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中的应用探究

2024-12-08王振威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19期

摘要:文章采用综合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挑战与反思。通过分析OpenAI的ChatGPT等先进人工智能工具在自然语言处理、角色建模与情节构建、市场研究与观众分析等方面的具体运用,揭示人工智能如何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生成能力,为剧本创作注入活力。

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不仅能够辅助编剧快速构思情节、塑造立体角色,还能精准分析市场需求,促进内容的个性化定制,优化观众的互动体验。同时,文章探讨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中面临的伦理和道德挑战,以及人机协作的未来趋势。最后得出结论,人工智能在剧本创作中具有显著提高创作效率、激发创意灵感及优化内容策略的潜力,但同时也面临创意同质化、情感表达缺失及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促进人机协作、加强伦理规范建设、培养编剧与人工智能融合能力等建议,以期在保障剧本原创性与情感深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利用人工智能优势。

希望文章能为影视行业从业者提供有效整合人工智能与剧本创作实践的指导,促进技术与艺术和谐共生。未来的剧本创作应是人与人工智能共同探索创意边界的过程,既要发挥人工智能高效与精准的优势,又要坚守人文关怀与艺术创新,推动影视内容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关键词:人工智能;AI;影视剧本创作

中图分类号:I053.5;TP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9-0284-05

一、引言

影视剧本创作是一项富有创意的工作,编剧需要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塑造立体的角色,并创造出能够触动观众情感的故事。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剧本创作领域也在发生变革。

2022年11月,由OpenAI公司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ChatGPT吸引了大量用户,以其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掀起了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的热潮。ChatGPT的出现,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次飞跃[1]。技术创新是驱动影视创作变革的先导力量。ChatGPT是具备文本创作能力与语言解析工具,融合了先进的神经网络架构与RLHF技术,能够接入数据量庞大的语言资料库,基于人类反馈,构建强大的学习系统,进行高效率的模型训练。

在国内,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科幻小说《机忆之地》完全由AI写作,这在文学史、AI史上都是第一次。人工智能渗透创作领域,为编剧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工具,有助于加速剧本构建,以创作更具吸引力的作品。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剧本创作中的应用

影视剧本创作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旨在让观众沉浸在情节中,与角色共鸣。编剧爱泼斯坦认为如果不能变成电影,剧本创作就毫无意义[2]。剧本创作作为影视创作的核心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艺术作品的基调和质量,具有决定作品影像风格、艺术特征、剧情走向的根本意义,也是影视作品价值观念表达的内在核心。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逐渐在剧本创作中得到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赋予了计算机理解、阐释及生成人类语言的能力。在影视剧本创作中,自然语言技术能够分析巨量文本,从中提取并梳理情节线索和角色发展的灵感。计算机语言对自然语言存在难以程式化处理的难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可以克服这些难点,从而理解并处理自然语言[3]。这种分析包含不同类型的文本,包括剧本、小说和新闻报道等。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识别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角色动机,为编剧提供合理的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创作自己的剧本。在此基础上,人工智能能根据给定的情节大纲、角色设定和风格要求,独立生成与特定项目相关的文本。编剧可以使用这些工具来快速生产初始版本的剧本,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显著提高创作效率,减少时间和人力成本。

例如,纽约大学研究人员研发的“本杰明”系统,在深度学习科幻电影的基础上,成功创作出了蕴含科幻元素的剧本。2016年,根据该剧本制作的科幻短片《阳春》在伦敦科幻电影节上放映。

2021年6月,国内第一个智能AI剧本创作平台——海马轻帆开始运行。根据其创作的剧本拍摄的短剧《契约夫妇离婚吧》在网络上迅速走红,其播放量更是突破1亿大关。由此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中最显而易见的优势是提高创作效率。传统的剧本创作过程是漫长而反复的,编剧需要不断思考情节、创建角色和编写对话。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长年累月的时间。然而,人工智能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分析文本、生成情节和对话,因此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生成剧本的初稿。例如,一个编剧团队可以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相关素材输入人工智能系统,以获取创作灵感和构建新情节。这缩短了创作时间,提高了创作者的工作效率,使其可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深化故事情节、塑造角色,以及情感层面的创作。

