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4-12-08李淑艳
摘要:新媒体背景下,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信息资源已成为学术研究、知识传播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支柱。文章从领域的重要性、研究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多个角度,探讨高校图书馆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有效开展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分析新媒体新技术对信息传播的作用,指明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关键地位。然后,深度阐释数字信息素养的概念,突出其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效用,并剖析新媒体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特性以及高校图书馆的角色。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的成功案例,并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需求进行调查和访谈,得出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以及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如信息过载、虚假信息传播等问题。文章建议高校图书馆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途径,积极构建跨学科的嵌入式教育体系,多维度提升信息的批判性和创新性应用,并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开发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呼吁高校图书馆持续关注技术动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强化师资队伍,深化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新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数字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新媒体;教育路径;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9-0202-05
一、引言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时代,信息量剧增,掌握海量信息的获取与筛选能力已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通过开展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提升其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研究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方面,这有助于深化对信息素养教育内涵的理解,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机制;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可以指导高校图书馆优化服务模式,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师生的学习和研究需求。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聚焦于这一领域。国外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利用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以及如何构建跨学科的信息素养框架。国内研究则更多关注本土化情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教学案例及教师培训。尽管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特色服务与教育路径方面仍存在一定空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新媒体环境下的教育模式创新,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信息素养教育支持。
二、数字信息素养的概念
(一)信息素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素养概念持续演进。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与边界不断扩大。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指利用大型计算机来查找所需信息的技术能力。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将其定义为一种能够理解和反思信息发现与生成过程,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来创造新知识的能力[1]。
(二)数字素养
数字素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94年,由以色列学者阿勒卡莱提出。他构建了一个包含硬件操作、软件使用、情感管理及社交技巧的数字素养模型,这些技能共同服务于在数字环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2]。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则认为,数字素养指的是使用信息技术和工具来检索、交流和创造数字内容的能力,这包括识别信息需求和技术执行两方面[3]。数字素养是一个多面且跨学科的概念,并且具备随个人成长而发vvrTOGVvFdiUWaM57MfNdrPsQTopJ8nABiNdFjk9EIM=展的特性。在新媒体的数字生态中,具备数字素养的个体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加工并生成新的知识,同时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数字信息素养
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素质之一,数字信息素养涉及个人识别、获取、评估、整合、使用及创新信息的能力,尤其在数字化和互联的环境中。这种能力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操作,更涉及信息道德、法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4]。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传递的速度与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数字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它不仅是支持学生学术研究的基础,还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批判性思考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5]。
三、新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一)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亮点
我国各大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上展现出了各自的独特性与成果。
例如,北京大学借助丰富的MOOC资源,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通过互联网平台的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课程的影响力和可达性。其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均表现出色,为其他高校树立了榜样。清华大学则采取了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即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大大增强了学习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证明了在信息素养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方面的有效性[6]。浙江大学则致力于理论探索,通过建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持续深入研究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其在理论建设及指导教育实践方面的成就,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与参考。
复旦大学通过举办信息素养技能竞赛,以竞赛为驱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以赛促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参与度方面表现出色,展示了活动式学习的巨大潜力。上海交通大学则探索了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与企业联合开展信息素养实训课程[7]。这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均处于较高水平,学生积极参与,为校企合作在信息素养教育领域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各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均有建树,其成功经验包括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育渠道、强化信息素养与学科知识的融合、深化理论研究以指导实践,以及通过竞赛与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成功案例为其他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有助于推动全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整体提升。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本文采用多元化的数据收集方法,全面揭示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与需求。
针对高校学生群体,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认知程度、课程需求以及偏好的教学方式。本次共收集到320份问卷,通过分析结果显示,85%的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字信息素养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一数据凸显了加强相关教育的紧迫性。72%的学生表示强烈希望图书馆提供更多数字信息素养课程,反映了当前教育资源的不足与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之间的矛盾。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问卷反馈显示65%的学生倾向于互动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模式,这一偏好反映了新媒体时代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即更加注重学习的参与感和实效性。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双方的需求与期望,笔者对高校学生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了联合访谈。双方均一致认为,迫切需要建立一个更为系统和实用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共识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即应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高效且可评估的教育体系,以满足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
四、新媒体背景下数字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其互动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8]。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研究与学习的知识宝库,作用变得愈加重要且复杂。面对海量、多样且快速更新的信息资源,如何培养学生有效筛选、批判性评估及创新利用信息的能力,即数字信息素养,成为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9]。
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社交媒体、在线数据库、学术平台等新兴媒体形式的兴起,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途径[10]。然而,这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等挑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数字信息素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作为教育体系中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图书馆不仅承担着传统图书资源的管理与服务职责,还需在新媒体背景下积极探索和创新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方法。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电子图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数字资源不断丰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料[11]。然而,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12]。这些问题限制了高校图书馆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作用,也影响了学生信息能力的整体提升。
