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时代高职院校“新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4-12-08叶紫
[摘 要] 在智能制造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培育“新工匠”精神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工匠精神培育不仅是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而且是适应智能制造时代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的内在要求。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深入研究,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梳理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明确当代标准,挖掘其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内在联系,进而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强化等措施,全面推动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入与有效传承,加快构建适应智能制造时代要求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
[关 键 词] 黄炎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思想;课程与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21-04
①基金项目:2023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基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ZJCV2023A15)。
作者简介:叶紫(1989—),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
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如何培育“新工匠”精神在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传统的工匠精神培育模式难以满足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黄炎培职教思想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新的策略,在智能制造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重塑工匠精神的培育体系,成为当前职业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工匠精神”的历史演变和时代标准
工匠精神是一种强调精湛技艺、追求卓越品质和对工作执着追求的态度。这一理念在历史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同时也受到不同时代标准的塑造和影响。
我国工匠文化的发展历史十分悠久。在古代,工匠精神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手工艺人和匠人的时代。那时候,人们通过手工制作来满足各种需求,工匠们以他们的技艺和创造力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专注于细节、追求完美,将对工艺的热情融入每个产品中。这种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对工作的敬畏和对品质的追求。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逐渐替代了手工艺制造,工匠的技能门槛相对下降,他们在生产流程中的角色趋于机械化,更侧重于提升产量而非精雕细琢产品品质,这一转变显著冲击了传统工匠精神的精髓。传统的制造业转变为智能制造业,工匠们开始注重工艺的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持对品质的高标准。这一时期,工匠需精通先进设备操作,并致力于创新产品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工匠精神强调团队协作、技术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当前智能制造时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工匠精神再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人们对工匠精神的需求不再仅限于传统的手工艺或工业制造,而是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包括数字技术、创新设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现代工匠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总的来说,工匠精神随着历史的演变和时代标准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升华,但其核心价值始终是追求卓越、注重细节、对工作的敬畏以及对品质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表现出多样性,却始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工匠精神与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内在关联性
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曾指出:职业教育的目标很简单、很分明,就是给人家一种实际上服务的知能,学到之后,要去实地应用的。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念与工匠精神在核心追求上高度一致,共同聚焦于强化技能以推动国家强盛的战略路径。
(一)“学以致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系统培育的出发点
在黄炎培的职教思想中,强调“学以致用”是培养实用性技能的基石。高职院校以“工匠精神”为指导思想,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应用。这一出发点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需要掌握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项目与案例教学为此提供了有效途径,助力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并将其运用于职业实践中,实现“学以致用”的教育目标。
(二)“社会化、科学化”: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系统培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
黄炎培曾言:“职业教育要科学、社会,不能断章取义。”高职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科学设置专业和课程,确保学生所学专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通过与企业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其在学习中获得社会化的培训,提升实际操作能力。这样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不仅符合市场需求,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三)“敬业乐群”: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系统培育的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服务,要有高尚的情操和集体合作的职业思想。[1]而工匠精神注重对技能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的高度负责,这与“敬业乐群”中强调的保持专业态度、充满热情的职业精神相契合。在“敬业乐群”理念的引导下,高职院校通过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职业伦理的重要性,明确职业操守的规范,强调学生应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工作,注重个体与团队的协同合作,有助于培养具备优秀职业道德的工匠型人才。
(四)“专科一贯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系统培育的人性化教育制度
黄炎培先生强调学生在学业发展中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路径。这种灵活性不仅仅是学科方向上的选择,更是对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尊重,为他们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通过贯彻“专科一贯制”这一制度,构建了一个更加注重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体系,使每位学生在学业发展中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
(五)注重社会需要和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系统培育的职业指导体系
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也正是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指导体系的关键任务之一。通过关注社会需求,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能够更加精准地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职业方向,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使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更加有针对性和持续性。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体系,而且能为社会培养更符合需求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调查研究及现状分析
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主要针对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问卷结构设计全面,内容合理,数据结果分析全面。
(一)调查问卷结构
我们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了针对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的问卷,紧密结合其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共投放问卷450份,并辅以对校内教师的深度访谈,以全面收集数据。此次调查中,共收集397份有效问卷,占比88.22%。
此次调查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类别和政治面貌等;二是浙江省职业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调查,了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在思想和行为方面的现状;三是对学校、教师、家庭和个人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全面考察。后两部分调查在一定程度准确地揭示浙江省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问题,进而为制定针对性策略提供依据。
(二)问题分析
1.教育资源不足。即便在浙江省内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匮乏的现象也时有显现。一方面,高职院校设置的专项经费很少,只是在某些方面投入资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这不足以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行政部门作为资源调配核心,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视不足,资金分配亦显捉襟见肘。没有及时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提升,而且会阻碍教师进一步与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接轨。
2.人才培养方式有待提高。尽管这三所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但在教学方式上仍存在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要求不同步的情况。具体来说,一方面,高职院校未积极地发掘身边的工匠榜样,同时很少开展与工匠文化相关的宣传活动,这限制了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深入了解。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领域获得了成效,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不足;实践虽能促进工匠精神的培养,却缺思政引领,成效打折。[2]职业院校教师致力于提升工匠精神培育与思政教育水平,但二者融合于教学全程的实践尚显不足。
