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背景下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4-12-08罗胜华易世超向程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31期

[摘 要] 探究真、善、美、健、富五大教育价值引领下,制造类专业人才“五育并举”教育模式的构建。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比研究方法,对“雏鹰计划”蓝思班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与探索。研究实践表明,采用“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雏鹰计划”蓝思班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改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研究认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值得推广和借鉴,以企业实践项目为载体,开发校企结合的特色课程,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校企合作共同推进“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关 键 词] “五育并举”;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45-04

①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五育并举’背景下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编号:ZJGB2021 035)。

作者简介:罗胜华(1979—),男,汉族,湖南隆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研究拟在学院与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雏鹰计划”蓝思班的成功经验上,以满足高端现代制造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五育并举、五育融通”人才培养体系,依据典型工作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对接企业生产任务开发课程,构建“五育融合的双体系”校企课程体系,发挥基于真实情境问题的评价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中的导向、促进作用,以“雏鹰计划”蓝思班为载体,以企业实践项目进行融合“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探索。

一、“五育并举”背景下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我国社会矛盾出现了新的转化,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安稳的生活使一些大学生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奋斗精神[1]。为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全面贯彻“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模式,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综合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五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分别代表真、善、美、健、富五大教育价值追求[2]。它既传承了中国文化元素,又具有国家视野和世界眼光,是深入汲取中外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基于对国家命运、民族危机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全人教育、终身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实践基础提出来的。

二、“五育并举”背景下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湖南”模式,“五育并举”育人由党委领导下全学院范围内分工协作,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纳入充分的课堂支撑,实现“五育并举”、全员参与新的育人格局。成立蓝思产业学院,由学院、蓝思科技人力资源负责人担任理事,下设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并选拔校企“五育导师”推进具体工作细化落实专项方案,以保障人才方案的制订符合机电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发展实际需求。导师在专业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全面引领的作用,实现所有学生导师全覆盖并成立“五育并举”教学改革实施的教学团队,近三年团队累计立项14项,发表“五育并举”相关研究成果数十篇。

构建融入“五育并举”思想的“模块化、工单式、碎片化”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课程,组织“雏鹰计划”蓝思班(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团队对学院教学资源、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岗位进行调研,并借鉴国内同等高水平院校的经验和做法,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以服务湖南经济社会为宗旨,对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重构“模块化、工单式、碎片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细化课程教学要求。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将“五育”思想融入课程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开发特色课程

结合学院实践教学条件,打破学科体系和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框架,对接企业岗位、职业标准和生产任务,开发融入“五育”思想的“模块化、工单式、碎片化”教材。

1.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采取立体的三维结构进行课程谱系构建。考虑不同课程类型、不同学段的顺序关系,关注机电一体化学生的差异化、多样化的课程需求,明确课程的层级。以《机电设备的安装与调试》教材开发为例进行课程开发研究,将校本教材作为第1轮课程构建的核心元,采用“同心圆+框架”结构,构建“五育共举”课程图谱,梳理当前校本课程当中原点不明、逻辑不强、结构化程度不高的课程内容进行改善。以“雏鹰计划”蓝思班(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范围构建纵向维度,圆心即原点,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或育人目标。团队成员与课程开发团队到企业组织现场操作工人、技术员对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调研,整理出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再结合学院实践教学条件,开发融入“五育”思想的“工单式、碎片化”教材。并将课程开发经验推广至《PLC控制系统编程与调试》《设备的作业与保养》《自动化生产线的故障诊断与处理》《治具的组装与维护》等教材的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面向全体专业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建设,尤其是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和校企共同开发的四门特色课程,围绕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全体的成才和成长鼓励学生夯实自身的育人目标。第二层主要是拓展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学习内容,尤其是教师团队开发的特色课程以及校企共同开发职业能力拓展课程。这些课程围绕校本化的核心素养构建课程群,促进学生不断形成特长。第三圈层是创新与技能提升的活动,这部分课程是以提升技能的学习内容为主,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大赛与机电一体化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等项目,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2.工单式课程体系

将工单式课程体系融入每个具体的课程专业中,打破育人与学生生活割裂的现状,尽可能地提高育人的综合效果,对每位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来说,要打破这种边界,就要在教学内容中下足功夫,从学科合作多方面协同的角度出发,实现“一育引领,诸育融合”。将职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理论教学、就业创业、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建立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和校内企业大师工作室,建立多元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

建设“五育综合数据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300余名学生“五育”数据全收录。平台通过“五育”数据的比对、分析,生成每位学生的“五育画像”,结合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五育”各要素的横向评价,客观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五育”表现及学习成效,实现对学生能力培养动态变化的持续追踪。

3.碎片化课程体系

大力加强课程配套改革,出台“人职匹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工作系列实施方案,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智育课程教学,合理设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大力推广阳光体育运动,持续推进竞技体育活动,打造校园优质体育品牌;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围绕学生劳动观念增强、劳动习惯养成、劳动素养提升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

