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格知”课堂,优化教学样态
2024-12-09林锡江王佩佩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格知”课堂教学理念,打造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路径的“格知”课堂,能有效提升教学实效。学校可通过师生微访谈、创新课堂教学环境、设计课堂观察量表等方式,全面展开“格知”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同时,学校还可开辟“探—学—教”新路径,打造“以格行学”的校本研修新模式,以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的学习质量得到提升,核心素养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格知”课堂;教学样态;“双减”政策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3-0096-03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号召,不遗余力地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脱出来,笑容重新绽放在他们的脸上。正如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虽然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但当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为此,笔者从以下方面探讨如何在“双减”政策指导下,通过打造“格知”课堂,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一、“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挑战与机遇
教师、家长都对“双减”政策有不同的反应和思考。为应对当前的问题与挑战,打造“格知”课堂来优化教学样态,不失为一条有效路径。
1.教师视角下的“双减”政策挑战
过少的作业使得部分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因缺乏足够的练习而难以掌握所学知识,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希望能够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找到一种更为高效、针对性强的方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
2.家长心中“双减”政策的焦虑与期望
通过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回答“您觉得作业量的减少对孩子的成绩有影响吗”这一问题时,78.8%的家长选择了“有”或“有一点”,85%的家长表示会在孩子完成学校作业后,额外布置其他作业,以此让孩子保持原有的学习水平和成绩。然而,令人担忧的是,有92.3%的家长反馈,孩子对于接受额外作业持有消极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家庭亲子关系造成了负面影响。
3.当前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挑战
当前的课堂教学普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难教、学生苦学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种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限制了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
基于以上种种分析,我们结合“格物致知,居敬持志”的校训,提出“格知”课堂教学理念。“格知”课堂是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学习路径的课堂教学样态,致力于培养具有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它和探究性教学、问题教学、发现教学一样,都是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等心理学理论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方式。“格知”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以“格知”理念为指引优化课堂教学样态
单纯地阐述理念无法直接转化为实践成果,真正的教育变革必须付诸具体的行动。因此,我们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精心打磨“格知”课堂教学样例,让“格知”课堂教学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1.开展师生微访谈,探寻“格知”课堂教学新路径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格知”理念的精髓与更好地打磨课例,我们特别策划了“格知大讲堂”微访谈活动,通过了解师生的真实想法,探寻“格知”课堂教学新路径。
在微访谈中,我们鼓励师生围绕“你喜欢怎样的课堂”“你理想中的课堂是怎样的”等核心话题,表达他们最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教师们纷纷表示,期待能够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学生则希望能够在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学习,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讨论,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同时,学校还通过“心目中的理想课堂”调查问卷,探寻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心中的理想课堂。问卷从“你更喜欢怎样的课堂氛围”“你希望在课堂上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吗”等问题着手,对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通过汇总分析问卷数据,我们发现学生普遍渴望在一个活跃且充满互动、探究氛围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合作学习与实践操作等学习方式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些源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无疑为我们后续打磨课例与探索“格知”课堂教学新模式提供了方向和启示。
2.创新课堂教学环境,打造“格知”课堂新空间
在“格知”课堂的课例打磨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创造更为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我们对教室这一学习空间进行了创新调整,尝试以下四种课桌摆放形式。一是展台式,将课桌组合成展台以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学习成果,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是圆桌式,此摆放形式强调平等交流。学生分组围坐圆桌,便于面对面讨论,激活思维,适用于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三是U型式,即学生呈U型围坐,教师位于开口处。这种形式适用于教师进行示范或讲解,有助于学生观察学习,为学生交流提供足够的空间。四是辩论式,辩论式布局适合开展辩论或角色扮演活动,即学生分组对坐,形成辩论阵营,营造紧张氛围,激发辩论热情。
另外,我们还尝试将课堂延伸到室外。如在综合实践课《竹提子的设计与制作》中,我们将课堂移至室外竹林,让学生亲身感受竹子的特性,深入领悟竹子的编制技巧。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提升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3.设计课堂观察量表,共探“格知”课堂新样态
“格知”课堂教学样态的核心在于通过深度学习和探究,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精心设计了“格知”课堂教学评价观察量表(见表1),旨在全面、细致、系统地观察和分析课堂中探究活动的实施情况与成效。在观察记录环节,我们从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形态两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样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关注到了教师所设计的探究任务的具体实施情况,还深入了解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同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格知”课堂教学样态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方面的实际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改进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明确方向。
三、“格知”课堂推动教学实效提升
1.开辟“格知”课堂教学“探—学—教”新路径
在实践和学理探索中,我们深入研究“格知”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并提出了“探—学—教”的新路径。这一路径强调先让学生初步探索问题,教师不急于讲授,而是鼓励学生尝试,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这一新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探—学—教”入项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先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任务进行初步的探索。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鼓励学生通过试错的方式自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实验、查阅资料与小组讨论等活动,初步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完成初步探索后,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整理和分析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与经验。
(2)“探—学—教”合作阶段。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学生进入“探—学—教”合作阶段。这个阶段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和交流。学生在小组中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和心得,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则负责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和交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探究问题,形成并修订自己的探究结论。
(3)“探—学—教”出项阶段。这一阶段是知识应用和拓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总结和展示,形式可以是总结报告、手工作品等。通过总结和展示,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和提升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进行拓展学习和实践。
2.构建“以格行学”的校本研修新模式
在案例实施过程中,我们创新性地将“格知”理念融入教师的研修过程,推出了“以格行学”的校本研修模式。这一模式旨在打破传统教师在研修中只能作为旁观者的局限,使教师能更深入地参与到课堂实际运作中来。在“以格行学”的校本研修模式下,教师借助课堂观察表的精准指引,深度融入“格知”课堂教学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观察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还要细致分析学生在解决问题、合作学习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同时,教师结合“格知”课堂主题,开展观课、评课、议课活动,共同探讨“格知”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为“格知”课堂教学模式的持续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3.助推课堂教学实效提升
为验证“格知”课堂教学的实效,我们选取浙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毫米与分米”一课作为实验对比的切入点。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301班和302班进行对比。301班以“格知”课堂理念为引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来深入理解分米与毫米的概念及其应用场景;302班则沿用传统的讲课模式,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和练习。通过数据对比发现,301班学生在知识掌握与能力提升上均显著超过302班学生。特别是在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方面,301班学生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见解(具体数据见表2)。这一实验数据有力地证实了“格知”课堂教学新路径的有效性,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还能显著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格知”课堂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课堂样态。因此,我们将持续推进“格知”课堂的普及与应用,让更多师生受益。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探索“格知”课堂教学路径的创新变式,以满足不同学科和年级的个性化教学需求,不断为“格知”课堂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责编 廖婷婷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