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测评:基于数字平台的劳动素养评价
2024-12-09许春莲方慧青郑金娃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为教育评价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劳动项目式测评提供了支持与新路径。教师可通过聚焦劳动新课标的素养要求,设计劳动任务和评价工具,明确评价标准并制订评价量规;借助技术平台优化测评方式,全程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和行为,准确全面评估学生学情;运用数字平台资源提高劳动教学效率。数字化的劳动素养测评,通过技术赋能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项目式测评;数字平台;劳动素养;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3-0089-04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新课标”)指出:“劳动课程阶段综合评价应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结果性评价可采用测评形式,通过考查学生在完成测评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为落实劳动新课标要求,学校基于真实劳动任务情境,评价学生的综合行为表现,但在设计评价工具、进行素养测评的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工具设计比较模糊,不能准确转换任务目标,未能细化量规以区分学生相应的素养表现;评价过程仍采用传统纸笔记录与人工输入、处理和分析信息的方式;结果运用单一,以评估诊断为主,分析、指导不足等。下面,笔者探讨如何依托数字平台,结合技术环境和技术手段,开展劳动项目式测评。
一、构建劳动项目式测评数字平台评价模型
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型是开展劳动项目式测评的核心。在开展劳动项目式测评活动之前,测评研发团队需要借助智能技术手段,与教育评价专业人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以及教育教学人员展开协作,针对不同类群、年段、项目内容,构建包含项目设计、项目目标、项目量规、指标权重等维度的科学评价模型。
1.把握课标要求,明确测评标准
基于素养导向的项目式测评标准和量规设计是评价模型构建的关键,也是保证项目式测评科学推进的重要支撑。项目式测评着眼素养目标,基于学科标准,将项目式学习的理念与劳动素养的四个维度(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运用于劳动测评中。在劳动测评项目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真实的劳动项目情景任务,依据劳动新课标的素养维度和不同年段的素养表现,制订素养标准,并将其转化为测评量规。教师要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并进行诊断与引导,让学生在测评中开展劳动实践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评价反思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教师可依据学习任务群与劳动素养的要求设计劳动项目式测评标准,将抽象素养具体化。项目式测评作为阶段性评价形式之一,教师需要先研读劳动新课标相应学段的劳动素养要求,把握课程目标,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测评项目的质量标准。以“创意金属丝相片夹”项目为例,本测评项目属于第二学段生产劳动的范畴,学生在学习了“创意金属丝便签夹”这一项目后,教师以学校十岁季活动中的主题展示墙为情境,设计测评项目,请学生设计金属丝相片夹。教师可结合劳动素养要求制定本项目的劳动评价标准(见表1)。
2.细化素养标准,制订评价量规
素养测评落地的关键是将相应的项目评价素养标准转化为相应的可测评的行为标准,并界定等级水平,细化项目评价观察量规(见表2)。为评价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素养水平,教师可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比如相片夹不住能否反复调试并修改设计等行为来评估其达成情况。教师应全程观察学生在劳动工具和设备材料的选择、使用与维护,劳动方案的设计规划,表达与自我反思以及物品整理等方面的表现,并采集多样化的证据,开展系统、科学的素养测评。
教师在细化素养标准的过程中,一要反复打磨量规,合理确定等级水平,具体表述行为程度;二要清楚学生某一阶段的行为表现与指向的素养维度,如在金属丝相片夹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能根据制作需要,选择平握或立握尖嘴钳,规范操作,对应的是表2中的观察维度“使用与维护”与劳动核心素养中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3.对接技术平台,优化测评方式
劳动评价的开展也要与时俱进,教师要注重网络技术和智能工具的应用,实现测评数字化。当下的智能技术为跨越课堂汇集数据、利用数据客观表征等课堂评价诉求提供了支持,进一步驱动了劳动课堂深层变革。智能技术可给教师减负,减少大量重复劳动。教师通过智能技术,可以对数据进行快速统计和分析,使数据可视化,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为创新课堂评价手段提供新动能。通过数字平台,教师可以通过采集、汇总、分析、应用客观数据和长周期跟踪观察学生行为,进一步优化测评方式。
在项目设计之前,教师团队要熟悉平台的功能设计,梳理好相应要求。在确定测评的项目、质量标准和观察量规后,教师要进一步做好和平台的对接工作,将相应的内容输入平台,并根据不同维度、标准的等级水平进行权重指标设计,确定同一维度不同指标的折合比例,做好测评前的准备工作。
二、设计劳动项目式测评数字平台评价功能
指向劳动素养的项目式测评数字平台设计要立足用户视角,设计丰富的功能,以满足教师、学生等用户群体的使用需求。数字平台主要包括信息采集功能,用以搜集学生在测评各阶段的行为表现、劳动规划、作品评价等数据,以作为评价的重要指征;数据分析处理功能,根据学生的劳动规划、操作过程等给予学生相应的素养等级评估;评价结果的推送和可视化功能,方便师生进行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改进。通过智能感知、智能交互、大数据采集运算等技术改变传统的记录和计算方式,让平台更智能、更人性化,真正实现智慧评价。
1.全面采集数据,确保评价真实、客观
