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校本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4-12-09覃丽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4年11期

[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潜能。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有其特点与价值,教师可结合当地特点,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构建等方面,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中,以传承红色文化,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美术教学;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3-0035-03

西南边境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承载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宝贵的教育财富。将西南边境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建设与实施相关的校本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概述

(一)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的内涵

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是指在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文化。它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英雄人物事迹、红色歌谣等。

(二)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的特点

1.地域性:与西南边境的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的地域风貌。

2.多元性: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3.教育性: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道德教育价值。

(三)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的价值

1.历史价值:见证了革命斗争的历程,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2.文化价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一)基于边境地区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全的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任重道远,对边境地区的学生来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就要了解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英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迸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进而升华为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是我国西南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边境安全的重要载体,对培育爱国情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国家观念、促进民族团结和边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边境地区文化自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其中,文化自信包括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因此,教师要深挖本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学生了解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与革命精神,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基于新时代“五育并举”的育人导向

教师要以“五育并举”为育人导向,坚持德育为先,加强美育浸润,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锤炼坚强意志,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美术教育本身就具备德育功能,教师可借助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与心灵指引,向学生渗透德育思想,引导学生由美生情。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把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可以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创新美术教学形式,真正达到以美育促德育的效果。

(四)基于传承红色文化的需要

将红色文化引入美术教学中,能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内涵的理解。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不断发展的历程、崇高的革命精神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美术知识和技巧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红色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乐观向上、反抗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在美术教育中创新利用边境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并自觉传承红色文化。

三、校本课程建设

(一)课程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西南边境红色文化的基本知识和艺术形式,掌握一定的美术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欣赏、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爱之情,助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传承,培养学生关注国情、区情的责任意识和爱家爱国的思想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设计

1.红色文化题材的绘画创作:引导学生以革命英雄人物肖像、革命老物件、革命故事等为主题,运用线描、素描、水彩、水粉等绘画表现形式,以及超轻黏土、陶土、综合材料等进行绘画创作。

2.民间红色文化艺术的欣赏与制作:通过革命题材的剪纸、刺绣等作品,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3.红色文化景观的写生:组织学生到凭祥市友谊关、大新县宝圩碧云洞、堪圩乡革命烈士陵园等地进行参观、写生,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4.课程开发阶段。

(1)课程开发前期阶段:查找西南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广西崇左边境的红色文化资源,了解并分区域、分时段整理好相关的材料及视频资料。到龙州县的起义旧址、小连城、上龙乡革命烈士陵园,及凭祥市友谊关和大新县宝圩碧云洞、堪圩乡革命烈士陵园等革命斗争场地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初步的文稿信息,确定教学目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把握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情况和对家国的认同感,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习能力水平,编选出与其能力水平相匹配的学习内容。

(2)课程开发中期阶段:确定活动课程。

1~2年级:英雄人物简笔画课程,红色老物件手工制作课程。

3~4年级:英雄人物线描课程,红色老物件手工制作课程,英雄人物剪纸课程,红色老物件吹塑版画课程,英雄人物吹塑版画课程。

5~6年级:红色老物件素描课程,英雄人物漫画课程,英雄人物素描临摹课程,红色故事绘本创编课程,英雄人物动作速写课程。

(三)教学方法选择

1.情境教学法:创设红色文化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其氛围。

2.项目学习法:以具体的红色文化项目为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3.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四)教学评价构建

1.评价主体多元化: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等。

2.评价内容全面化:涵盖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创新能力等方面。

3.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作品展示、课堂表现、作业评价等多种方式。

四、校本课程实施

(一)教学案例分析

1.讲革命英雄故事,感悟革命精神。教学《心目中的形象》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崇拜的英雄人物及其感人事迹,引导学生欣赏革命英雄人物的肖像作品,理解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及不怕牺牲、与敌人作斗争的革命精神。通过革命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产生尊重与敬佩之情,并有意识地将这些情感融入美术创作中。教师利用地方红色文化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革命故事中选取感人的故事场景,以素描的方式创作革命英雄人物肖像作品,运用素描的五大调子表现人物的挺拔,呈现立体的画面效果。

2.绘革命老物件,感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教师可先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更直观地观察锈迹斑斑的革命老物件,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辛,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边境地区领导革命起义的重要意义,更深刻地理解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然后,教师让学生把观察到的革命老物件结合线描的基本知识,以写生的方式来表现,感悟革命的峥嵘岁月。最后,教师收集线描作品,指导学生装裱作品,布置作品展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实施策略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西南边境地区红色文化的理解和教学能力。

2.整合校内外资源:与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等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3.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布置、主题活动等方式,强化红色文化的熏陶。

4.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评价与反馈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程度、艺术创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同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以便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三)实施效果

学生作品、问卷调查、教师反馈等都能够体现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红色文化包含丰富的革命历史、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这些元素为美术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加深对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理解。同时,美术教学也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创作,学生可以将红色文化的内涵可视化,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

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实施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课程体系,使这一校本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美术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将西南边境地区的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中,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创新举措。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策略,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传承红色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芳.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课程思政的价值与路径[J].红色文化学刊,2021(4):103-108,112.

[2] 刘文进.红色文化融入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21(21):153-154.

[3] 王艳红.红色文化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1(29):79-80.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