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工作室模式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究

2024-12-08毛伟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1期

[摘 要] 为响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提升,基于工作室模式,探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通过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协同合作,形成了“一引擎双主体三化四角色”的育人模式,强化党建引领和校企合作,将会计职业文化、数智晋商文化和地域红色文化有机融合,助力学生在“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角色转变中获得全面发展,为职业教育改革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工作室模式;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97-04

①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基于工作室模式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究”(2021 zsszsx175)。

作者简介:毛伟(1984—),男,汉族,山西襄汾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应占总课时的50%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应为6个月,这一要求突显了企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成立工作室,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发挥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协同效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把理论教学、专业实践与价值引领相融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基于“工作室”模式协同育人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外关于工作室模式协同育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工作室为平台,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整合,以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赢”新局面。苏建等[2]以产业学院背景校企双师工作室建设为契机,探索了“以赛促学、以创促学、以证促学、服务促学”的实践路径。康乐[3]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通过建立会计专业“工作室”的模式,希望达到既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又能实现学生、企业、教师、学院“多赢”的目标。连颖[4]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借助校企合作探究了“实践性教学、创业项目竞赛培育、教学理论研究及教师实践性教学能力提升”的工作室运行模式。盛凯等[5]提出了从协同育人、管理体系、成果转化、教学资源、社会服务方面进行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使用工作室模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产教融合体系的研究微乎其微。现有研究中,仅徐宁等[6]以华南农业大学产品优化设计课程为例,开展了校企联合工作室模式与思政教育建设相结合的研究;杨洪刚[7]仅把劳模工作室作为校企协同思政育人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采用工作室模式构建辅导员、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协同育人机制,尤其是在将思政教育融入产教融合体系中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这为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二、基于“工作室”模式协同育人实施的困境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引导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意识。产教融合背景下,工作室模式协同育人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德育元素与专业教育、专业实践有机融合的实践过程中仍面临多重困境。

(一)机制构建不健全,角色定位模糊

工作室模式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双方在职责划分、利益分配、考核评估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导致合作过程易出现权责不清、动力不足等问题。此外,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反馈机制,使得合作双方难以及时调整合作策略,优化育人效果。同时,在构建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三者之间的协同育人过程中,辅导员侧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专业教师专注于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而企业导师则更多关注实践技能与行业经验的传授。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往往不够紧密,缺乏统一的目标导向与任务分配,导致育人效果难以最大化。

(二)思政教育融入不足,价值引领弱化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工作室模式往往更注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尽管有少数研究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但整体上仍显不足。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未能充分发挥优势,角色往往被边缘化,思政教育的内容难以有效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企业导师注重传授专业技能和行业经验,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导师的职业道德与行业规范教育也未能有效融入,导致学生的价值引领与德育培养相对弱化,难以满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要求。

(三)资源配置不均衡,激励机制欠缺

产教融合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充分整合,但在实际操作中,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严重影响工作室模式的育人效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依然存在,各自拥有的资源难以充分整合。例如,专业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缺乏真实的企业案例;企业导师则掌握大量实践经验,难以将其有效融入教学环节。辅导员在工作室模式中对企业需求了解不深,难以有效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同时,参与工作室协同育人的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导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职称评定、绩效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够明确,导致他们在育人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不足,无法实现最佳的育人效果。

三、基于“工作室”模式协同育人实践思路

按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要求,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会计学院与山西国元专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建立“数智财税产业学院”。产业学院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依托双翼领航工作室,通过“两基地一工厂一库一平台”,构建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出“一引擎+双主体+三化+四角色”的育人模式,实现了良性循环。

(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校企思政育人“动力引擎”

在校企双方签订的协议中,将党团共建纳入合作范围,探索了校企合作中加强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支部联建、人员联管、活动联办等形式,校企双方形成了“基地共建、队伍共抓、课程共商、品牌共创、成果共享”的党建工作新格局。

1.校企共建党建平台

学院与企业成立由教师党支部、学生党支部和企业党支部共同参与的校企联合党支部,通过定期开展联合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党建经验交流会、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这种合作不仅能增强党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使党组织在育人工作中的全面覆盖和深度融入成为可能,确保思政教育方向的正确性和凝聚力。此外,辅导员、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中的党员应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党性修养教育中,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2.实施“思政+技能”双轮驱动育人模式

在工作室模式下,校企双方采用“思政+技能”的双轮驱动育人模式,明确各自在思政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辅导员通过工作室平台,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爱党爱国意识。教师党员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通过定期交流、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企业导师党员则结合行业经验与职业道德标准,开展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专题讲座或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这些价值观,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创新思政教育方式

结合会计行业特点,工作室开展行业文化讲座、会计职业道德论坛、企业案例分析等活动,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企业资源与大数据背景,引入“数字思政”理念,通过VR/AR技术重现历史事件、模拟职场环境,增强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兴趣。设立“思政角”,定期举办时事政策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座、优秀校友分享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的熏陶。

(二)确立“双主体”核心地位,共同构建工作室

校企双方作为育人的“双主体”,派出骨干力量组建工作室,明确责任与义务,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有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紧密衔接。工作室设立在产业学院的“校工厂”内部,人员组成包括企业导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严格按照企业工作环境进行设计和布局,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参与会计、税务和咨询等实践活动,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

