进行赏析。课文第5自然段描写了乡下人家吃晚饭的场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这种场景与学生坐在餐桌边吃饭很不相同,一方面说明了他们吃饭时完全没有拘束感,也不讲究形式;另一方面,他们搬到屋外吃晚饭,能够享受来自大自然的微风,见到自然的景色。
三、学习模仿语言范式
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文本形式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更在于学习语言运用方法。在阅读活动中,AuYVzcOTZ5j4eCDtpEYKDci8szAI5CdYKjzz4YZKp3Y=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表达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中,逐渐增强语用能力。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课文中描写“我”到母亲工作的工厂见到母亲的一个动作,就属于语言表达上“写具体”的范式。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以“……我的母亲”组成的三个分镜头,明确作者采用的是把一个动作以过程的形式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表达。这样的表达,不仅使动作过程表达得很清晰,而且使作者的感情得以聚集。学生可以借助这一表达范式,把自己观察到的父母在特定情境中的一个独特动作,用分解的方法来描写动作的过程,从中学习写具体、写生动的表达方法。
四、灵活运用表达方法
学生在阅读中积累文本表达方法,目的在于灵活运用积累的表达方法,提升表达能力。教师需要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顺利地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四季描写小兴安岭的特色——围绕树木进行表达,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文章结构。教师需要重视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这种结构方式。这种灵活运用主要体现在教师需要创设类似的文本语境,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分四季介绍校园的树、花、草等景色,然后以总分总的结构按照一天中时间的变化,来描写荷花池中荷花开放的情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色,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围绕一个重点对象进行表达。学生经历了上述总分总结构的练笔实践,基本上能够形成灵活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进行表达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分层设定教学目标,重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形式,从文本典范语段中学习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