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究
2024-12-08徐世芳
[摘 要] 随着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智慧城市管理领域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探究高职院校如何有效构建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以适应现代城市管理的需求并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简述了“智慧城市”和“高水平专业群”概念的提出以及发展历程,分析了智慧城市发展中人才的“缺口”以及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需求。接着,从底层逻辑和组群逻辑的角度入手,详细探讨了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策略和实践路径,包括确定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定位、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并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创设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国际交流、分享和借鉴成功的实践案例等七个步骤。通过这些策略和实践路径的探究,尝试为高职院校在智慧城市管理领域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促进教育与相关领域的深度融合,更好地服务于智慧城市的发展。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89-04
①基金项目:2023上海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课题“城市更新背景下数字赋能智慧城市管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作者简介:徐世芳(1981—),女,汉族,江苏镇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业管理、智慧城市管理等。
一、引言
(一)“智慧城市”概念的引入
1990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以“智慧城市、快速系统、全球网络”为主题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此后,全球各地开始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的建设积蓄力量。
而“智慧城市”的概念再次面世,是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在2009年提出的,他认为智慧城市是通过运用更为智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政府、社区和人们交互的方式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性和灵活性。
再后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快速扩张,开始逐步形成相对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中国在2013年公布了首批9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在2014年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六大方向。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国家大力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智慧城市作为一个以创新为导向的复杂系统,创新性人才是创新的第一驱动力,但当前在智慧城市领域的人才供给方面尚有较大的“缺口”。
(二)“高水平专业群”概念的起源
所谓“高水平专业群”,它是围绕某一产业链、技术核、职业域,以学校优势专业为核心,由若干个技术基础相通、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合。
高水平专业群的起源:高水平专业群的内容在官方文件中多次提出,其中最早来源于2006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案例,我国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在专业群建设方面也颇有建树,包括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和路径都值得借鉴。
二、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背景
(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国家的政策导向
高职院校承担着响应国家政策,为国家、社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其中,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旨在通过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建设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教育部、财政部则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该意见更是明确提出了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要求和目标。政策要求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以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的全方位融合。
(二)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群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
在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大趋势下,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智慧城市管理成为城市规划、建设、治理、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趋势对智慧城市管理领域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特别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波助澜下,智慧城市管理领域市场空间广阔。以专业群为基本育人单元进行人才培养,能够大幅输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逻辑
(一)底层逻辑
1.产教融合的逻辑
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首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实践性,要对接智慧城市管理领域包括“规、建、管、运、服”各环节的岗位需求,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强化专业群建设的实践方向,增强与对接的相关领域的合作。高水平专业群要实现“1+1>2”的效果,要充分满足区域内的智慧城市管理领域的需求,要将培养的专业人才适配地向智慧城市管理领域输送。
2.教育教学资源整合的逻辑
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也是对原有专业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更是对内部各专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需要梳理清楚原有的相关专业方向、各种资源情况、教学现状、校企合作等,做好各专业间的互通,增强专业的组合,实现从单一专业到专业群的完美融合。
(二)组群逻辑
1.按照资源优势和学科逻辑组群
每一所高职院校尤其是新型高职院校的成立,或为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或为了健全地方高等教育体制,都各具特色。因此,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是否组群、怎样组群,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从相应特色学科出发,致力于巩固和拓展既有资源优势地位,提炼专业亮点,并通过对接城市经济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企业的需求,逐步拓展资源优势,产生区域辐射效应。
2.按照产业结构逻辑组群
围绕智慧城市管理领域的供需链和协作链,形成专业群与产业链的精准配对。依据产业链实现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多元组合。在智慧城市管理产业链中,这可能包括系统建设、信息技术、物联感知、数据分析、城市规划、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以共同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维。
3.按照职业分工和岗位需求逻辑组群
智慧城市管理领域的很多岗位工作是融入在不同行业和性质的企业当中的,比如通信运营商、物联感知设备企业、城市地理信息公司等行业、企业中均包含智慧城市管理领域的一些岗位。因此,通过智慧城市管理领域不同的职业分工和岗位设立相应的学科群,再根据学科群的建设形成专业群,能有效解决智慧城市管理领域行业、企业不聚焦的问题,提高了专业群建设的针对性、精准性和专业效率。
4.按照专业逻辑组群
(1)通过精准定位、精准布局群内专业,促进相关专业协同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新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教职成〔2019〕8号)强调了专业群的定位要准确,需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高职院校应对智慧城市管理领域涉及的专业,在原有专业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细致划分,并明确各专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2)以核心专业为引领,通过优化已有专业、申报新专业等方式,不断优化专业群内的专业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在进行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群组建时,可以参照原有核心、品牌专业情况以及已有专业现状,考虑将智慧城市管理技术、数据科学、城市规划、物业管理等作为核心专业,并围绕这些核心、品牌专业构建完整的专业群体系。
四、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策略和实践路径
(一)明确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满足国家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服务的领域,对接未来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切实做到精准和专业,真正实现专业群建设的价值。
就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目标来说,其即培养具备智慧城市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对智慧城市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必须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制定出精准的、专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对接行业需求
