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2024-12-10张伟
语文新课标对低年级朗读提出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普遍存在拖腔唱读、读破长句、停顿不当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发现问题后,及时寻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落实到位,进而达成朗读目标。
一、范读与自由读,解决拖腔唱读的问题
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时,拖腔表现在每个句子的尾音拖长读,唱读表现在词与词之间像唱歌一样连着读。造成学生朗读时喜欢拖腔、唱读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是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上训练齐读,意在让优秀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一起读课文;而学生在课外有空时,三两个学生拿起书读起来,其他学生跟在后面附和着读起来,带头读的学生声音很大,加上读得熟练的学生需要放慢节奏“等候”其他学生,就不得不在有些词语上以“唱”或拖腔来处理。在这样的情境中,其他的学生也就养成了拖腔、唱读的习惯。
针对拖腔、唱读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意识到根源在自己身上,即示范不足和不够重视训练学生自由读。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的明确要求是“学习”,毫无疑问,学生要跟着教师学习朗读。尤其在一年级上学期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的范读效果更直接,这是因为教师与学生基本是属于同一个方言区,容易发现学生朗读中出错的地方,进而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低年级学生很信赖、崇拜教师,喜欢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通过范读可以消除学生拖音、唱读的问题。当然,范读的方式有多种,除了教师范读、音频范读,还有家长范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朗读时出现拖腔、唱读的问题了。在自由朗读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习惯的语速、节奏进行朗读,无须顾及与别人同步读的问题;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学生可以停下来多读读,直到读通顺为止。教师重视低年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能力。
二、成组与变换读,消除读破长句子的现象
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和识字量、朗读能力所限,在遇到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长的句子时,容易出现破读的现象,即断句不合理、长句子读得没有连贯感等。所谓的长句子是相对于学生的朗读水平而言的,在不同册次的课文中学生感觉到的长句子是不一样的。
尽管统编教材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安排了“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但不代表此前的学习中不需要解决长句子的朗读问题。比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我多想去看看》,其中的一句是“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这就是一个长句子。在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们通常的读法是在“升旗仪式”后稍作停顿,而有的学生却在“升旗”后停顿。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读长句子出现的问题,每当学生遇得到他们觉得难以读通顺的句子时,教师都应思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是长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好句子,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读好长句子的方法、经验。到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具体落实“读好长句子”的要求时,教师需要重点指导学生以成组的方式对长句子中难读的内容进行比较、组合。如上述“升旗仪式”就是一个组合比较紧密的词组,适宜学生一口气读出来;又如《端午粽》中的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句子中出现了三组“颜色+的+对象”的短语,学生需要成组地将它们读出来,才能读好整个长句子。当然,在指导学生读长句子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喜欢读儿歌的特点,将一些长句子适当地分解,分行排列,方便学生朗读。如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四个太阳》中的长句子“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教师可以将这个句子分行排列: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学生分行朗读,自然就读好了长句子。
三、通过比较,找到停顿感
朗读中的停顿有句内停顿、句间停顿、段间停顿之分,上述长句子的停顿是句内停顿的一种。低年级学生朗读时出现停顿不当的问题,既有该停顿不停顿、不该停顿乱停顿的问题,又有停顿长短把握不到位的问题。
针对上述停顿不当的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停顿主要以长短来区别,具体长短是由停顿的位置决定的,如句内停顿,顿号的停顿最短可以忽略不计,逗号有停顿的感觉即可;句间停顿,句号的停顿稍短些,问号、叹号、省略号的停顿要稍长一些;更长的停顿是段间停顿。停顿的长短是通过比较感觉出来的,学生找到停顿感后,多加训练,就能提高朗读能力。
总之,针对低年级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寻找对策,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