(二)角色建模和情节构建

人工智能可以协助编剧构建角色的内在心理、情感反应以及发展轨迹。情节的构建是剧本创作的基础,人类编剧写剧本时几乎不可能达到一边写一边想的状态,如果没有确定最后如何结尾,就不知道主人公该如何行动[4]。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现有的文本和角色,可以生成关于角色的情感图谱,帮助编剧更好地理解角色,带来更引人入胜的情感体验。人工智能还可以预测情节的发展,根据剧情需要提供建议,为编剧提供创作灵感,生成与传统编剧思维不同的情节线索、角色动机和对话。

借助剧作文本挖掘技术提取关键人物、时间地点等核心要素,作为指导故事创作的原则为故事生成奠定了基础[5]。这一特点在特定类型的影片创作中尤为明显,如科幻片、奇幻片和惊悚片。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超自然元素、独特的世界观和令人惊奇的情节,这些都是观众所期待的。创作者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探索新的创意领域,挖掘未曾想象的可能。

学者孔令晨对人工智能剧本创作进行了四个阶段的测试[6]。

第一阶段是在已确定的故事框架之上,逐步充实并精确化用户的期望、疑问或具体指导。人工智能工具可以不断丰富故事情节和细节,逐渐生成相对完整的剧本或小说。

第二阶段是人工智能全面且精准地生成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文本。叙事句法是叙述作品最主要的因素,即可以构成情节的因素[7]。

第三阶段,针对独创性的创作维度对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测试。人工智能依托海量的数据优势,能够从作者所有的作品中提取其标志性的语法和内容要素,然后在大量预训练的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化解析之下,拼凑出具有完整逻辑的文本内容[8]。

第四阶段,关注价值观在人工智能创作中的具体体现。对人工智能取消多种限制与预设条件,分析其生成的内容是否符合人类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涉及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

(三)市场研究和观众分析

人工智能不仅在创作过程中发挥作用,还可以用于市场研究和观众分析。其可以分析大规模数据,把握市场趋势和观众喜好,从而帮助制片人确定哪种类型的故事更受欢迎,哪些演员更具号召力,哪些情节元素可能引起观众的注意。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可以指导决策,以确保影视作品能够更好地迎合观众口味。一家名为“ScriptBook”的人工智能公司,致力于提供基于人工智能的剧本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制片人和编剧评估剧本的商业潜力。人工智能分析剧本的情节、角色和潜在受众,能够在编剧过程中帮助他们更快速地构建故事骨架、生成初始版本的对话和场景,并提供市场洞察。

现阶段,观众对个性化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观众的观影历史、喜好和消费行为,生成个性化的影视剧本。个性化内容生成不仅局限于情节,还包括角色类型和对话方式。这能使观众更好地与剧中角色共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忠诚度。

人工智能还可以通过分析大规模的数据,包括社交媒体评论、在线讨论和收视率等,帮助影视制作者更好地了解观众反馈和市场趋势。此外一些智能剧本管理系统,如韩国的故事助手、中国的剧云、美国的Dramatica Pro等,为编剧和剧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9]。这种数据驱动的方法使制片方能够更好地决策,确定哪种类型的故事更有吸引力,哪些演员更适合出演,以及如何改进已有的剧本。在趋势预测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分析大量历史数据,识别潜在的市场趋势和流行元素。这有助于制片人制定战略,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制作出更具竞争力的影视作品。

三、人工智能为影视剧本创作带来的挑战与反思

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中的应用无疑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伴随着一系列挑战,引发了大众的反思。2023年5月,好莱坞电影与电视编剧行业约1.15万名从业者以集体罢工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诉求。他们高举“AI无灵魂”的标语,强调人类创造力与情感价值的不可替代性,并强烈要求提高薪酬水平。由此可见,不断发展人的工智能技术对人类智力劳动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创造性和情感表达的限制