1.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引领

在工作室中,专业课教师不仅承担知识传授的责任,更是专业领域的引领者。他们利用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前沿的行业洞察,为学生构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视野框架。专业课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革新融入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习内容与市场需求高度同步。同时,教师通过科研创新活动、实践项目和技能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专业课教师定期与企业导师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专业课教师确保学生掌握符合企业标准的专业技能。此外,专业课教师还通过专题讲座、工作坊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与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思政教育方面,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师与辅导员、企业导师紧密合作,共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思政教育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2.企业导师的实践指导

企业导师在工作室模式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为学生提供宝贵的实践机会与指导。企业导师直接参与工作室的日常教学与运营,通过真实业务案例、项目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他们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为学生量身定制职业规划与成长路径,助力学生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双赢。

在实践教学中,企业导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他们通过模拟职场环境和设置工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沟通技巧、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等职场必备技能。此外,企业导师通过分享行业资讯和解读政策法规,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与发展趋势,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导师不仅是实践教学的引路人,更是职场经验的传递者。他们通过引入企业实际需求和技术难题,指导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企业导师还以精湛的技能、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成为德才兼备的会计人才。通过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的紧密合作,企业导师共同构建高效、协同的育人体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支持。

3.辅导员的思政引领与日常管理

在工作室,辅导员不仅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引领者。他们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主题班会、谈心谈话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工作。辅导员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成长动态,通过定期的座谈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了解学生需求,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支持。他们还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与公益精神。

辅导员在与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的合作中,扮演着桥梁与纽带的角色。他们积极协调资源,促进各方在育人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定期组织交流会议和分享会,推动三方形成共识,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三)以“数字化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工程”为依托,构建“三化”育人体系

工作室以会计学院“数字化会计职业能力培养工程”为依托,构建了一个融合“职业文化、数智晋商文化与地域红色文化”于一体的育人体系。该体系以“教学实践、活动体验、文化创新创业”为途径,采用文化体验的方法,实现课程思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

1.将会计职业文化融入教育

工作室深度融合会计职业文化,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讲解行业标准和分享前沿知识,使学生在校园内即可深入理解会计职业的核心精神与要求。工作室与企业联合推出“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系列微课,深入挖掘并传播这些精神的内涵。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开展专题讲座和工作坊,让学生与业界精英直接交流,感受会计职业的魅力与挑战。此外,工作室通过实践项目,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会计职业文化中的诚信、严谨和责任等核心价值观。

2.强化数智晋商文化

晋商文化是山西的地域特色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并与现代数字化转型紧密相连。为传承和发扬晋商文化,工作室创建了“大数据云税友”对话机制,精准对接企业创新需求,深入挖掘晋商文化中的经营管理智慧、诚信经营理念和创新精神,并结合现代会计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数智晋商文化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特色课程、组织文化考察、举办数智晋商文化节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晋商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核心价值,并将其应用于现代商业实践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跨界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弘扬地域红色文化

山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奋斗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怀。工作室将地域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工作全过程,作为学生思想引领和品德塑造的重要源泉。通过“红色经典阅读”“革命老区社会实践”等活动,采用系统讲授与实地探访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革命历史,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

(四)依托项目实践,助力学生实现“四角色”完美转型

工作室对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角色[8]的转变,精心设计和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制定了不同的思政教育方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能够贯穿至整个角色转变的全过程。

1.学生阶段:夯实思想基础

在学生阶段,工作室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学校思想政治课程,并结合实际案例,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内化这些核心价值观。同时,组织参观企业、参加行业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早期接触职场环境,逐步形成职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学徒阶段:理论与实践结合

在学徒阶段,学生逐渐开始接触实际工作,工作室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项目,体验真实的工作场景,从而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也深化对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此阶段强调团队协作、沟通能力,以及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践行职业道德。

3.准员工阶段:模拟企业环境适应未来职业

进入准员工阶段,学生在工作室模拟企业环境中实战演练,逐步适应未来的职业角色。通过建立真实的工作场景和项目任务,使学生体验企业的运作模式,培养其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工作室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教育,通过专题讲座、模拟面试、企业文化培训等方式,帮助学生在职业认知上迈出关键一步。此阶段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企业需求,培养其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4.员工阶段:持续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提升

在员工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职业生涯的始终。工作室与企业合作,继续提供职业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企业导师的持续指导,帮助学生在职业发展中保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组织员工参与公司文化建设、社会公益活动等,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还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升华,成为具备全面素质的优秀职业人才。

四、结束语

在产教融合时代背景下,工作室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企业导师、辅导员的育人主体作用,通过构建“一引擎+双主体+三化+四角色”的育人模式,不仅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覆盖与深度融合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这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文化为核心的创新育人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苏建,王仁忠,刘广,等.产业学院背景下校企双师工作室建设与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3(6):123-126.

[3] 康乐.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86-89.

[4] 连颖.“双师工作室”导向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1(2):83-86.

[5] 盛凯,吕菲,张平华.创新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9(21):138-140.

[6] 徐宁,熊巍,郭琼.校企联合工作室教学模式助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以产品优化设计课程为例[J].设计教育,2022(3):150-153.

[7] 杨洪刚.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思政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28):21-24.

[8] 张春平.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林区教学,2022(8):67-7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