“五育并举”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精心设计活动载体,打造“传统文化进校园”“电气大讲堂”“就创校友先锋进校园”“阳光体育健康跑”系列特色品牌活动项目。

(三)构建融合“五育并举”的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和OBE教育理念,建立德、智、体、美、劳五大评价模块,根据评价类别(评价指标)及对标活动(评价项目),设计正、负面清单及权重,采取“清单赋分”与“师生综合评价”相结合方式构建综合性评价体系,每学期评定学生“五育”等级,将等级结果运用到学生综合评价和评优评先中,用评价结果检验立德树人和思想价值引领工作成效。建立《“五育”综合表现卡》,将“五育”综合表现纳入毕业条件、归入学生档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为载体,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注重考查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将之运用于日常的职业素质评价,另一方面运用于包括知识、技能在内的测验。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为载体,针对每门课程设计考核评价标准,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可以量化的因素,采用定量的方法分析,而对情感、态度、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等内容在性质的分析上应采用描述加等级的方式进行。

(四)“五育并举”人才培养规格与教学案例分析

1.培养规格

(1)知识目标:学习机电一体化基本概念,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各结构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关系。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常用传动机构、动力驱动装置、传感器和微机控制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机械、传感检测、动力、伺服控制等要素的技术特点;熟悉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实现机电一体化的改造和设计;重点掌握可编程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3)素质目标:学生在CDIO教育模式下初步培养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创新设计思维与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政意识,树立绿色设计与制造的理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中的“五育并举”元素,使工程教育理念可以和德智体美劳综合设计理念、绿色产品理念贯穿在一起,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为抓手,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课与“五育并举”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会在劳动、美术、体育当中提升自己。具体教学内容见表1。

如表1内容所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概论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融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并指出绿色设计理念等低碳环保节能理念在氢能汽车助力“绿色冬奥”当中的现实意义,观看吉利汽车新能源汽车的设计案例和生产过程,了解绿色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生可以了解不同部分协作完成一个作品的设计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了解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例如,有的学生对比不同磨损程度的滑动丝杆以及不同故障发生率的滚珠丝杆,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判断得出:在设计上,使用寿命更长的零件往往具备更明显的工业美学外观,美与功能不冲突,功能性和设计的美观之间往往是二位一体的。这种思想对夯实学生的设计美学思考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在这样的案例对比教学中也能够深入理解滚珠丝杆的优点,进一步培育出绿色设计的自主思维。

三、“五育并举”背景下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效果评价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改革前后以及与对照班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改革成效信息。蓝思班建立健全“五育职责”和人财物资源协同的机制通道,搭建更多跨学科的教学和综合实践境域,促进“五育”之间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探索校园育人资源聚集、空间利用的新机制,激活并联结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社区志愿服务站、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五育”资源,提供“项目申请—咨询辅导—资源对接—宣传推广—成果固化—评优评先”一体化公共服务,支持不同院部、社团、工作室的师生自主策划,组织和参与不限主题、不同类型的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更广阔、更丰富的教育机会和实践平台,让师生在景面文心、情景交融的校园中自在成长。

本次教学效果评价的对象是2021级蓝思班与2021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对照班的学生,两个班的人数均为72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比改革前后以及与对照班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技能,在“五育并举”教学实验之前,蓝思班与机电一体化技术对照班学生的整体职业技能平均分分别为73.46与79.06分,优秀率分别为4.17%和6.94%,两组班级学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经过教学实验后,蓝思班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继电器控制系统分析与装调)测试得分为90.79分,基本已经达到优秀水平,相比较之下,对照班的学生成绩平均分为83.36分。从创新能力测试项目(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的结果来看,蓝思班得分81.51分,优秀为25%,对照班得分74.93分,优秀率为12.50%。从综合职业技能项目来看,蓝思班得分90分,优秀率为50%,对照班为84.37分,优秀率为33.33%。蓝思班是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在大二开始组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并无显著差异。在“五育并举”教学实验之前,蓝思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职业能力相差不大,两组班级学生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经过教学改革实验之后,蓝思班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优秀率达到50%,创新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而对照班学生提高幅度较为有限,综合职业技能的优秀率为33.33%,蓝思班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水平更高,学生毕业就业率100%,用人单位满意度100%,可以看出“五育并举”教学改革对提升制造类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具有显著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五育并举”在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未来应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方法对“五育并举”的教学实施结果进行评价,研究认为“五育并举”对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经过“五育并举”教学改革实践之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 裴长安,李思余.近五年我国“五育融合”研究的态势与未来展望[J].教育导刊,2024(5):63-73.

[2] 倪赟,袁青,刘卓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平台体系构建初探[J].河南农业,2024(9):66-67.

[3] 郑琪琪,马琳.“五育并举”视域下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效路径的探索与实践:以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4(8):181-183.

[4] 沈自友,王跃朝.“五育”并举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4,10(8):76-80.

[5] 常亚娜,齐豪亮.新时代“五育并举”的高职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J].科技风,2024(11):26-28.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