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重构·拓展
2024-12-09许月萍
[摘 要]压轴课是指教材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扮演着梳理、总结、实践、拓展的重要角色。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压轴课却常常被简化、弱化,甚至被抛弃。教师要以单元目标贯穿教学始终,采用单元整体架构、拾级而上的顺向进阶式路径,推进综合归纳类压轴课;采用单元整体重构、逆势而上的逆向重构式路径,建构工程实践类压轴课;采用课内延伸课外、统领拓延的散网拓展式路径,拓拔联结生活类压轴课,以提升教师教的效度、学生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压轴课;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3-0070-04
现行小学科学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压轴课,往往是对整个单元内容的梳理和总结。因此,上好这一课是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压轴课撬动单元整体教学,化散为整,并以此为契机建构单元评价体系,提升课堂效率,避免泛泛而教。
一、审度现状:科学单元压轴课教学之困境
压轴课虽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这一课的处理随意且无序。为了深入研究科学单元压轴课的教学现状,笔者对部分学校进行了调研(见图1、图2)。
从上图可以看出,很多教师直接用课件上课,把压轴课上成了练习课、复习课,甚至直接用课后作业代替,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讲授、完成任务,缺乏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兴趣。究其原因,首先,教材理解难到位。由于压轴课的新知识点少,教师容易误解编者意图,将压轴课按复习课处理。其次,趣味教学难设计。很多压轴课需要设计拓展类活动,这类活动设计难度大、材料准备烦,对教师来说难度较大。最后,评价指标难落实。压轴课是否落实到位没有合理的评判指标,很难监测,因此容易被忽略。
二、探索实践:科学单元压轴课教学路径之优化
压轴课学习是对旧知识进行改组重建和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笔者以压轴课为立足点,基于单元整体视域,纵向梳理压轴课与单元整体教学之间的关系,横向梳理各单元压轴课之间的异同点,将36节单元压轴课分为综合归纳、工程实践、联结生活三大类(见表1)。
小学科学重视探究创新,为了让学生基于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拓展,依据知识储备尝试自主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发现并探究新知识,笔者针对上述三类压轴课,探索出对应的三条优化路径:一是关注核心概念建构,对侧重巩固单元所学知识和强化技能的综合归纳类压轴课,开辟单元整体架构、拾级而上的顺向进阶式路径;二是关注实践操作,对侧重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工程实践类压轴课,开辟单元整体重构、逆势而上的逆向重构式路径;三是关注问题解决,对侧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联结生活类压轴课,开辟课内延伸课外、统领拓延的散网拓展式路径。
(一)顺向进阶式路径:推进综合归纳类压轴课
1.路径特点:单元整体架构,拾级而上
综合归纳类压轴课是单元的总结课,强调从单元起点到终点进行整体架构,拾级而上,旨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条理的梳理与建构,精准确定知识整合的目标,使学生在整理和内化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科学思维。
2.进阶要点:提前规划—双轨并行—积累素材
(1)单元整体视域,提前规划
综合归纳类压轴课要在单元整体视域下提前规划,以便梳理单元过程性学习素材。如压轴课《凤仙花的一生》的教学目标是交流展示几个月的观察记录,梳理归纳获得的信息,形成对凤仙花一生的生长变化及生命需求的认识。这意味着学生必须亲历栽培过程,在单元学习起始就得做好规划。教师必须明确任务指向,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具体做到何种程度,以便学生规划落实并进行有意识的材料积累。在提前规划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评价指标前置和先行亲历探究过程。
(2)一课与一单元,双轨并行
综合归纳类压轴课的重点是落实探究过程,无论是概念总结课还是技能运用课,探究过程其实就是整个单元的学习过程。如《凤仙花的一生》所在单元,《种子长出了根》《茎和叶》《凤仙花开花了》《果实和种子》等课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一压轴课的探究过程,可谓双轨并行、互为一体。教学中,学生可以在单元每一课时汇报自己的阶段性探究成果。这既有利于单元各阶段课程的落实,也有利于提升单元压轴课的探究深度。
(3)从静态到动态,积累素材
积累过程性学习素材,能让学生以更完整的科学视野去审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理清思维脉络。学生可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积累素材,并在压轴课中对其进行全方位呈现。如在《凤仙花的一生》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静态素材——小报、手账、照片等展示凤仙花的细节特点;通过动态素材——视频等展现凤仙花的生长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材料进行筛选和整合,有助于他们对相关知识的分析归纳。
3.评价实施:梳理归纳,过程性多维展评
综合归纳类压轴课的教学评价侧重于探究活动是否真实开展,通过对探究过程进行多维展评来实现成果的可视、可听、可互动,有利于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认知、提升思维。
(1)多维展评提素养
鼓励学生从不同维度对成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如《动物的一生》的成果展示可以用视频记录蛹内蜕皮,展现动态过程;可以用照片记录各阶段变化,凸显静态细节;可以用文字记录蚕的一生,感悟生命的蜕变。学生在整理和内化中不断优化自身的科学思维,实现了科学素养的发展。
(2)多元展评促反思
评价本就是一种互动交流,除了从不同维度呈现成果,还可以采用多元的视听交流方式让评价丰富起来。如教学《太阳、月球和地球》一课时,让学生录制个人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平台,或通过课堂汇报、年级组展示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在分享交流中不断归纳反思,逐渐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二)逆向重构式路径:建构工程实践类压轴课
1.路径特点:单元整体重构,逆势而上
针对工程实践类压轴课,应该在单元起始课中就将其内容作为驱动性问题呈现。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能引导学生进行真实高效的探究实践,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2.重构要点:以终为始—真情实学—图表兼用
(1)以终为始:逆向重构路径
重构时要分析压轴课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逻辑定位。以《模拟安装照明电路》为例,首先定起点,将压轴课中的“如何安装两盏不同用途的灯,且可以分别控制?”作为驱动性问题前置,以终为始,贯穿教学始终;其次找支架,经过讨论明确需要搭建哪些知识支架;然后探过程,通过整合后的单元教学获取知识,整合时要注意课时不变;最后达终点,借助工程技术,学生设计安装照明电路,完成成果汇报。整个过程实现了逆向循环、迭代拓展。
