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学生质量量感的培养策略
2024-12-09翟永灿
[摘 要]以苏教版数学教材为例,通过分析质量量感培养的作用与价值,探究核心素养下学生质量量感的培养策略,如感知质量单位量、感知质量累加量、估测物体的轻重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度量标准,习得测量方法,还能促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与分析问题,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结果,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促进他们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量感;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3-0008-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其中,“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包括事物的长度、面积、体积、轻重等。质量量感是指量感在质量领域的体现,包括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对质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的初步感知,以及能够合理选择质量单位进行度量并估计度量结果的能力。在质量领域,质量量感更多地体现为对物体质量的直观感受,即能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物体的质量大小进行推断,并用合适的质量单位表示。
质量量感在培养学生的量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量量感,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和习得测量方法。
一、感知质量单位量,建立度量标准
质量是物质的量的量度,是物体所具有的一种物理属性。它是衡量物体轻重的重要指标,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小学阶段,常见的质量单位有吨、千克、克等。学生了解这些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对建立度量标准至关重要。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一课,教师课前准备了硬币、回形针、橡皮泥等物体,课上组织学生开展“寻找1克”的游戏,即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来找出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体,并说一说感受。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较物体质量的工具有天平、台秤、电子秤、杆秤等,还认识了常见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硬币、回形针、橡皮泥等物体,现在我们使用电子秤来玩一个“寻找1克”的游戏,要求借助电子秤找出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体,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限时4分钟,开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活动)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发现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克?
生1:我们小组通过电子秤称这些物体,发现1个硬币的重量大约是1克,2枚回形针的重量大约是1克,5颗黄豆的重量大约是1克,小零食的重量超过1克……
师:虽然不同的物体数量有多有少,但它们的质量都是1克。
……
上述教学,教师先精心准备了一些来自日常生活的物体,它们的形状和质量各不相同;再介绍电子秤的使用方法和“寻找1克”的游戏要求,组织学生使用电子秤准确称量出1克的物体。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帮助学生建立了1克的度量标准,便于学生利用1克的重量去估测其他物体的质量,从而建立起对质量单位的准确认知。
二、感知质量累加量,建立质量量感
当学生掌握度量标准后,教师可通过质量单位的累加,逐渐丰富学生的量感体验,让学生形成对质量量感的深刻理解。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克的认识”,在学生对1克有了初步而直观的感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多个1克的物体进行累加,以形成对更大质量的感知。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克有多重,那2克有多重呢?请你把2个1克的物体、3个1克的物体轻轻地放到手上掂一掂。我们一直把1克不断地累加下去,就可以得到10克、20克、50克……现在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香皂、苹果、酸奶、白糖、矿泉水等物,请你们尽量少用秤,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重量大约是100克,看看最少要秤几次?(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操作)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发现哪些物体的重量是100克?
