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读成为学习语用的有效抓手

2024-12-10陈莹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4年12期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不仅仅是让文本文字变成声音那么简单,而是让读成为学习语用的有效抓手。因此,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读得扎实,读得灵活而有智慧,读出关键与内涵,读出应有的境界。

一、以读课文为学习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把读课文作为理解的手段,常常以“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的方式提出学习要求,时间一久就会使读课文沦为一种学习载体,导致朗读课文的学习任务落空。

统编教材的编者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课文训练。在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识字课文中,编者安排了“朗读课文”的要求,用泡泡提示语提出了“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的要求。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粽》的课后练习1,编者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读长句子容易出现的问题,结合《端午粽》中几个长句子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朗读长句子的方法,像第2自然段中的第一个句子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等要读出成组词语的特点,不可读破。即使是最常见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要求,教师也要认真、扎实地组织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练就朗读课文的能力。

二、提倡灵活有智慧地读

所谓灵活有智慧地朗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朗读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尤其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给予的引导与启发,使他们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文本的感情,体现出朗读的智慧。

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乡下人家》一课,教师在课始环节设置朗读情境:“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们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看看乡下人家都有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本。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检验学生朗读课文的收获:“你认为作者描写的风景中,哪些是独特(迷人)的,你能读出独特(迷人)的感觉吗?”学生可以先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试着读出“独特”“迷人”的感觉。最后,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最独特、最迷人的一道风景,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出了独特的、迷人的感觉。

三、强调读出文本的内涵

一篇课文的内涵往往隐含在字里行间,学生细读才能发现与感知。这里的细读除了细心的要求之外,更有深入研读的意味。

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小蝌蚪找妈妈》,课文写小蝌蚪在见到鲤鱼妈妈时“就迎上去”,见到乌龟时“连忙追上去”,“迎”和“追”体现的是二者相遇的方向不一样,如果教师不加引导的话,学生就读不出小蝌蚪两个动作背后的心情。因此,教师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两个动作写的是小蝌蚪在做什么事情,然后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在什么时候有过找妈妈的情形?找的时候,心里的感觉怎样?最后思考:找妈妈时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迎上去”,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追上去”。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联系小蝌蚪所处的情境,就能读出小蝌蚪急切见到妈妈的心情,也读出了文本的内涵。

四、追求读出应有的境界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乐读”,也就是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不仅喜欢读起来、读下去,而且越读越爱读。

比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的第1自然段的表达很有特色,体现在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多种花儿开放的样态,睡莲“从梦中醒来”,蔷薇“绽开了笑脸”,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含笑一现”。学生读各种花儿开放的美好样态,自然会带上自己的想象,觉得自己就是这些绽放的花儿,自由自在地盛开,迎接全新的生活。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真正重视落实“读”的多种要求,让读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抓手,引领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形成自主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