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摘抄+赏析”中学习表达
2024-12-10邹洁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积累和精彩赏析是学生经常性的学习活动,也是促进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入“摘抄+赏析”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的同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赏析结果,能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一、在示范中有梯度地学习
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引入“摘抄+赏析”的学习方式,有助于解决学生被动积累的问题。这种被动积累主要体现在:学生习惯于用摘抄本,从课文或课外读物中摘录所谓的“好词好句”,尤其是四字词语和带修辞手法的句子。那些摘抄的“好词好句”全是凭学生一时的感觉与印象,至于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则完全不加考虑。采用“摘抄+赏析”的学习方式进行积累,学生首先就需要思考为什么要摘抄的问题,即想明白所摘抄的词句具有的特点与表达效果,在摘抄之后还要用适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写在摘抄的词句旁边。这样的摘抄不贪多求全,追求少而精,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有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示范,让学生学习以“摘抄+赏析”的方式积累文本中的典范表达。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教师可以结合这一要求进行教学。学习《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教师以课件呈现“摘抄+赏析”的范例:在“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一句边上,标注“赏析”的内容,“这些句子像排着队一样”;在“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一句边上,标注“赏析”的内容,“这些句子像围坐在一起”。这样的“摘抄+赏析”就抓住了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的特点。
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教师在“摘抄+赏析”示范中需要体现赏析内容、方法方面的更高要求,引导学生进行有梯度的“摘抄+赏析”训练。
二、在建构中有目标地学习
在“摘抄+赏析”活动中,学生觉得摘抄不难,难的是如何赏析,这说明学生没有掌握赏析方法、路径。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欣赏文本中的典范表达,逐渐在赏析活动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欣赏经验。
首先是文本表达内容的赏析。针对文本中值得积累的语言,学生在赏析时应从表达内容入手,如果连写了什么都不清楚,所谓的赏析肯定是套话连篇。小学生赏析文本表达的内容,一般可以从新鲜、独特与内涵等层面进行。学生在初学赏析时,不要求面面俱到,能从一个方面进行赏析,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即可。其次是文本表达形式的赏析。表达形式通常体现在独特的句式、新颖的方法、生动形象的效果等方面。学生能够熟练赏析文本中的表达内容与表达形式后,可以把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赏析。
比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祖父的园子》一课中的“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这样的语段就属于典范表达。从内容上看,说的是黄瓜的开花与结瓜,实际上表达的是“我”在祖父园子中那种自由自在的美好感受,这是表达内容中值得赏析之处;从句式表达上看,一是“黄瓜”只是举例的,园子里所有的动植物都像黄瓜一样自由,二是以“愿意”和“不愿意”实现了全面概括的效果,体现的是一种全方位、全身心的自由自在,三是“也没有人问它”是以十分朴实的话语,精准、简洁地传达出作者美好的内心感受。
持续开展这样的“摘抄+赏析”活动,学生就能学会在摘抄的典范语段中抓住一些重点或关键词语,从内容到形式进行赏析,积累赏析经验。
三、在拓展中有追求地学习
教师引入“摘抄+赏析”的学习方式,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积累,而且需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能够自主积累。
比如,学习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草船借箭》,课文是根据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相关内容改编的,说的是诸葛亮在与周瑜签立了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后,竟然用船载着“草把子”趁着漫天大雾开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最后如期交付了十万支箭。学生拓展阅读《三国演义》,读了诸葛亮的“空城计”后,对课文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有了新的认识:诸葛亮用船载了少量士兵到曹操的水寨前擂鼓呐喊,实际上是空城计的一种早期试验,比的不是军事上的实力,而是探测人的心里防范意识。在这样的探测中,诸葛亮的对手如周瑜、曹操、司马懿等都中计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入“摘抄+赏析”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