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黄河文化图书出版实践探析
2024-12-08陶金志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标识、文化自信的根本,是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传播交流的重要助力。黄河文化图书出版不仅可以普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也可以展示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章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大背景下,结合黄河文化源远流长的根祖文化、民族统一的融合文化、坚韧不拔的红色文化等丰富内涵,基于黄河水利出版社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促进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黄河文化国际化传播与交流的图书出版实践,以黄河文化图书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分析法,多角度多维度对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时代特色、时代内涵、时代底蕴进行详细的论证。研究结果表明,出版社应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传承、精准定位目标市场、运用新兴技术展示黄河文化、融合多样化的图书策划与营销手段等措施,将黄河文化融入有质量的表达空间,推动其发展,并延续其生命力。
关键词:黄河文化;图书;出版实践;策划;营销;黄河水利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122;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9-0255-05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生命摇篮与母亲河,其流域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萌芽与繁荣。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留下了活动的足迹,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先秦时期,作为东方哲学思想璀璨明珠的诸子百家,大多在此地孕育思想、完善体系,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面貌与人格特质。黄河文化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智慧的厚重积淀。
黄河文化图书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黄河文化图书的出版不仅可以普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理念,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也可以展示黄河流域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成就和经验,为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一、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黄河文化是国家文化根脉的重要源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所涵养的河流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及地域文化时刻阐述着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弘扬着人民对国家文化的肯定和自信[1]。
(一)源远流长的根祖文化
黄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2]。黄河文化的根祖特性体现在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和贡献上,包括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中原龙山文化等,这些文化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根源。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根祖文化,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3]。
(二)民族统一的融合文化
黄河文化在地理上横跨多个省份,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文化交汇之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劳作、交流,他们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语言艺术等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黄河文化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黄河文化依托其源源不断的强大生命力和独有的精神标识,不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还奠定了民族统一、和谐和团结的基础[4]。黄河文化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深刻体现了民族统一与融合的文化内涵。它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精髓汇聚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而强大的文化共同体[5]。
(三)坚韧不拔的红色文化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坚韧不拔的红色文化特质,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民族记忆[6]。黄河流域是革命的热土,党在这里领导革命斗争不断走向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党领导人民不断丰富红色文化内容。这些红色文化孕育了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张思德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西迁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7]。
二、黄河文化图书彰显黄河文化底蕴
黄河文化图书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展示,不仅展现了黄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呈现黄河文化的发展历程,还详细描绘了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深入探讨了黄河文化在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独特贡献。同时,黄河文化图书通过对考古发现的解读和历史文献的引用,能够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亲历黄河文化的兴衰变迁。
(一)提升黄河文化认同度
黄河文化图书展示了黄河文化从远古起源到现代演变的壮丽图景,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地位,以及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其通过展示黄河流域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揭示了这些文化元素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让人们看到黄河文化不是某个民族或地区的专属,而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这种历史纵深感能让人们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与深远,从而激发人们对黄河文化的强烈认同。
(二)阐释黄河文化价值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黄河文化图书对黄河文化的价值观进行了全面且深刻的阐释。其不仅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强调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还大力弘扬黄河流域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励人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往直前。黄河文化图书也展现了黄河文化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视野,倡导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些阐释不仅丰富了黄河文化的内涵,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