目前,最突出的挑战是人工智能在创造性和情感表达方面的限制。尽管人工智能能够生成大量的文本和情节,但它们通常缺乏深刻的情感和创造性。科学把复义看作语言中的一个错误,希望限制或消除这种现象,即“一词一义”“一个符号只有一个实在意义”“一段文章是指某一件事情”,这正是科学符号的强制性要求[10]。

情感是影视作品的核心,观众会因为角色的情感体验与其产生共鸣。然而,人工智能生成的对话和情节往往显得机械和缺乏真实感,因为它们通常根据大量的训练数据生成文本,而无法做到真正理解情感和表达情感。这使得生成文本的情感深度和创造性难以与人类创作的文本相媲美。

(二)道德和伦理问题

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中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和伦理问题。其中之一是创作权和知识产权的问题。

人工智能背景下,艺术创作具有意向性、复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11]。如果生成的剧本与人类编剧的作品相似,谁拥有创作权?

ChatGPT和Sora本身具有高度革命性的特点,身为带有生成性特征的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这一技术的关键突破表现在其在拟真度上所取得的提升[12]。类似争议已经出现在一些案例中,引发了法律诉讼。相关法律规定:著作权只保护由人类运用其创造力生产的内容。对于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将不批准著作权登记;对于由人工智能和人类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对由人类创作的部分进行认定和登记。此外,人工智能是否应用于内容生成存在潜在伦理问题。如果生成具有歧视性、冒犯性或不道德内容的剧本,应该由谁负责?这引发了对内容审核和监管的需求,以确保生成的内容符合道德和社会价值观。

(三)人类编剧的地位和未来

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编剧是当下备受关注的问题,尽管人工智能在剧本生成和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类编剧仍然不可或缺。人工智能时代是人类自我意识最强的时代,也是对抗最为凶险的时代[13]。编剧不仅是创意的源泉,也是能表达情感和深度的创作者。他们的经验和直觉对塑造立体的角色和深刻的情节至关重要。此外,编剧通常具有社会洞察力和文化敏感性,能够创造具有意义和社会影响的作品。人工智能通常缺乏这种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因此人类编剧在创作中的地位不会轻易被替代。

(四)艺术性和原创性的保护

在人工智能影响影视剧本创作的过程中,艺术性和原创性的保护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文本和情节是人工智能根据已有的数据和模式生成的,因此存在着剧本同质化的风险。这意味着可能会出现大量类似的剧本,导致市场饱和和观众疲劳。2023年12月,《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及其投资人微软公司,指控这两家机构在未获得明确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将其数百万篇原创文章作为训练数据,以优化人工智能模型的性能。这表现出当前人工智能创作领域所潜藏的版权侵犯风险。

为了保护影视剧本的艺术性和原创性,必须采取措施确保生成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这可能需要制定法律规定或行业标准,以防止剧本的大规模同质化。人工智能系统需要更加注重生成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复制已有的模式。

四、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中的应用趋势和展望

人工智能将在影视剧本创作领域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与人类创作者共同推动影视创作的发展。从内容生产的效率到内容的逻辑性,人工智能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但目前和人类作者相比,其还存在一定缺陷。

(一)深化创作合作

人工智能和人类编剧之间的创作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将成为编剧的助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创意资源。人工智能能够快速生成情节和对话草稿,以帮助编剧快速构建剧本框架。这种合作将使编剧专注于更深层次的创造性工作,如角色发展、情感表达和视觉呈现。

此外,人工智能还将成为协作和反馈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剧可以使用其来分析观众反馈、市场趋势和社交媒体数据,以更好地调整剧本和制作决策。这一深化合作将提高创作效率,减少冗长的创作周期,同时确保作品与观众的需求和趋势保持一致。在未来,人工智能在剧本创作领域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将趋向协同共创。早期,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为编剧提供效率提升、紧密合作以及共同迭代成长的平台上。

