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2024-12-10宋艳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提问方法的学习更重要。因为只有在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后,再思考具体的提问方法,提出的问题才更有价值。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引导学生抓住学习中的兴趣点进行思考,进而产生问题意识,不断地提出问题。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问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兴趣点,以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关注,即适时调整教学路径,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得到突出,驱使学生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拍手歌》的课后练习2“读一读,说说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对题中六个加点的字进行观察后,基本上能够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上一行的“雀”“雁”“鹰”都有“隹”旁,下一行的“鸡”“鹂”“鹅”都有“鸟”旁。笔者顺势总结“隹”旁和“鸟”旁的字都可以表示鸟类动物,一个学生说“鹰”字既有“隹”又有“鸟”。对此,笔者觉得这个学生的兴趣点值得重视,就让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鹰字中的‘隹’ 旁和‘鸟’旁都是用来表示意思的吗?”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从兴趣出发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看看还有哪些表示鸟类动物的字中没有“隹”旁和“鸟”旁,让学生的兴趣与问题不断交替产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问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落实这一理念,需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服务。学生置身适宜的学习氛围中,才有机会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
比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课文第1自然段出现了多种花儿开放的描写。为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笔者创设了具体的学习情境:“你最喜欢课文中哪种花儿开放的描写?有没有喜欢的具体理由;读了这些描写花儿开放的表达后,你有没有疑问呢?”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既有选择的余地,又有提问表达的空间,自然愿意提出问题与大家交流。
三、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问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从能提出问题发展到会提出问题。学生会问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觉提问,这些问题源自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二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还能够给同学的学习带来启示;三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深度、有价值的。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太阳》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列数字是其中的一种。作者在文本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时,在多处使用了“约”“差不多”等词语。有的学生在完成课后练习2的习题时,提出了问题:“在说明文中,我们要精准表达说明对象,是不是应该使用准确的数字,而不要使用约数呢?”这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的疑问,指向的是如何正确理解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这个问题也是学生学习《太阳》一课中不理解的问题,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学习实践就是学生会问的具体体现。
四、有效建构,让学生善于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学生经历爱问、敢问、会问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提问的学习经验,将提问当作学习的抓手,提高学习效果。
比如,教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两小儿辩日》,课文中的两小儿在向孔子强调自己的观点时,都说得有理有据。据此,笔者引导学生通过提问来破解两小儿的观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学生列出问题清单,筛选出指向破解两小儿观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问题,进而分析这些问题,最后达成共识,深入理解了文本内容。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提问策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