(三)促进黄河文化国际化传播
黄河文化图书通过精心策划与编写,详细记录黄河流域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独特风貌,巧妙融入国际化视角,积极促进黄河文化国际传播。黄河文化图书的国际传播不仅让黄河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重要的文化力量[8]。这种具备全球视野的呈现方式,不仅能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认知度,也能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推动人类文明共同繁荣。
三、新形势下黄河文化图书出版实践
黄河水利出版社专注于黄河流域管理与治理开发、黄河流域历史文化探索及水利行业科技前沿,始终将社会效益视为发展的基石,力求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出版社深耕黄河相关主题,《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展示了其在推动黄河生态保护方面的突出贡献。《人民治理黄河六十年》摘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凸显了其对黄河治理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呈现。依托全国最全面的黄河图书资源、广泛的黄河文献覆盖及丰富的作者网络,黄河水利出版社积极响应“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出版了一些内容精湛、质量优秀、设计精良的黄河文化精品图书,充分贯彻“讲好黄河故事”的时代声音,增强了文化自信,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文化智慧与力量[9]。
(一)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
黄河水利出版社致力于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通过一系列出版项目,生动展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10]。例如,出版了《黄河奔腾流中原》《黄河航运简史》《黄河文化概说》等图书,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的历史脉络,从远古文明到现代治理,全面展现了黄河文化的演变过程及内涵价值。通过《黄河画传》等图书,利用300多幅经典绘画、文物和摄影图片,生动展示黄河沿岸的古迹、传说、民俗等文化符号,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推出《我的治河实践》《河南黄河史》等图书,将水利史、治水技术与黄河历史文化紧密结合,展现了黄河治理中的文化价值和技术成就。黄河水利出版社还出版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绿色黄河: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图书,强调了黄河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分享了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实践经验。这些图书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价值,还深化了公众对黄河文化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
(二)促进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
黄河水利出版社在促进黄河文化高质量发展方面,通过多方面的实践措施作出了积极贡献。其策划的《黄河文化图书》系列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出版社围绕黄河文化板块,交叉与融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强调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黄河文化国际化传播与交流,以及数字化出版与互动体验等方面的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黄河水利出版社推出了与黄河文化相关的电子书、有声书等数字化产品,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提高了黄河文化的传播效率,扩大了覆盖面。在图书中融入二维码链接、AR(增强现实)技术等互动元素,不仅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也使黄河文化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黄河文化的表现形式,还有效促进了黄河文化传承与弘扬,为推动黄河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深入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促进黄河文化国际化传播与交流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传承的重要承载主体,出版社应在推动黄河文化国际化传播,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传播力上展现大担当、大作为。
黄河水利出版社在推动黄河文化国际化传播与交流方面,通过系统策划和深入研究、跨学科合作与跨地区交流、多元创新的传播渠道与精准的传播策略、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团队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持续提升了黄河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黄河与河流文明的历史观察》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于2021年由国际著名科技图书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其纸质版和电子版向全球公开发行。
四、新形势下黄河文化图书的策划与营销
策划和推广黄河文化图书需要综合考虑文化传承、市场需求、技术创新以及营销策略等多个维度。首先,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不仅要展现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要凸显其现实意义和价值。其次,精准定位目标读者群体,了解他们的阅读偏好和需求,以确保图书内容和形式能够迎合读者的期待和兴趣[11]。在技术创新方面,应利用数字化手段和先进的图书设计技术,以生动的方式呈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故事。最后,通过多渠道推广和精准的营销策略,包括线上平台、社交媒体、文化活动等,提升图书的影响力,进而促进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文化元素。在策划黄河文化图书时,应深入挖掘其核心内涵,包括深入探索黄河文化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特色以及传承至今的精神价值。应依托全国文物资源普查基本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系统梳理黄河流域的文化资源,建立起黄河文化资源素材库和大数据平台。资源数据库不仅应包括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还应涵盖根祖文化、民俗传统、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全面呈现黄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多样性,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现黄河所蕴含的伟大精神。这些举措可以为黄河文化图书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数据支持,确保图书内容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不仅能确保出版的黄河文化图书在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上的水准,而且能以独具交互性、特色性以及便捷性的互联网资源数据库服务广大读者,提升用户的交互体验,充分展示黄河流域文化带的文化遗存。
(二)精准定位目标市场
