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工科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4-12-08刘秀娟郭叶莹子马涛熊伟卫佩行周秉亮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工科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低、人文素养缺乏等现象,以专业基础课程木文化概论课程为例,阐述如何将育人工作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传统工科;专业素养;设计素养;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129-04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2024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地方产业转型优化背景下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XHZDB2023014);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外家具史》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编号:2022SJYB2284)。
作者简介:刘秀娟(1990—),女,汉族,山东济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
*通讯作者:周秉亮(1989—),男,汉族,江苏镇江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
《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木材加工行业作为传统制造业当前面临着市场、生态等多重压力,急需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推动产业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因此,国家对工程人才培养规格、层次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职业院校育人主渠道的专业课程,要及时进行课程改革才能适应行业的新需求。
在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中,传统木材加工专业侧重培养学生木制产品加工制造基础知识,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革新需求。现代林业企业要求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对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职业素养、个人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
本文以“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分析该专业学生培养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木文化概论课程的设计及教学实践思路,将文化美育融入专业教学,平衡职业教育体系中技能培养与德育环节。探索传统工科专业课如何结合人才培养现状,面临复杂多变的产业形势进行课程改革。
一、工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境
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以木材加工为基础的一门集传统木业加工制造及木制产品设计于一体的工科专业,致力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能管理、擅设计”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课程内容既包含木材加工所需的材料、制造工艺等方面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设置了家具设计、木艺技术等木产品设计所需软件及专业课程,是一门制造与设计相结合的专业,然而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一)学生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传统工科院校缺乏专业引导课程,育人功能不足
与新形势下行业对人才的高要求相悖,大学生近年来遭遇“空心病”的困扰,表现为兴趣减退、无愉快感、自我认同比较低[1]。“空心病”不仅扰乱了学生的正常生活,而且对专业学习及职业发展也造成严重影响。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传统工科类专业,在其教学工作中,发现相当部分工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低,缺乏专业兴趣,甚至在入学时就排斥所选专业,在后续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消极对待,而导致就业时缺乏自身人生规划,功利主义、从众现象严重。麦可思公司对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高职生就业后的离职率与本科生相比偏高,主要体现在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职业生涯模糊等[2]。这与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没有清晰认识、缺乏专业素养有关,也体现了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而忽视了职业意识及职业道德等职业素养及专业素养的培养,即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工具属性导致职业教育重技能轻育人的局面。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现状要求职业院校发挥其育人功能,以现有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为例,表1是目前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表,其课程内容更偏向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专业素养及职业素养的培养等。仅在一年级设置职业规划课程,而且没有专业素养课程。学生在专业领域发展的外因是专业技能,而内驱力很大依赖于专业素养及良好的职业素养。一个不热爱自身专业的学生学习再多专业技能也是无用的,而专业素养的培养并不是短期学习或训练就能习得或具备,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影响、渗透教育才能被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表1 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一览表
■
(二)学生设计素养缺乏,导致设计能力偏低
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从事家具设计等设计方向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中有美术基础、设计表现技法、家具设计等设计技能课程,而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很多学生即使有很强的绘图能力,但也很难成为一名设计师,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究其原因是学生掌握设计技能,但缺乏设计灵感来源,学校缺乏设计素养培养课程,而学生对课程以外的知识能力自主学习不够,没有形成审美意识,没有以审美的眼光看待所学专业知识,导致学生在具体专业设计中整体能力欠缺。
二、工科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一)以专业文化为切入点,增加学生专业认知广度的同时提升学生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浸润功能。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涉及木建筑、木家具、木雕艺术等门类,其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且其中很多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因此,将木建筑、木家具、木雕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以专业概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专业认知。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将木文化融入其中,并通过非遗大师进课堂、木雕技艺手工制作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及形式,浸润式培养专业兴趣,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这种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行业知识广度增加,为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积累灵感来源,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助推学生后续职业发展。同时让学生在专业基础技能实践中感悟专业文化,增强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
(二)引导学生以审美的视角看待工科专业,唤醒专业兴趣,树立专业理想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美育其基本内涵是: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进而塑造美的人格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欣赏美,学会感知美,懂得创造美,即围绕“美”形成的素养品德和价值观念[3]。木业产品设计与制造专业中蕴含着很多可作为美学教育的内容,一座古老的传统木建筑、一件极具艺术气息的木雕工艺品,甚至木材本身就富含美学元素,其灵动多样的木材花纹、古朴温润的颜色及大自然创造的美妙的木材微观世界,都是美学教育的素材zCnner6vdm+KfnnSYYeD/A==,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欣赏木材美的同时,学会感知美、创造美,为后续木产品设计积累素材及灵感,将美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生设计素质的全面提高。
美育是近期高校育人工作的热点,在高校开展美育工作可以健全人格和提高审美素养。另外,美育有助于培养工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才能储备,更需要一种追求真理、真知的渴望和强烈的激情以及不可遏制的冲动。这种渴望、激情和冲动的源泉之一就要靠美育来培养和熏陶[4]。
三、工科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木文化概论课程为例
