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2024-12-08王全云
[摘 要] 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发展的新方向。高校课程思政在获得数字技术支持的同时,需要积极回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创新、资源平台建设、评价机制完善等层面优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达到数字技术、学科课程、思政育人三者深度融合,实现数字技术赋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助推高校课程思政的创新发展。
[关 键 词] 数字技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1-0025-04
①基金项目: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智能+’赋能下烹饪类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训教学平台建设与研究”(编号:2022XJY0004);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2024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基于OBE理念的高职烹饪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实施路径研究”(编号:XHYBLX2023220)。
作者简介:王全云(1981—),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思想政治。
一、引言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高校课程思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家围绕教育数字化与课程思政等内容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高等学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021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注重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面向终身学习,培养学习者立足岗位的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2021年12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开展终身数字教育”,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2022年5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要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让思政课真正成为一门教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的课程;2024年4月,人社部、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要求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
教育数字化推动了教育理念、教育形态、教育模式、育人环境、教育方式、教育治理的革新[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该如何回应教育数字化发展变革?如何实现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赋能?如何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融合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思考、梳理和探讨。
二、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改革需求
教育数字化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需紧跟时代步伐,全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数字化建设。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数字化使传统的单向“填鸭式”课程思政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机交互技术、智能分析等技术不仅丰富了课程思政的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拓展了教育载体,也提高了课程思政的吸引力、针对性、智能化,提升了课程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数字技术增强高校课程思政的吸引力
首先,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建三维虚拟环境,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比传统的文字描述或图片展示更具吸引力,使课程思政教育从“说教式”单向灌输向“体验式”熏陶转变,增强了课程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感。其次,虚拟现实技术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利用VR技术设计各种虚拟场景,如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沉浸式”参观和学习。
(二)数字技术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针对性
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精准学情分析、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学互动与参与度、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教学等,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和个性化的支持。如实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堂行为数据,全面、快速地分析学生的性格、习惯、能力,识别个性化需求、定制化教学内容;预测学生的学习趋势和可能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前进行干预和指导,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答疑服务,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参与度,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数字技术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智能化
人机交互技术借助高清屏、传感器等设备,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展示,使抽象问题变得可量化、可视化、场景化、个性化,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音频、视频、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能更直观且形象地推送知识,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将思政教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数字化,形成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便于在线学习和共享。人机交互技术还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大量数据,提升数据驱动的评价和教学评价的智能化。
(四)数字技术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科学性
《高等学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融入教育领域,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创新提供了条件,助推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的纵向评价和包括德智体美劳全要素在内的横向评价,以及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的重构,推动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创新[2]。运用数字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对课程思政评价过程进行详细的动态阐述,构建一个基于个体差异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系统。智能评价系统对思政教育过程的全面监测、精准分析、客观公正评价,能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三、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困境
教育数字化发展为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打造了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增强了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但将数字技术融合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中也面临教师的思政能力、数字素养、技术平台、资源建设及组织环境等诸多困境。
(一)教师思政素养与数字素养不足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课堂的建设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扮演着推动课程思政设计、实施的关键角色。教师思政素养与数字化素养不足不仅影响了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制约了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质量的提升和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教师思政素养受教师自身的思政教育素养、教育方法、对学生的了解、教育资源以及学校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理解和思考深度、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教育方法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兴趣和需求了解不足,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和探究程度均影响其思政素养水平。
教师数字化素养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3]。部分教师不熟悉在线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软件、数据分析工具等现代教学手段,导致无法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还有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学习和应用的积极性,对数字化教学持观望或抵触态度,认为数字化教学只是形式上的变化[4]。数字化教学培训资源匮乏或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也影响教师思政素养、数字素养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与目标达成度评价困难
学情分析与目标达成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环节。学情分析主要涉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深入了解,包括学生的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目标达成度评价则是对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量化评估。目标达成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的技能发展、态度变化等方面,从而全面评估教育效果。