为有效推广黄河文化图书,黄河水利出版社应采取精准的市场定位策略,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着重对学者、学生、文化旅游爱好者等不同群体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其特点定制图书内容和风格[12]。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当前黄河文化图书市场的竞争态势和潜在需求,从而科学制定出版策略。在做好黄河文化图书IP的同时,要多推出一些具备黄河文化底蕴和特色的通俗读物、旅游指南等,并且定期更新维护微信公众号,及时推介出版的新书,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同时,出版社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并优化客户资源管理体系,在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论证、图书审稿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专家、作者及读者的桥梁纽带作用,致力于打造高品质、高水准、高要求的黄河文化图书,同时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创新出版形式。
(三)运用新兴技术展示黄河文化
在当今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成为展示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强大工具的时代背景下,出版社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更深入、更生动地将黄河文化图书展现给全球读者。在图书策划阶段,应特别注重创意和技术的结合。要在封面设计、插图和版式布局上面下足功夫,提升图书的视觉吸引力和阅读乐趣。同时,融入音频解说、视频讲解等多媒体元素,将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和氛围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
运用数字技术,黄河水利出版社还可以推出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黄河文化图书[13],结合高清影像、立体声音频和互动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文化体验,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访问和互动,以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这些新型媒体形式不仅能够丰富图书的传播途径,还能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参与感,提升黄河文化图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读者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黄河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从古代的黄河流域部落生活到现代的生态保护和文化创新,无须跋涉千里,便能直观体验。
(四)融合多样化的营销手段
通过加强媒体宣传,依托媒体矩阵,树立媒体营销思维,全面展示图书产品的独特亮点和核心卖点,以此吸引读者高度关注,对图书营销至关重要[14]。出版社应通过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如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App等多种途径,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整体组织和规划出版社的全媒体化宣传工作。在宣传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宣传内容、形式和质量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出版社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最终促进营销工作有效转化,实现销售渠道的多维度效应。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电子邮件营销和搜索引擎优化(SEO),出版社可以实现更广泛的市场覆盖和精准的目标定位,增加品牌曝光度,促进读者参与和反馈,建立起持久的读者社区。通过精准的用户数据库管理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实现对读者需求和行为的深入理解,从而定制个性化的营销方案和服务,提升读者的忠诚度和回购率。通过参与行业重要会议和展览,能够直接触达目标读者,有助于与学术界、行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图书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为保证营销效果,应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和评估体系,及时调整和优化策略,定期进行活动总结与分析,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制订下一步营销计划[15]。另外,编辑与营销团队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共享市场反馈和读者洞察,紧密合作,保持团队效率,更好地满足读者期待和市场需求。
五、结语
黄河水利出版社积极响应“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紧抓时代机遇,专注于出版内容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黄河文化精品图书,深入探索黄河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以及传承至今的精神价值,将黄河文化融入有质量的表达空间,推动其发展,延续其生命力。新形势下,黄河文化图书出版实践要遵循文化传播规律,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提升黄河文化在技术和人文领域的传承与传播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 申阳.融媒时代黄河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建设与策略重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2):73-75.
[2] 张燕.文化自信视域下黄河文化的译介与对外传播[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19):15-16.
[3] 朱丹丹.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2,36(2):21-25.
[4] 郭歌.在寻根中传承黄河文化精魂[N].河南日报,2023-11-23(4).
[5] 李振新.新时代图书资料视域下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研究[J].文化产业,2021(33):88-90.
[6] 徐冉.黄河文化的地域书写与价值挖掘:以陕西韩城为例[J].史志学刊,2022(2):38-44.
[7] 张树锋.黄河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价值体认与融合传播路径选择[J].传媒,2024(9):71-74.
[8] 张燕.黄河文化的基因解码与对外传播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2(23):21-23.
[9] 李洪良.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出版实践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0):100-102.
[10] 张瑾.黄河文化的新时代价值及弘扬路径[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4,25(3):50-55.
[11] 姚屹雯.传统图书的创新发展之路[J].文化产业,2024(19):91-93.
[12] 马铭烩.新媒体时代图书出版编辑工作创新的策略探讨[J].采写编,2023(11):142-144.
[13] 刘彦青.以数字出版和精品图书出版推动中华文化传承[J].新闻前哨,2024(4):67-69.
[14] 梅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图书出版的困局与破局之路[J].传播与版权,2024(9):64-67.
[15] 窦艳秋.走好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的创新之路[J].文化产业,2024(11):112-114.
作者简介 陶金志,副编审,硕士研究生导师,黄河水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编辑室主任,研究方向:黄河文化图书出版、黄河文化图书版权交易、国家出版基金、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