1.高水平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专业群建设目标定位完成的基础上,基于智慧城市管理领域岗位的多元性、分散性等特殊属性,对于学生来说首先应解决的是“了解”和“认知”问题,所以在此原则基础上建议构建“1311”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所谓“1311”就是将3学年6学期的高职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即第1学期“1”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岗位认知阶段;第2-4学期“3”是课程教学阶段,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第5学期“1”主要进行课程实习、素质拓展等选修课教学环节;第6学期“1”主要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和毕业答辩,切实强化专业能力。通过四个阶段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经历“了解—学习—实训—‘准员工’”的循环过程,这能够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职业能力的升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强化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设置
完成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后便进入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应该是智慧城市管理领域不同的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职业技能,应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应引入该领域最新的技术和标准,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趋势。同时,应提高专业群内不同课程的协同性和融合性,加快开发建设专业群共性核心职业技能课程。另外,还应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1)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平台课共享—核心课分设—拓展课同选”的基本原则。其中平台共享课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基础课,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良好基础;另外,类似智慧城市概论在内的一些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对智慧城市管理的基础认知和专业“骨架”构建的,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课程,也应作为平台共享课。而面向专业群中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应作为核心课分设,构建专业群中每个专业学生各自的专业“门槛”和“壁垒”。而对于拓展课,是在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群的学生掌握各自扎实的专业理论及岗位能力的基础上而设置的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课程。
(2)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设置可采用“模块化”理念。引入“模块化”理念,可以将专业群内的课程分门别类到不同的课程模块,比如对于平台共享课可以分为比如:素质素养模块、智慧城市管理认知模块等,学生每个模块都须修完规定的学分。拓展课也可以分为若干模块,学生也需要修完每个模块的规定学分。“模块化”的理念可以确保学生比较均衡地完成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和提升,使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能满足智慧城市管理未来工作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的执行,关键在于有一支卓越的教学创新团队,这也是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主体和核心。高职院校可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专职教师积极参加行业培训、企业产学研实践和学术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总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环节,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为专业群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合作又是夯实实践教学的重要基石。而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更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共育”,尤其对于紧密贴近“智慧城市管理”这个新生领域的专业群,必须和整个领域发展相互依存、同频共振。
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同样必须与智慧城市管理相关领域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共享资源等。特别是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认知、岗位实践、实训实习的机会。为教师贴近岗位、提升教科研能力提供机会。
同时,专业群在实践教学内容中要鼓励专业学生多看、多听、多参与,深化学生对这个领域的了解,更好地和相关岗位“触电”。
(五)创设专业群建设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所以一套清晰、高效的管理架构必不可少。一套涵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也是确保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各项工作能够有序、高效进行的必要保证。而且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专业群内部需要建立协同育人的机制。
另外,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创设先进的、良好的、具有可行性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方面,专业群建设是对专业、人员工作任务、工作能力、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和重塑,所以创设的机制要更好地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相关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专业群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有反馈机制,反馈机制要在专业群建设和运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保障专业群建设的高水平、高质量。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在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管理与运行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可以逐步建立健全专业群信息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学生信息、教学管理等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共享。这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为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在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尤为重要。这一策略不仅能够帮助高职院校成功引进国外先进的智慧城市管理理念和教育资源,还能够提升专业群的国际影响力,进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的实践路径建议如下:
1.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主动与国外相关院校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
2.师生互访与交流。高职院校可定期组织师生到合作院校、企业进行访学与交流,同时邀请合作院校的师生来回访,加深彼此的了解与合作。
3.合作开展研究项目。在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可结合与合作院校彼此的优势资源,共同申请和研究与智慧城市管理相关的课题,推动科研合作。
4.共享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和合作院校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共享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群内的各课程的教材、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方法。
5.联合培养与“专升本”项目。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专业群可择机与国外院校相关专业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升学机会和就业机会。
(七)成功案例的分享与借鉴
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的效果为导向。要经常性收集和分享国内外高职院校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做法,通过借鉴这些成功案例,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专业群建设策略和路径实施。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智慧城市管理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在明确了底层逻辑和组群逻辑的基础上,应从专业群的目标定位开始,一步步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深化校企合作,同时还应在相关管理和运行机制上做好保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并且在经验上做好借鉴。这些策略和实践路径将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断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贝文馨.“智慧城市”核心内涵研究:以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为中心[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2] 刁生富,姜德峰.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162-163.
[3] 张海宁.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的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9(4):40-45.
[4] 周衍安.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6):5-10.
[5] 张衡锋,桂文龙,刘俊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9):45-49.
[6] 章安平,梁帅,米高磊.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9):23-29.
[7] 李梦卿,余静.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J].教育科学,2023,39(1):76-82.
[8] 石丽娟,王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管理机制优化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20):227-229.
[9] 覃正纳.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演进历程、逻辑要求与实践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12):34-37.
[10] 陈云霞.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