生1:因为白糖外面的包装袋上写着它的重量是500克,所以我们小组称了4次,发现苹果和酸奶的重量大约是100克,香皂的重量大约是200克,矿泉水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生2:我们小组称了3次:白糖的重量是看出来的,有500克;矿泉水的重量是掂出来的,因为它比白糖还要重,所以肯定不止100克;其他三个物体都称了一次,发现苹果和酸奶的重量大约是100克。
生3:我们小组只称了2次:白糖的重量是看出来的,有500克;矿泉水的重量是掂出来的,因为它比白糖还要重;先用电子秤称出苹果和酸奶的重量大约是100克,再掂一掂酸奶,发现苹果和酸奶的重量合起来与香皂差不多,所以香皂肯定不止100克。
师:同学们真是太会动脑筋了,用看、掂、比、称等方法比较出物体的重量。
……
上述教学,为了深化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体验活动,既让学生认识1克有多重,又引导学生运用看、掂、比、称等方法感知质量的累加量。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他们的质量量感。
三、估测物体的轻重,发展估计意识
估测物体的轻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当然,估测不是简单的猜测,学生需要利用质量单位量和质量累加量,调动已有的经验,逐渐形成一种对重量的直觉判断。这样,学生在没有直接使用秤具的情况下,能大致判断出物体的质量,从而更加灵活地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克和千克复习”,在学生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盲盒,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物体的重量去估计盲盒有多重,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
师:(出示一些盲盒)每个小组都上台随机领取一个盲盒,想办法估计出这个盲盒的重量,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的估计最接近实际重量。(学生操作)
师:我们来听听每个小组估计盲盒的重量。
生1:我们小组估计盲盒的重量是1050克。
生2:我们小组估计盲盒的重量是830克。
生3:我们小组估计盲盒的重量是620克。
生4:我们小组估计盲盒的重量是545克。
……
师:(依次出示各个盲盒的实际重量)同学们,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的估计最接近盲盒子的实际重量,他们就是班级中的“最佳估量王”。
生(齐):第四小组是“最佳估量王”。
师:现在,我们来采访一下“最佳估量王”,看看他们在估计物体重量方面有什么窍门。
生5:我们小组估计盲盒里装的是鸡蛋,于是把这些鸡蛋和一包白糖的重量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重量差不多,所以我们估计盲盒的重量是545克。
……
上述教学,在估计物体重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凭借对日常物品的熟悉程度,先通过直观的感性经验来进行估计,再将这些记忆中的重量与眼前的未知物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则选择一个已知确切重量的物体作为参照物,通过反复比较未知物体与参照物的重量关系,逐步缩小估计范围,直至得出一个相对精确的估计值;还有的学生巧妙运用杠杆原理,想象将未知重量的物体与已知重量的物体放在杠杆的两端,从而根据杠杆原理估计出未知物体的重量。整个活动是一场关于质量估计的竞赛,也是一次深刻的学习之旅。这样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理解了质量单位的概念,还学会了多种估测的策略。
四、联系生活实际,形成科学态度
质量量感的培养,不能停留在书本的说教上,还要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紧密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吨的认识”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的“吨”、工业生产中的“吨”、交通运输中的“吨”,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准确性,追求效率与安全,增强环保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师:我们通过体验和操作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吨”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们只能通过想象和比较来认识这个大的质量单位。(出示一组比较重或大宗的物品图片)看,码头上堆放着正在装卸的集装箱、铁路上的货车车厢等,它们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用字母“t”来表示。
师:如果每袋大米的质量是100千克,那10袋大米的质量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体重吗?(学生反馈自身的体重有25千克,30千克,35千克,23千克……)
师:取大家体重的平均数30千克,算一算,1吨大约是多少个同学的重量呢?
生1:大约333个同学的体重是1吨。
师:想象一下,如果一头奶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1吨有几头奶牛?如果一桶油的重量是200千克,那1吨有几桶油?如果1头猪的重量是100千克,那1吨有多少头猪?如果1袋水泥的重量是50千克,那1吨有几袋水泥?
生2:如果一头奶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1吨有2头奶牛。如果一桶油的重量是200千克,那1吨有5桶油。如果1头猪的重量是100千克,那1吨有10头猪。如果1袋水泥的重量是50千克,那1吨有20袋水泥。
……
上述教学,教师开展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活动:第一个活动出示相关图形,引导学生通过视觉直观感受“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第二个活动揭示吨与千克的关系,加深学生对“1吨”的理解,初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第三个活动让学生计算不同物体的数量,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对“1吨”的认识。这样教学,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吨”作为重量单位的抽象概念,形成对“1吨”的直观感受和深刻体验,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
在核心素养下,学生质量量感的培养不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理性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明确质量量感培养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质量量感培养体系,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建构起对质量单位的认知。这样能促使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用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结果,逐渐形成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理性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 鲁蕾,唐燕.抓住度量本质发展质量量感:例谈“质量”主题单元内容的教学[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4):38-39.
[2] 马华.巧“撤”学习支架助力量感发展:以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4(20):40-42.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