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视域下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2024-12-09朱敏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11期

[摘 要]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结合数学新课标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及量感与情境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明确情境视域下培养学生量感的教学指向以及情境类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单元主题等策略开展教学,使学生量感的建立与形成更加直观、深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量感;情境;类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3-0014-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提出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新增“量感”这一核心词;同时,多次提到了“情境”这一关键词,充分表明了情境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量感,作为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基础。数学新课标中关于“量感”的要求之一是“会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因此,基于情境培养学生的量感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量感培养的情境类型

把握量感培养的情境类型,对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情境视域下,培养学生量感的情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类型。

1.借助生活情境,培养学生量感

生活情境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因为它源自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与量感有关的内容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如“时间在哪里”“欢乐购物街”“身体上的尺子”等主题内容的学习离不开生活情境。另外,教室里黑板的长度、课桌的高度等跟测量有关内容的学习,也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教学这些与量感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背景,为学生创设出适合的生活情境。这样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图形的认识以及测量等有关的内容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正迁移,为培养学生的量感提供有利条件。

2.借助故事情境,培养学生量感

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情境,一般分为历史故事情境、现实故事情境和时事故事情境这三种类型。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与之相适宜的故事情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如教学综合与实践中的“年、月、日的秘密”“度量衡的秘密”“曹冲称象的故事”等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度量衡的来龙去脉,理解古代计量单位与现代计量单位的区别。这样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凸显跨学科学习在培养学生量感方面的价值,深化学生对本体性知识的探究,促进学生对数学历史文化的了解。

3.借助活动情境,培养学生量感

活动情境一般包括实验活动情境和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量感的活动情境,一般与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实践教学。如在教学以“校园平面图”为主题的综合与实践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活动情境相结合的方式,引领学生对测量、比例尺、方向、位置等知识进行探究。这样引领学生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感知和深刻理解,促进学生量感的自然形成。

4.借助大单元情境,培养学生量感

通常情况下,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活动情境等适用于单个课时,而大单元情境则是基于某一主题或者多个课时而创设的。如“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作为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创设主题大单元学习情境,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5.借助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量感

数学新课标强调“在真实情境中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应贯穿于培养学生量感的整个过程。由于问题是以单独或者问题链的形式提出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培养学生的量感。如在教学以“时间在哪里”为主题的综合与实践中,教师基于主题,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创设“1分钟能做什么”等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数学观察、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等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和时间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量感。

二、情境视域下量感的培养策略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对培养学生的量感有重要作用。数学教学中,如何在情境视域下,把量感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呢?

1.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实践活动

数学新课标强调“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要求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基于此,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就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量感真实性的特点,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如教学“克与千克”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买一买”等。在“掂一掂”活动中,教师让学生就一袋面粉、一袋洗衣粉、一斤鸡蛋等熟悉的生活物品进行掂量,初步感知物体的轻重;在“称一称”活动中,让学生以售货员的身份给物品称重,并说出物品的重量与价格;在“买一买”活动中,让学生真切感受购物需要花费的钱数……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对物体的量的深刻感受与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量感真实性的特点,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2.选择单元主题,创设大单元情境

数学新课标强调“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整体性和阶段性”。培养学生的量感,教师可从教材中有关量感内容的整体性与联系性着手,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大单元情境,并基于单元主题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把量感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如以“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为主题创设大单元情境,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从厘米、分米的认识逐步走向较大长度单位的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由对实际物体长度的估量到测量,再到头脑中形成对物体长度的立体感知,可以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所学内容的特点或主题创设大单元情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3.注重知识关联,设计情境问题链

数学新课标强调“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重视设计合理问题。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从量感知识之间的关联入手设计情境问题链,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量感。然而,在实际的量感培养中,由于量感具有循序渐进、真实性等特点,如果教师只是提出一个问题的话,很难把课时中所有的知识点囊括进来,不利于学生对量感知识进行关联性学习。而问题链具有层次性、结构化、拓展性以及持续性等特点,可以有效改变传统以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它转换为以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并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如教学“我们身体上的尺”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设计以下的问题链:“知道我们身体上的‘尺’有哪些吗?如一拃、一步、一度、一脚大约是多少厘米?如果让你用自己身上的‘尺’测量课桌的长度,你会选择哪种‘身体尺’来量呢?如果量教室的长、黑板的长,你会选择哪种‘身体尺’来量?”在这个问题情境中,学生在主问题“如何选择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引领下,衍生出“身体上的哪部分可以作为尺子”“身体上的尺子有多长”“身体上的尺子可以测量什么”这些子问题和“一指有多长”“一掌有多长”“一步有多长”“如何选择‘身体尺’进行测量”等分支问题。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加明确,对度量意义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情境中的问题链层级递进、环环相扣,教师依据学科内容特点设计情境问题链,可以避免学生孤立学习现象的产生,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4.联系教学实际,多种情境协同运用

量感培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重视实际生活与学生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注重课程育人作用和功能的发挥,通过多种情境之间的协同运作,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以“上学时间”这一内容的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了“统计自己上学需要的时间”“与同学比较上学时间的长短”“统计班里同学的上学时间”“搜集时间数据并整理”等环节。在“统计自己上学需要的时间”“与同学比较上学时间的长短”环节,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先交流汇报自己上学的时间,再对上学时间进行比较。这样,使学生初步感知时间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量感。在“统计班里同学的上学时间”“搜集时间数据并整理”环节,让学生感受合理安排时间以及预估时间的重要性,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量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多种情境的协同运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把培养学生量感的目标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出适宜的教学情境,把握情境创设与量感培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情境的助力下发展量感,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在创设与量感有关的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注意数学新课标中提出量感培养的要求,使学生的量感真正得以形成和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蓉菲.感量: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J].数学之友,2023,37(4):55-57.

[2] 顾文.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研究[J].小学数学教师,2023(3):40-45.

[3] 金爱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有效策略 以“图形的测量”相关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2023(10):69-70.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