(2)真情实学:设计真实问题
科学学习本质上是基于真实情境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如《模拟安装照明电路》一课,教师将教材内容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将为房间安装照明电路改为“要为学校蘑菇房安装室内和走廊照明灯,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联结了学生生活,促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及工程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3)图表兼用:利用多种工具
工程实践类压轴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展示墙、问题清单、KWL表等工具将学习过程可视化。学生将每一个环节的思考和实践成果粘贴在墙上,并使其呈阶梯式、螺旋式排列。这样有助于学生理清知识间的关联,通过思维可视化的方式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创新。
3.评价实施:工程实践,成长性素养溯评
工程实践类压轴课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展评的不同维度,还要重视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关注评价各要素的落实,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多层溯评重目标
工程实践类压轴课的项目前置,其评价标准也要前置。同时,评价标准的制订既要涉及探究过程,又要兼顾项目成果。如《测试“过山车”》一课,既要评价学生设计“过山车”的过程,又要评价学生设计出的“过山车”及展示形式。
(2)多样溯评促思维
成果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平台。如在《模拟安装照明电路》的成果汇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先开展组内自评和组间互评,再选出最优秀的小组进行全班展示。通过自评、互评和展评确保了评价的全面和深入,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
(三)散网拓展式路径:拓拔联结生活类压轴课
1.路径特点:课内延伸课外,统领拓延
联结生活类压轴课拓展资源,要从生活中寻找与科学学科的联结点,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其以更广阔的科学视野去审视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拓展要点:多方调研—多地研学—多维拓延
(1)生活实际中多方调研
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课前调研和课后调查的方式,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身边的学习素材,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调研需要学生在课前调查,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通过询问专业人士或长辈、网络检索等方式深入拓展,并在课上进行梳理分析。课后调查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调查或网络检索获取专业信息,进而梳理和串联知识点,在梳理中不断内化科学知识、优化科学思维。
(2)社会场域中多地研学
利用社会场域,如社区、博物馆、学习馆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教学《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气象局、气象科普体验馆,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体验气象员从制作预报、天气会商到发布预报的整个过程。这样经历真实的探究过程,能使学习变得更具体、直观,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3)校园资源中多维拓延
联结生活类压轴课还可在与校园资源如学科资源、假期作业资源等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拓展。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如教师可以根据《凤仙花的一生》的学习内容,布置设计种旱稻手册的暑期作业,让学生经历水稻变成大米的探究过程,从而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3.评价实施:迁移联结,表现性立体融评
联结生活类压轴课的评价关注多学科、多项目融评,注重联结和创新,强调在建构知识系统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的稳步提升,为学生的迁移创造提供平台,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热爱和向往。
(1)多学科融评重联结
这一评价强调和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如《凤仙花的一生》一课的教学评价可以融合语文诵读、英语介绍、音乐演奏等形式,通过“创造一种植物”这一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评选出“最佳植物读诗人”“我是英语植物代言人”“我是植物小歌手”等奖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多项目融评重创新
这一评价关注学生在调研、走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多表册支持:精准、可操作的评价表册,让课内学习潜移默化地转向课外探究。多量规选择:评价量规实时变动,做到契合实际。多体系奖赏:初级获币、中级评星、高级定王,多体系奖赏促进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科学单元压轴课教学路径优化之思考
(一)孵化生长:形成全面覆盖的压轴课集册
压轴课教学要与科学学科的属性紧密融合。笔者虽对单元压轴课进行了分类,但是个别课程的分类仍比较模糊,还需要后期继续深化理解、细化条目,形成覆盖小学六个年级的压轴课集册。
(二)跨界融合:指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小学科学压轴课要通过跨界融合由课内学习转向课外探究、从课本走向生活,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的思维从单一走向多维,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协同赋能:完善单元压轴课评价体系
小学科学压轴课要通过协同赋能继续完善单元视域下的评价体系。目前的评价体系重共性、轻个性,后续评价要彰显适切性与个性,回归教育本质,凸显学生主体,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小宁.指向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单元设计实践[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2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邹萍萍.单元视域下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策略[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3.
[4] 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 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责编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