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
2024-12-10熊婷
立德树人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养教学的根本任务,必然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渗透德育,包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团结友爱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受到人物高尚感情的教育与熏陶。
比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中读出雷锋精神的内涵,使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明白要向雷锋学习什么。这首诗共有五节,有两节是以发问的形式反复呈现“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学生朗读这样的诗句,能够产生进一步探寻答案的学习欲望。学生朗读“小溪”“小路”的回答,发现“小溪”“小路”不仅十分熟悉雷锋,而且清楚地记得雷锋做过的事情。由此可见,雷锋是在平凡的生活中“献爱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学生借助“小溪”“小路”这些看上去十分普通而又独特的意象,一下子就走进了雷锋的心里,真正地理解了雷锋精神的内涵。
二、在重点品读中渗透
一篇课文中的重点表达是学生最值得品读的关键内容,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体现文本重点内容的词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比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蟋蟀的住宅》,课文中有一个重点表达“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从中读出作者在字里行间对蟋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赞美之情。本来,蟋蟀的住宅“最多九寸深,一指宽”,如果一定要用工程来说的话,与其他工程一比,其实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洞而已。但是,法布尔关注的是,这一工程的完成者和它所使用的工具,那就是蟋蟀和它那柔弱的前后腿。在品读这一重点语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人们徒手在地下挖出一条地道,与蟋蟀用它那柔弱的前后腿修建住宅进行比较,学生就能够明白蟋蟀在修建住宅时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这样一来,学生才能体会到句子中的“伟大”不仅指住宅本身,更指蕴含在其中的劳动和创造精神。
三、在情境创设中渗透
在新课标中,创设情境是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结合班级学情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其中必然会渗透多方面的育人因素。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文体阅读单元,适宜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教师以“争做民间故事传讲人”为单元学习核心任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口耳相传中得到发展的,为了在民间故事阅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决定举办民间故事传讲擂台赛,参赛者可以讲述根据课文改编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搜集的具有正能量的民间故事。”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讲述正能量的民间故事,自然就能受到德育熏陶。
四、在表达实践中渗透
表达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渗透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教师都需要重视引导学生把自己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的优秀品质体现在所表达的内容之中,使自己的表达有高度。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习作单元,习作主题是“二十年后的家乡”,属于想象类习作,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改革开放给中国大地上带来的巨大变化,可以让学生通过家长了解二十年前的家乡的样子,与现在的家乡进行比较,展示家乡的发展与变化;然后再想象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将会助力家乡在二十年后发生更大的变化,体现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样的想象表达中,学生自然地渗透了爱祖国、爱家乡、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从各个方面渗透德育,使学生在阅读与表达活动中受到道德情操的浸润,实现语文知识能力与品德素养的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