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体特点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探索
2024-12-10周文静
当下的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圈点一下、简单批注的单一模式,忽略了阅读对象的文体特点,使批注式阅读流于形式而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探索适宜的批注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重视鉴赏性批注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文学类文本有很多,比如,故事、诗歌、散文、小说。教学文学类文本,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审美体验、审美品位、审美创作等三个层面去鉴赏文学形象与意境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学生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批注的重点所在。
1.聚焦文学形象与意境的批注
文学形象与意境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目标,自然是学生阅读文本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学生沉浸在文学作品中,感知形象,领悟意境,会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学生把这种鉴赏性的审美体验以批注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逐步积累文学类文本的鉴赏性批注经验。
首先是借助整体感知,赏析审美表达对象。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一般先从整体上感知表达对象。这种表达对象不是单纯的客观事物,而是承载着作者的精神追求与情感寄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学类文本中具有整体意味的表达对象进行批注。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桥》,这是一篇具有典型特点的小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环境、情节、人物批注,如“环境气氛具有紧张惊险的特点”“情节一波三折中还具有悬念感”“老支书这一人物形象突出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与无私奉献精神”。
其次是借助联想,突出审美体验。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中,学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活动。当学生以多种感官介入阅读过程时,学生的思维、情感与文本的形象和意境深度融合,学生就获得了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这种个性化审美体验就适合以批注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村晚》,诗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词语“衔”,在文本中形成了留白,也是一个值得学生品析的对象。作者运用“衔”字,把山中太阳下山这一日常的自然景色,通过拟人化的方法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容易引发读者的联想。有的学生对此的批注是:“傍晚时分的山微微地张开嘴巴,把太阳含在嘴里,好像在细品此时此刻太阳温柔的滋味,而舍不得太阳的离去。”这样的批注对诗句意境的阐释就具有个性化的特点。
2.围绕文学表达与经验的批注
学生阅读文学类文本,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就是在鉴赏文学语言表达中积累个体语言经验,并以批注的形式呈现出来,体现的就是学生语言经验建构的有效方法与路径。
首先是推敲遣词造句,积累语言表达经验。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这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一篇著名小说,在“诺曼底号”船身被撞开一个大窟窿,船上的人们陷入混乱时,出现了一大段哈尔威船长与船员的对话;作者采用的是大量单句独立成段的语言表达方式,且仅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内容呈现,连提示语都很少有。对这样的独特语言描写,有的学生在认真揣摩与咀嚼后,写出的批注是:“作者以极其简单的对话内容单独成段,充分显示了当时的情形特别危险;尽管人物在对话时伴随有多种表情与神态,但是那一刻大家关注的是说了什么,一点都不在乎是怎样说的。这说明语言(对话)描写一定要与人物所处的环境匹配,才能充分体现对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其次是揣摩布局谋篇,积累写作经验。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母鸡》,学生从文本前后内容的变化上,发现作者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达方法进行布局谋篇。在对这样的表达方法进行批注时,学生还提出了自己在习作中可以迁移运用欲扬先抑的表达方法。
二、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以批注解决问题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实用类文本主要体现为说明性文章以及一些以介绍自然和人物为主的课文。学生阅读这一类文本,主要是从中提取、处理、运用信息解决问题。批注式阅读,一般分为认知性批注和操作性批注。
1.认知性批注
语文新课标设置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强调教师在阅读中应引导学生开展“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有效传递信息”的学习实践活动。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金字塔》,该课由《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组成,具有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这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比较特殊的文本,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产生诸多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把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批注出来,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先在文本中获取一些关键性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与加工,最后解决问题。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疑问:“世界上还存在比胡夫金字塔更大的金字塔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需要认真研读文本,开展深入探究活动。一是围绕胡夫金字塔进行探究:胡夫金字塔是怎样的?古人为什么把它建在尼罗河边?胡夫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二是围绕更大的金字塔进行探究:比胡夫金字塔更大的金字塔会“大”在哪些方面?这样的金字塔会建在什么地方?从时间上看,建造更大的金字塔存在哪些困难?经过上述探究后,学生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
2.操作性批注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程序性内容,让学生弄清楚相关操作的步骤。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蜜蜂》,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法布尔做的一次实验。学生阅读这篇实用类课文,应该聚焦文本中程序内容的表达,用“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果”为关键词设计表格,呈现批注内容。
总之,在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类与实用类文本的不同文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批注方式,批注出不同的感悟内容,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