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言语品质的有效策略
2024-12-10吴蓓
言语品质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也是语文教学有效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紧扣涉及言语品质发展的思维、情感、内涵、审美等因素,通过开展听、说、读、写、思等语言实践活动,重视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中实现言语品质提高的目标。
一、抓住言语品质特征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抓住文本中有特色的语言表达开展训练活动,忽略了更多看似平常的语言表达的学习。实际上这些平常的语言运用最能体现出指向言语品质的规范、贴切、丰富、审美等特征。
1.重视言语表现的规范性
规范性算得上言语品质的基础性要求,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表达自然属于有问题的语言运用;而规范性就体现在课文中众多平常的语句之中。尤其是第一学段学生阅读课文,需要重视体会语言的规范性。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作者用的都是很规范的主谓结构的语句,一开始就向小学生展示了规范的书面语的样子,是学生学习书面语的典范。教师在随后的阅读、口语交际的言语活动中,都需要规范学生的言语表现。当然,随着学习的深入,不同语境、不同文体,对规范性要求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如文学类文本中,省略多、跳跃大就是语言运用的重要特点,自然就属于文学语言运用的规范,学生学习这种语言规范也是一种提高的要求。
2.重视言语表现的贴切性
贴切主要是说很恰当。学生运用语言,就是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准确有效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聚焦重点词语的运用,采用比较的方法理解课文中的语言表达的贴切性。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荷花》,第2自然段中有这样的表达:“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子中的“挨挨挤挤”“冒”等词语运用就显得十分贴切。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字面理解词句的意思——在很多大荷叶之间有白荷花长出来了;再想象很多大荷叶不是平铺在水面,而是互相挤在一起,你挤我,我挤你,荷花在荷叶之间开放,自然也需要“挤”才能找到缝隙;最后,用“长”“钻”等词语,替换“冒”,读一读,比一比,了解“冒”用得贴切的具体原因,逐渐习得词语贴切运用的经验。
3.重视言语表现的丰富性
小学生的习作语言显得干巴巴的,说来说去总是那么几个词语、句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文本中语言表达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首先体现在有新鲜感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中提出“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则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以“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作为语文要素,这些就是培养学生语言丰富性的方法与路径。其次体现在观察与想象的训练上。这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基础,学生学会观察,观察得越仔细,对相关事物的语言材料积累就会越多;想象则可以让表达对象由平面、静止的状态,变成立体、动态的情形。
二、紧扣言语品质要素落实
学生言语品质的培养需要借助语文学习实践活动落实,教师应重视通过不同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不同的言语品质要素,循序渐进,综合培养。
1.从情感角度突出良好语感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表达的内容,而且要重视感悟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个性化感悟与体验,积累语言材料,还要积累作者富有情感的表达经验。这种表达经验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活动中,学生读了前一句话,就能够顺势说出后一句话,自动感知文本表达。当然,这种自动感知并不是自动获得的,学生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语言范式训练、内化。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师可以将句子“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中的“好朋友”空出来,让学生填上不同的词语,如“好同学”“好伙伴”“好姐妹”“好兄弟”等,再进行比较,看看哪个词语最恰当,进而得出“好朋友”是最贴切的言语表达。这样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从前半句猜测后半句的内容,获得良好的语感。
2.从内涵角度学习有深度的表达
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仅从文字表面是很难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的,需要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文本的深层次含义。比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杨氏之子》,文中人物孔君平指着杨氏之子摆上来的水果说“此是君家果”时,真的只是随口问一句吗?学生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明白孔君平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原来他早就听说杨氏之子“甚聪慧”,今天来到他家,恰好他家里的大人不在家,这是试一试这个孩子到底怎样聪明的好机会。懂得了这一层意思,学生才能理解看似极为平常的问话中,孔君平悄悄地在语言文字上给杨氏之子挖了一个大坑,即在不经意中把杨梅的“杨”与杨氏之子的姓混为一谈,考的是杨氏之子的语言敏感度。在理解了孔君平的用意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有深意的表达,即来的客人如果不姓孔,而姓“马”“黄”等,而自己就是杨氏之子,该如何作答。学生仿照杨氏之子那样回答,不仅巧妙,又得体。这样的表达便是有内涵、有深度的表达。
3.从思维角度落实准确形象的表达
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能够体现出作者进入创作时的思维状态。在文本中,作者的这种思维状态隐藏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中。学生阅读文本,从中体会作者的思维实际上是一种逆向理解的过程,这是从思维角度开展语言运用学习的基本规律。为了提高言语品质,学生需要学习作者准确、形象的言语表达。比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猫》,老舍先生开篇的第一句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就是准确、形象的表达。说它准确,体现在“性格”一词上,清楚地指向表达对象,一般人写猫喜欢从外表特征写起,老舍先生精准选择表达目标——“性格”,毫不含糊;说它形象,体现在“古怪”一词上,古怪常常是用来形容人的脾气不好,难以捉摸,这样的人自然难以相处,老舍先生用“古怪”形容猫的性格,一方面体现出他对猫的熟悉和理解,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他对猫的喜爱之情,在老舍眼里,猫就像那些顽皮的孩子一样可爱。
总之,在日常的阅读、表达实践中,教师要让学生从点滴做起,重视在词语表达的规范、贴切、丰富等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准确形象、有深度地进行语言表达,形成良好的语感,提升言语品质。
[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中发展‘个体语言经验’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JY15-L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