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合一:让课堂评价生根发芽

2024-12-09戴美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11期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做到“知”“行”合一,能够让学生真正将课程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将生活实际融入课程内容之中。然而,“德于形式,知行分离”历来是困扰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课堂评价的难题。基于此,教师可从“重评价实效,忌道德说教”“重评价创新,忌形式传统”“重评价多元,忌主体单一”三个方面实施课堂评价,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3-0017-03

课堂评价是实施学科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涵盖价值观、学习态度、过程表现等方面,贯穿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具有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重要作用。“知”“行”合一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传授与实际行动相结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小学阶段的关键课程,尤其倡导实施发展性、综合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那么,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如何做到以“知”促“行”、以“行”应“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呢?

一、重评价实效,忌道德说教

1.巧用生活素材创情境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养成教育,把握教育契机,避免理论说教,针对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行引导与评价。

案例: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

课前,教师拍摄了学生毁坏公物的视频,视频中的学生对公共物品不够爱护,随意破坏、丢弃。课始,教师播放视频后询问学生的感受,并组织全班学生交流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讨论进行评价,使学生意识到不遵守规则或没有规则所带来的危害。

可想而知,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更具感染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这样教学减少了教师空洞的道德理念灌输,避免了一味地去点评学生对规则意识的理解和判断,而是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创新了课堂评价的方式,彰显了课堂评价的效果与价值,还让学生获得了深刻的认知体验,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将其付诸实践。

2.丰富教学内容创契机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行”合一的课堂评价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环节来实施。教师应着力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通过多样化的生活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创造更多的评价契机。

案例:三年级上册《走近我们的老师》

根据本课主题“寻找教师不怕辛苦的原因”,教师设计了“采访教师”的环节,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选择不同学科、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教师进行采访,以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寻求其不辞辛苦的原因。课堂上,在学生分享交流采访提纲后,教师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上述教学,教师并未局限于教材的要求,而是结合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设计“采访教师”的环节。这样基于教材,付诸实践,创新传统的评价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学习,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延伸课后活动化于心

基于“知”“行”合一的课堂评价,不仅评价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着重考查学生课外是否能真正将道德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实现内心认同与外在行为的融合。因此,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活动中去,真正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

案例: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

这一课内容涉及卫生、文明、营养、礼仪四个方面,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是否了解吃饭时的讲究,更要评价学生是否真正践行了这些讲究。基于“这样吃好吗?”这一主题,教师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展评价。教师设计一份有针对性的评价单,让家长每天观察孩子的饮食习惯,并做好记录。两周后上交评价单,教师在评价单上对每个学生的饮食习惯做出评价。

这样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结合记录、反馈和总结,有助于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此类评价强调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以实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重评价创新,忌形式传统

传统的口头表扬虽然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单一的评价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师应当探索更为丰富和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减少传统的“你真棒”“你真行”等口头评价,以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为出发点,创新“知”“行”合一的课堂评价方式。

1.丰富语言增魅力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用“你真棒”“你回答得对”等简单语句,而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进行明确的指引,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案例: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

课堂上,在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后,教师这样进行评价:“你们的介绍太精彩了!如果我是外国游客,一定要去你们的家乡走一走!”在这样具有艺术性的评价语言激励下,学生的自信心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进行课堂评价时应从多个维度出发,通过深入且具有指导性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多样方式添精彩

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添彩。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知”“行”评价等级,增强课堂评价效果。

案例: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

课前,教师设计“家务擂台赛”争星评价表。课上,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帮父母做过的家务,说出一件得一颗星。课后,教师继续鼓励学生每天为父母做家务,让更多的学生有获得星星的机会。

类似的评价方式还有奖励“积分卡”、教室后面设置“星光墙”、给家长写“祝贺信”等。这些创新的评价方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升学习热情和行为意识。

3.结合德育促发展

不难发现,将学校开展的一些德育活动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有机融合,更有利于开展“知”“行”合一的课堂评价。

案例:一年级下册“我的好习惯”

本单元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应养成的习惯,安排《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四节课。教师可通过课堂评价,开展一学期“文明标兵”“学习标兵”的评选。其中,“学习标兵”的“知”“行”评价标准为:学习积极进取,完成作业不拖拉;学习认真仔细,做作业不马虎。

结合教材内容和日常的品德教育,适时开展一些道德与法治教育主题活动,如“法治安全教育周”“道德素养提升月”等,对学生进行“礼仪标兵”“劳动能手”等评价。这样能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力量,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

三、重评价多元,忌主体单一

基于“知”“行”合一的课堂评价,要求评价主体多元化,不能只是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成为评价主体。通过课内课外的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和家长共评等,拓宽评价范围,力求涵盖评价的“知”“行”要素。

1.引导学生自评,提升自我认知

通过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推动自我成长与发展。

案例: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

电视作为学生接触频率较高的媒介之一,“学会合理有效地使用电视”成为本课评价的核心要素。课堂上,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资料袋,里面装有每人一张的调查小问卷(见图1),目的是让学生自觉审视自己的看电视行为,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唤醒自我认知。

这样就将评价的主导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从“知”“行”的角度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打破了教师单一评价模式下“知”“行”分离的现象。

2.鼓励同伴互评,促进相互学习

学生自评后可跟进同伴互评,这样有助于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课堂氛围。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引导学生关注同伴在课堂中的表现,互相借鉴,共同进步。

案例:四年级上册《健康看电视》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组内其他同学看电视的行为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教师强调要尊重他人,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这样,学生可以从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互评后,进入讨论评选环节,即学生根据组内同学看电视的行为,共同讨论并评选出组内看电视最健康的人。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又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评价他人行为等社交技巧。此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3.巧设家校共评,形成教育合力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表现出与课堂认知截然不同的一面,如在上学路上闯红灯、横穿马路等。因此,实现课堂的“知”与生活的“行”合一,需要家校合作,形成合力。通过家校共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案例:一年级上册《早睡早起》

童童贪睡,上学经常迟到。这个主题非常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特别是冬天,一些学生很难起床,导致上学迟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在线联系家长,了解学生真实的作息时间。

家校共评,有助于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表现,形成教育合力。如此一来,教师能更好地借助家长的配合进行评价,对学生做出行为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将课程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当然,要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的“知”“行”合一,就必须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道德说教、形式主义、主体单一等问题,改变学生过去“课上学习课下忘”的现象,避免“知”“行”脱节,构建完善的课堂评价体系。

“知”是“行”的起点,“行”是“知”的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只有实现“知”“行”合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思维,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素养,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郭宏茹.多元评价:打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模式[J].教师,2020(7):15-16.

[2] 邹巍.“知行合一”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J].辽宁育人,2019(17):84-85.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