3.社会认可度较低。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再加上社会引导工匠文化舆论力度不足,同时社会媒体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杰出工匠事迹的宣传缺位,共同制约了社会崇技风尚的形成。这种情况下,大国工匠未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赞赏,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也相对不高。职业院校面临师资与经费不足的双重挑战,加之内部管理问题,共同影响了其口碑与认可度。
4.教师实践能力较低。高职院校高度重视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而对实践技能的要求则相对较低,而且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大部分教师在毕业后便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工作,缺乏企业实践锻炼经验。[3]入职后,教师由于工作烦琐且压力较大,往往无法抽出时间参加企业培训等活动;再加上院校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技术技能实训活动较少,导致教师几乎没有机会更新知识体系并提升技能水平,从而影响教师对学生技艺的指导水平。
四、新时代高职院校培养“新工匠”精神的实施路径和成效
(一)深化文化育人的顶层设计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响应时代需求,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要求为己任。通过深入挖掘和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致力于构建一套完善的工匠文化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和实践育人体系。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培养现代“和谐职业人”为目标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创新实践》基础上,持续优化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匠心打造文化校园,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4]
(二)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在1998年以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通过学生课余素质教育学分制度的支持,构建了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开展“专业社团提升工程”,改革专业社团架构,围绕学校专业群建设打造精品社团群;推出“专业社团+竞赛、就业、创业、志愿服务”等模式建设,让专业社团成为学生竞赛、特色活动的储备库;开展社团名师+名社团+名项目的“三名工程”,构筑起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的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课堂”。
(三)贯彻“理论+实践”同步的教学原则
在贯彻“理论+实践”同步的教学原则下,这三所职业技术学院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探索大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然而,仅仅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已不足以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强化对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所以从1996年开始,学校从“注重通用能力”向“注重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并重”的目标转化。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指出:“生产性实训核心目标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完成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零距离就业三大目标,才是真正实现生产性实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院规划建设了五大实训基地,以满足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要求学生不仅理解“工匠精神”基本思想与内涵,而且需要通过实践亲身体会通过劳动实现个人或人生价值的意义。
(四)树立榜样力量,增进职业道德教育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工匠精神培育”为鲜明特色,积极推进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研究中心的建设。学校邀请了一批知名人士,包括中科院院士、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杨叔子,世界500强企业高级工程师俞保云,汽车技能大师李有念,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崔兆举等,担任学校崇学大讲堂的特邀嘉宾。同时,院校深入挖掘校友等校本资源,聘请多位优秀毕业生作为校友导师,定期举办讲座并实施结对帮扶措施,不断改进育人模式,更好地培养高质量新时代职教新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曾邀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高凤林作为“大国工匠”进行讲学。这使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成为真正的大国工匠,同时激发他们对所选择职业的热情。
(五)完善职业指导体系,提升职业发展的支持与引导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指导方面展现出显著的特色,着力构建全面而深入的职业指导tHs2flGOO9Fkj+cJFbxoug==体系,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职业发展中心,配备专业职业规划师,为学生提供定制化咨询,助力其规划职业蓝图与发展轨迹。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建立与用人单位的联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际就业机会,着力构建了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首先,学院通过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将课程内容与实际职业需求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潜在用人单位进行互动,进一步了解行业现状。其次,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也同样注重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使其具备更好的职业操守。
(六)政府、企业、学校多元主体共同培育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制造类职业能力开发研究所,与政府、院校和企业合作,积极开拓培训项目群,形成了国内著名的“浙江机电”社会培训品牌。[5]此外,该研究所还面向省内外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新职业开发和技术创新等工作。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而且为当地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则秉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不仅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更注重在校内外建立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学院构建了“五位一体”育人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学院积极探索新型的学校、企业和社会深度合作模式,推动建设利益共同体。
五、黄炎培职教思想对构建高职院校“新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启示
(一)做好人性化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做好维护工匠体面劳动、受人尊重的人性化顶层设计,构建健全的工匠制度体系。[6]首先,应设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健康保险、养老金等,以保障工匠在职业生涯中的基本权益。此外,为了提高工匠的社会声誉,可建立荣誉奖励制度,对在技能比赛、创新项目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工匠进行嘉奖,激发其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认同感。
(二)转变育人观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应当将培养实际操作技能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相结合。通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实际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工匠型人才。
(三)贯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
实践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至关重要。一方面,校内专任教师虽然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却缺乏实践知识和技能,因此需要鼓励他们参与企业实践或报考职业技能考试,以了解实际企业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企业教师尽管具有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但是理论素养相对不足,也缺少教学知识与技能。[7]因此,应该促进校企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实践和理论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四)坚持以“敬业乐群”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
黄炎培认为,职业人应该具备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这是职业道德的重要表现。在构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时,不仅要求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展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同时强调协作与团队合作。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伦理与职业素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工作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他们对所选择职业的热情和责任感。
(五)完善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
黄炎培职教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为高职院校建立系统的职业指导体系提供了方向。该体系应包括对就业市场需求的了解和分析、就业技能培训、实习实训机会的提供等。通过全方位职业指导助力学生明确职业愿景,增强就业竞争力,并培育其成为兼具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六)加强社会协作,树立“大职业教育观”
在构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时,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将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入教学和实训中,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行业研究、技术创新等活动,推动职业教育与社会深度融合,实现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汉新,肖志坚.黄炎培职教思想对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与启示[J].高教学刊,2020(9):60-62,67.
[2] 盛琴琴.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2.
[3] 黄雄文.论技工院校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J].时代教育,2021(2):250-251.
[4] 陈沛酉.从就业导向到生涯导向:高等职业院校组织转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9.
[5] 丁金昌.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J].政策瞭望,2016(12):44-45.
[6] 王国雄.中国智造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13):92-96.
[7] 周俐萍,郭湘宇.黄炎培产教融合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当代价值[J].教育与职业,2021(14):21-28.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