在劳动项目式测评中要全面获取项目评价相关的立体化数据,以形成客观、全面的评价,确保评价的真实、公平。数据采集全面化指全过程、多视角、多维度地采集数据;全过程是指数据采集贯穿测评始终,全程观察并采集数据;多视角是指采用不同主体的评价数据,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如来自教师的数据、学生的数据和学生互评的数据等;多维度是指采集的数据种类多样化,多维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情况。这一过程可以借助iPad等工具,使用拍照、文字输入、视频拍摄、语音识别等功能进行数据的直接收集。全面化的数据采集为及时反馈学生在劳动学习中的动态发展情况提供了支持,也为教师改进劳动教育教学提供了全面、有效的决策依据,能有效提高测评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评价反馈可视化,保障诊断准确、快速
评价反馈是实现评价教育应用价值的体现,也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通过综合运用平台功能以及智能推荐引擎等技术,将项目式测评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反馈数据进行汇总。教师还可借助平台对评价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不同学生的项目整体达成情况,并以指数、 雷达图、统计表等交互可视化形式呈现评价结果,及时精准地推送给学生,实现评价可视化,建立起诊断与改进的通道。这不仅能有效提升评价对象对自我的认知,也是学生和教师及时调整学教目标、学教策略、学教进程的重要依据,更是促进师生优化元认知策略与有效进行自我管理的保障。评价反馈应该贯穿整个劳动测评活动的始终,以保障测评顺利进行,并生成劳动素养最终报告,使学生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明确提升方向。
3.智能推送成果,体现测评多能、立体
学生在劳动素养上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劳动认知和思维水平、操作能力等方面。因此,教师在测评中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平台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测评项目活动中获得劳动能力的提高。同时,评价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和反思,发展评价能力。教师团队在平台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要逐步拓展平台功能。在学生完成自我测评并提交项目成果后,教师可利用平台的智能推送功能推送相关的劳动规划和劳动作品,形成网状交互的效果。学生可基于推送的规划、作品进行学习、分析和评议。教师还可利用点赞、语音、优缺点分析和改进建议等平台功能,让学生开展多元、立体的劳动学习。
三、运用劳动项目式测评数字平台数据资源
1.指导学生劳动
开展劳动项目式测评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分析测评数据,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素养。因此,教师要全程关注学生在某一劳动任务中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其在劳动过程中的问题并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提高。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学生的起点评估,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劳动表现和成长情况。教师应将测评中得到的劳动素养的各项发展数据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以进步幅度来衡量学生的实践效果,重视学生横向与纵向的发展情况;同时进一步拓展数字平台的评价功能,在劳动评价中实施伴随式、循证化、增值性评价,以持续推动课堂高质量发展。
2.改进劳动教学
教师和学生从评价中得到相应的劳动画像、素养报告后要开展分析和反思活动。教师应依据测评的反馈数据,结合日常教学的相关项目,回溯、反思日常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以改进常态化劳动实践的教学手段。基于平台数据的精准反馈,既能凸显典型个体,又覆盖了学生的整体劳动情况,使得教师可以在后续教学中根据评价结果,向学生精准推送相关的劳动学习资源,真正实现教师的精准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仍以“创意金属丝相片夹”项目为例,通过测评,教师发现全班学生都能通过“金属丝便签夹”的学习经验完成相片夹夹子的部分制作,这说明学生对金属丝加工的技能掌握得很好。但是大部分学生不能根据具体场景和情境灵活改进设计相片夹,仍旧仅能设计和制作支架和底座的部分。同时,教师还发现全班戴护目镜操作的学生很少。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的任务分析能力和技能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基于学生的测评情况,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助学包和续学包,以便学生能灵活劳动、学会劳动、爱上劳动。
3.优化资源配置
基于数字平台开展劳动素养评价,教师能以可视化的方式,快速从纵向和横向、整体和个体多维度了解学生的素养达成水平。教师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项目设计和指导,能优化劳动资源的配置:一是根据项目达成情况展开分析,合理优化工具、材料等物品资源的使用,结构化助力学生进行劳动探索;二是根据个体测评情况,合理优化人员分工,形成互助合作型劳动小组,交互式提高劳动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劳动项目式测评数字平台,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劳动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谢幼如,高磊,邱艺,等.智能技术赋能高质量课堂的评价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23(12):73-79,94.
[3] 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6-24.
[4] 李梦,徐洁.智能技术赋能中小学德育增值性评价:内涵解析与应用框架[J].教育学术月刊,2023(3):64-70.
(责编 廖婷婷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