课程思政学情分析主要依赖于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观的转变,转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且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个体差异等都会影响其学习效果。这种主观性使学情分析难以通过简单的量化指标衡量。另外,思政教育的目标往往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1SJWHAoYjjxG5we6ur5v49jTNzYYXx9YW+2QdVeMgtc=社会责任感等目标难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简单的教育、测试、评估完成,且当前对于课程思政的目标达成测量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标准,导致测量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三)数字平台与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数字教育教学平台建设需要集成平台架构设计、视频直播、互动教学、课程录制与点播、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技术,复杂性和集成难度较高。同时,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使数字教育教学平台不断更新迭代,以及大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技术相对复杂,加大平台建设和维护难度。除了技术的挑战外,数字教育教学平台需大量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设备购置、运营维护等。在资金不足、技术受限的情况下,思政资源积累、教学平台的承载量、功能性会受到一定影响[5]。
数字教育教学平台虽可以打破传统教育资源的壁垒,拓宽教学资源来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但实际上,高质量、互动性强的教学资源仍然相对匮乏,且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这限制了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效果、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效果。另外,技术设备和基础设施支持不足导致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和贫困地区,其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支持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
四、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
(一)打造富有思政素养和数字素养的师资队伍
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目标,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政素养和数字素养。
思政素养的提升首先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增强意识,转变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夯实内功,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坚守初心,厚植立德树人教育情怀。其次,学校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采取党委负责制,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全局。健全保障机制,创造课程思政教学基础条件;设立培训机制,加强教师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协同机制,组建课程思政教研共同体;构建评价体系,确定课程思政教学考核标准;配套激励机制,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自我效能感。最后,教育行政部门持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创新工作。深入细化政策文件,加强课程思政指导引领;重组开发课程思政教材,提供育人载体;组织搭建专门平台,促进课程思政共享交流[6]。
教育数字化转型驱动教师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数字素养发展。数字素养强调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7]。教师树立数字化意识是提升数字素养的前提与基础。通过观摩、分析、研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优秀案例与实践引领,引领教育理念更新,数字化意识提升[8]。另外,持续关注数字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技术,参加专项技能培训,提升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建立数字化教学示范课制度,推广优秀的数字化教学经验和做法,鼓励教师尝试数字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定期组织数字化教学比赛或展示活动,并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数字素养运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数字技术赋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
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以数字思维激活教学方法的创新动能。教师熟练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与机器人协同开展教学,双向赋能。以数据分析思维精准研判教情、学情,帮助教师利用大数据分析绘制学生数字画像,依据学生学习偏好适时调整教学方法、精准实施教学。以数据可视化技术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高度抽象的思政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系列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可视化图形。
以数字媒体打造教学方法的创新场域。运用数字媒体更生动形象地呈现思政教学内容,让精神资源可知可感。以网络媒体搭建思政云端数字课堂。运用VR、AR、XR、数字孪生等技术立体呈现虚拟的思政数字教学场景。
以数字资源丰富教学方法的创新范式。新时代课程思政集传统教学资源和数字教学资源于一身,持续加大课程思政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建设线上“精品课程”、虚拟仿真课程,便于教师检索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找准课程中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三)创建学情分析与目标达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因此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也需要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学情分析与目标达成创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教学效果对教学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课程思政学情分析与目标达成测量的困难主要源于思政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坚持质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原则,依托数字资源平台从情感培育、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三方面构建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多元化体系,并考虑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指标多维化、评价过程全程化[9]。
坚持评价指标多维度,即在评价学生的思想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时通过采用多个考察点进行质性评价与量化考核;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学生互评自评、教师点评、平台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监督,充分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评价给学生提供正确的引导与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提高评价的科学性。课程平台或仿真软件分析评价学生线上学习的参与程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参与研讨交流等情况进行系统、客观评价;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思政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相结合,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以多方式实施过程评价。
(四)加强数字教育资源cb64bbb213449f9834f5c2b9761adff7平台建设的支持与监管
数字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网络课程、数字教材、数字图书、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虚拟实验实训、在线教研视频、教学应用与工具等类型的教学和学习资源[10]。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优质资源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地区和学生群体。不断完善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功能,增加互动、反馈和评价等功能,提高平台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平台主管单位承担择优遴选、内容审核、应用监测、评估反馈、问题处置和动态调整等制度指导工作;平台服务提供单位要遵守国家要求,做好数字教育资源入库出库的技术支撑、内容审核、应用监测、动态评价等工作,对资源应用情况开展监测评估;资源提供者应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所交付的资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内容制作符合技术规范、内容审核等要求,无违法违规和不良信息。
五、结束语
数字教育转型发展,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课程思政不断融合,促进了课程思政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助推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驱动了思政育人形式的变革,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教育工作者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以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数字技术、思政育人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大良.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22(9):14-17.
[2] 杨宗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创新[J].人民教育,2020(21):30-32.
[3] 智慧教育平台 数字教育资源技术要求[EB/OL].(2022-11-30)[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2/15/5741574/files/007fcf2 b0b6647199138ab6141f61cae.
[4] 雷江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效融合的四重境界[J].现代特殊教育,2020(23):1.
[5] 杨溁菘.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优势、困境与方法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24(2):71-74.
[6] 向彤.中职法律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24.
[7]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2-02)[2024-08-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 4634.html.
[8] 赵小溪,寇海莲.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2024(14):51-54.
[9] 姜黎,李晓华.食品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高职“食品理化检验与分析”课程为例[J].才智,2023(5):72-75.
[1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入库出库管理规范》的通知[EB/OL].(2024-05-29)[2024-08-0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7/content_6961951.htm.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