专业课程的学习始终是高职教育的主旋律,充分利用专业课程教学,在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对高职学生“价值引领”作用。在专业技能知识传授中融入文化、美学等元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主渠道,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加强育人工作,拓宽学生专业认知,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塑造学生的专业审美意识是木文化概论课程的总目标。
木以中华文明农耕文化为根基,以繁盛的中华木艺技术为表现形式,由此形成的木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一)以学生认知规律,确立知木、爱木、用木、发扬课程内容主线进行课程教学
秉承“知而爱,爱而用”的思想,木文化概论课程从知木、爱木、用木、发扬四个角度,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文化及专业自信、培养新时代工匠融入课程设计及教学过程。
1.知木:培养专业自信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木”章节通过梳理木与人类文明以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关系,从人类文明中关于木器时代的论证,到中华文明五行学说、与木息息相关的历史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提升专业认知高度,重塑专业自信。通过与木相关的衣食住行及树木、木材、木器的教学,以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专业内容,消融学生的专业排斥心理,了解木文化的内涵及重要作用,培养高职学生的专业兴趣,从内心深处对专业产生崇拜与敬仰,并内化为自己的专业理想。
2.爱木:培养审美情趣,启发设计创新能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指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4]。通过对美学基础的学习、大自然中树木的生长之美及木材构造的宏观微观之美的探索,学生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自身专业,树立对自身专业的审美意识,这样在后续的学习及本专业的设计过程中才能有创造美的动力。以木材美学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审美活动及实践活动,将美育更好地运用到专业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培养木业设计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用木:以艺育人,培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
工科高职院校是培养工科技能人才的摇篮,工匠精神教育必不可缺。木艺技术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如《营造法式》等典籍记载了一大批我国古代的能工巧匠,鲁班等均是以工匠精神成就事业的典范与标杆。用木章节通过对木家具、木结构及木雕在用材、结构、造型、工艺及纹饰等方面的教学,在拓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广度的同时,解读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木作技艺巧妙融合的根本法则,通过对话非遗传承人、手工木工实践、木艺名作解读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探寻其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通过讲授与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比单纯的课堂讲授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明显增强,同时更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工匠精神的精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思想,培养具有精湛技艺、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5]。
4.发扬:激发专业新鲜活力,培养专业使命感
通过国内外木材新技术、新观念的引入,如透明木材、木材高端应用等技术,“去木材论”等观念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传统工科的新鲜活力,树立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用言传身教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趣味,挖掘潜能,积极创新。培养工科生的爱国情怀和专业趣味,并把这种情怀和精神融入学业和创新中。
以上木文化概论课程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设计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及木材专业素养融合,可以说是木材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更是工科专业将育人与专业课教学相融合的一门探索课程。
(二)寓文化于专业基础技能实践,理论实践结合加强学习效果
以课程中木雕内容为例,展示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文化美育与专业内容结合。木雕作为木文化概论课程“用木”章节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木雕技艺及木雕流派的讲解,开拓专业视野,追寻木雕所承载的文化元素及木雕匠人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树立专业责任感与使命感。
木雕技艺的教学以“东方美学木簪设计与制造”为切入点,将育人工作融入专业知识学习,采用小组调研、文化元素创作、对话非遗传承人、木艺实践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以实践强化学生获得感。
1.中国木雕装饰纹样调研
此部分内容旨在将设计类学生必需的美学素养、设计思维及合作沟通能力等融合教学,同时为后续设计类课程的学习积累素材。学生通过分组调研中国木雕装饰纹样,对不同题材装饰纹样的历史演变、特征、吉祥寓意等进行总结汇报,让学生在调研分析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最终通过对东方美学元素的提炼运用到木簪设计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树立美学意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小组调研及汇报的形式,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东方美学木质发簪设计
学生对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提炼的元素,运用到木质发簪设计中,在画样过程中通过教师知识点讲授等方式学习木雕制作过程中画样工序的技术要点及工艺美术美学构图方法,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及设计能力。
3.东方美学木质发簪制作
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木雕制作流程及常用工具,学生动手实践,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小木簪一次次修磨过程中体悟匠人在木艺制作过程中精修细磨的踏实专注精神;引导学生对比自身对木艺认知态度的变化,树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积极动手实践精神。同时利用名家访谈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体悟匠人的精神内涵,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通过亲身实践与名家谈心的方式,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融入度。
“用木”章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自主调研与亲身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对专业认知加强,对专业兴趣增强。学生在对中国传统木艺图饰纹样的调研总结中,掌握了其主要题材特征及吉祥寓意,通过教学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及木艺知识的兴趣度。独立完成东方美学木质发簪设计画样工作,了解了木质发簪的设计画样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接受东方美学文化熏陶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审美能力。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内容投入度良好。其次,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学生完成木簪设计制作过程,大部分学生积极性较高,通过小小木簪的制作实践深刻体会到看似简单的操作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及严谨钻研的匠人精神。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积极与同组同学交流,或请教教师,取得了比理论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传统工科的教学面临挑战,将学生的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教育等育人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专业情怀、人文素养及家国情怀,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新工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南锋霞,南亚娟.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新西部,2024(2):119-122.
[2] 胡群,王琳.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四川建材,2016,42(6):209-211.
[3] 谢雨池.地方工科类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6):60-63.
[4] 许醴.美育在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5):144-145.
[5] 周小枚.工科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回归[J].当代教育论坛,2020(6):71-76.
◎编辑 尹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