(二)提供个性化和互动体验

人工智能将继续推动个性化和互动体验的发展。它能够根据观众的喜好和行为生成个性化的情节线索、角色互动和结局。这种定制化的体验能使观众更深入地参与故事,增强情感投入。人工智能将协助创作者构建更丰富的虚拟世界,允许观众亲身体验故事,而不仅仅是观看。这将开辟全新的叙事形式,挑战传统的影视剧本创作。

(三)自动化创作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创作过程的自动化将成为一种趋势。人工智能将能够自动执行重复性任务,如生成初稿、剧本分析和市场研究,从而极大地提高创作效率,减少人工劳动需求,降低制作成本。然而,尽管自动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也需要谨慎对待。创作过程的自动化可能导致过度标准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作品的独特性和原创性。因此,需要平衡自动化和创作的关键因素,以确保作品依然具有创意和深度。

(四)探索新兴市场

人工智能将帮助创作者探索新兴市场和叙事形式。新媒介理论家列夫·曼诺维奇表示,数字技术已经用资料库这一新的媒介形式取代了叙事[14]。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互动电视等领域需要全新的创作方式,而人工智能可以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虚拟现实可以为观众提供与环境互动的情节和角色,使观众能够自由探索虚拟环境。交互式叙事模型能够在叙事的连贯性和用户的理解能力方面找到平衡[15]。人工智能将在全球市场中扮演关键角色,如辅助跨文化和多语言的剧本创作,使作品更容易传播到不同的文化和市场,扩大受众范围,这将为制片人提供更多的机会。

五、结语

人工智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中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影响创作的各个方面。它将与人类编剧合作,深化创作合作,提供个性化和互动体验,自动化创作过程,探索新兴市场。与此同时,也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在创作中的局限性和伦理问题,确保其应用是可持续和有益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为观众创造更多引人入胜的影视作品,同时保留人类编剧的创造性和情感表达。

参考文献:

[1] 申佳平.热风口下的冷思考:ChatGPT 还能飞多远?[EB/OL].人民网,(2023-02-14)[2023-10-15]. http://finance.people. com.cn/n1/2023/0214/c1004-32623346.html.

[2] 亚历克斯·爱泼斯坦.编剧的策略:如何打动好莱坞[M].贾志杰,季英凡,译.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2014:1.

[3] 贲可荣,张彦铎.人工智能[M]. 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394.

[4] 泊贵洋.从零开始做编剧:10位日本金牌导演、编剧谈剧本[M].袁琨,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51-52.

[5] 孟可.从文学到代码:人工智能编剧的创作逻辑与应用前景[J].现代电影技术,2024(1):50-56.

[6] 孔令晨.人工智能辅助剧本创作初探[J].中国电影市场,2023(8):34-36.

[7] 赵毅衡.符号学文学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223.

[8] 董广.技术赋能·主体之变·理论扩容: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电影研究报告[J].电影文学,2024(1):65-71.

[9] 宋凯,魏艳阳,曾澍.智媒时代电视剧剧本评价范式与智能实现[J].中国电视,2024(2):13-21.

[10] 刘方喜.弱共识与语境复义: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大模型重塑文艺美学[J].社会科学辑刊,2024(1):201-208.

[11] 董洪哲,毋嘉敏.人工智能技术范式下艺术创作的再思考[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0(2):64-67.

[12] 喻国明,苏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介生态:从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时代的未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5):81-90.

[13] 余乃忠.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对象世界与意义世界[J].学界,2019(3):82-88.

[14] 兰斯·斯特拉特,张云鹏.论作为媒介之叙事:谈讲故事之研究的媒介生态学方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2):126-140.

[15] 张斯琦.藏“叙”于“器”:文学叙事与人工智能[J].当代作家评论,2020(3):48-56.

作者简介 王振威,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媒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