五、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方面,海量信息的即时获取变得十分便捷,但这也导致信息过载和筛选困难的问题。因此,学生需要掌握高效的检索方法和批判性评估能力,以辨别真假信息,避免被误导。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协作完成项目,提升实践能力[13]。
(一)高校图书馆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信息资源的宝库,更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通过构建数字化资源平台,如电子图书、数据库、在线课程等,高校图书馆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便捷的学习渠道。此外,图书馆通过举办信息素养工作坊、专题讲座、在线辅导y7caug8LlVnkpw9SaVfpdQ==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技巧,提升信息处理能力[14]。
(二)高校图书馆应推进跨学科嵌入式教育体系
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与教师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形成跨学科、全面覆盖的教育体系。例如,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检索与分析的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信息素养的理解与应用。同时,高校图书馆要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更精准地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强化教育效果[15]。
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不仅关乎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更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继续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不断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育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提升信息的批判性与创新性应用水平
在探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基础时,不能忽视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密切联系。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是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基础,更是提升信息素养的关键工具[16]。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给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简单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还涵盖了批判性评估和创新性应用等多个方面。
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特别是在应对快速变化的信息环境时显得捉襟见肘。传统的教育方式通常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但在新媒体时代,这种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的即时性和碎片化特点。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需要突破传统框架,采用更为灵活和开放的教学模式,以迎接新媒体时代的挑战[17]。
当前,信息过载尤为显著。作为知识资源的宝库,高校图书馆拥有海量的数字资源。然而,这也给学生筛选有效信息带来了巨大困难。如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迅速找到所需资源,成为每个学生面临的难题。此外,虚假信息泛滥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低门槛使虚假信息得以广泛传播,这不仅会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还会严重影响信息素养教育质量。
针对这些挑战,理论分析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为提升学生的数字信息素养,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筛选能力,帮助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保持冷静,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紧密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开发信息素养教育平台
新媒体平台,如社交媒体互动平台和在线讨论论坛等,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互动性,使学生能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而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则通过沉浸式体验,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动力。国内外研究表明,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
在具体策略上,要紧密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创新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开发智能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体验。同时,加强信息真实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信息素养。通过这一系列措施,高校图书馆能够为学生全面提高数字信息素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六、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现状与挑战,揭示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要素与改进空间,明确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对提升学生信息获取、评估及利用能力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当前高校图书馆在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时代性方面仍有一定提升空间,部分课程内容未能紧跟技术前沿,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加强课程建设,引入更多跨学科、实战性强的教学内容,是优化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行为,定制化推送学习资源,提升教育的个性化水平,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提升教师素养至关重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图书馆馆员需要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具,掌握最新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与方法,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信息世界。通过组织专业培训、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可以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拓展合作资源是推进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与校内各部门、校外图书馆、科研机构及互联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平台、联合举办信息素养竞赛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育效果。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进步,高校图书馆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技术创新将为教育手段带来无限可能,如智能化学习系统的应用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另一方面,如何有效应对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等问题,保护学生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将成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高校图书馆应持续关注技术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新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云志,于洋,那春光.高校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目标与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23,67(24):3-12.
[2] 贾潇.多维视角下新媒体赋能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60-62.
[3] 杨梦真,王景辉.从信息素养到人工智能素养:高校图书馆素养教育的演进[J].图书馆学刊,2024,46(8):29-32.
[4] 黄立冬,孙振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变革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17):97-100.
[5] 高霏霏.数字学术环境中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取向与策略选择研究[J].图书馆,2021(2):43-48,62.
[6] 魏小贞,刘景莲,朱丹,等.数字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5):90-92.
[7] 裴基辉.数字化影像及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J].信息记录材料,2023,24(12):246-248.
[8] 李雪蓉.浅谈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J].公关世界,2022(11):82-83.
[9] 李领会,李书红.高校图书馆多媒体微服务模式的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24):52-53.
[10] 黄立冬,孙振领.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变革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17):97-100.
[11] 尹翠楠,鲁艳霞.与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大学生信息行为分析[J].内江科技,2024,45(8):46-47,114.
[12] 李媛.从媒介素养到数字素养:融合与超越[J].东南传播,2024(7):107-110.
[13] 黄如花,石乐怡,高天玥.全民数字素养教育:全球图书馆界在行动[J].图书与情报,2024(3):1-12.
[14] 蒋德凤,陈海华,韩春华,等.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术素养进阶融合培养模式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4,29(3):73-79.
[15] 蒋培杰,冯子容,阮晓萌.虚拟教研室赋能“强师计划”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4(18):53-56.
[16] 刘万国,孙波,黄颖.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40年回顾与展望[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42(3):16-22.
[17] 姚燕丽.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素养教育的赋能路径[J].办公室业务,2024(3):175-177.
作者简介 李淑艳,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图书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