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短剧火爆背后的思考
2024-12-08郑育娟
摘要:近年来,“文旅+短剧”的模式逐渐风靡,它以灵巧的小体量精准击中了时代的关注点,与当代人碎片化信息接收习惯和快节奏生活方式恰好合拍。文旅短剧资金投入少,文旅市场拉动效应显著,一些区县级主流媒体也趁势进入这个赛道试水。具备哪些特点的文旅短视频能够成功“出圈”?通过讲故事形式、带给观众情绪享受的文旅短剧,如何推动地区文旅产业的发展?面对蜂拥的短剧赛道,依托地域特色向下扎根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短剧火爆的背后,又呈现出哪些隐忧?
文章依托北京通州区融媒体中心第一部文旅短剧《寻找大运河》的创作实践,结合视频传播规律,系统分析文旅短剧市场现状和成功案例,对文旅短剧的火爆进行更理性的探讨和建议。
研究发现,“出圈”的文旅短剧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打造,在城市文化符号的挖掘和创新表达上表现突出,但作为一种新生业态,微短剧在内容挖掘和重构上趋于稚嫩,表达形式上手段偏单一,在娱乐性和内容的深度思考之间容易失掉平衡。文旅短剧要做到精品化创作,需要在创作主体、内容挖掘、传播诉求、形式表达上精耕细作,“小而精、短又美”是文旅短剧必须坚持的创作标准。
关键词:短视频;文旅短剧;区县级融媒体;政务传播;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9-0101-05
为了积极探索文旅产业和微短剧的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并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年1月发布了关于开展“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的通知:要结合各地文化和旅游资源,“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从2013年开始,我国微短剧显露出高速发展的明显趋势,截至2023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400亿元[1]。
微短剧是随互联网技术提升和影视发展而产生的全新形态。其短小精悍、节奏快、反转多,情节相对完整连续,契合了当下受众的需求,同时也是未来影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文旅与短视频的结合,不是巧合碰撞的火花,而是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近45%的用户会经常观看旅游或风景类短视频,相比2022年度提升近20%。而近40%的受调查者明确表示,会因为看短视频或者直播而选择去某地旅行[2]。文旅短视频赛道无疑极具流量潜力,具备拉动市场的传播价值。
一、文旅短视频的传播效应
2020年11月,摄影师胡波在自己的抖音号发布了一条短视频,这条时长仅7秒左右的视频里,丁真用他纯真的脸庞、淳朴的笑容吸引了公众的注意。从发布到达到获得一千万播放量,只用了短短两小时。此后,淄博烧烤、贵州“村超”、哈尔滨“南方小土豆”、甘肃天水麻辣烫等网络热点频出,一些城市通过短视频、直播推送成就了一些爆款,吸引大量关注[3]。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文旅短视频已经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相关省市的文旅部门纷纷下场,在政务传播上大胆创新,为本地文旅出圈“花式整活”,向外界全方位展示当地的文旅特色。
2020年11月,时任新疆昭苏县副县长兼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的贺娇龙,身披红色斗篷、策马雪地飞奔,为当地旅游项目代言,火遍全网。目前,贺娇龙短视频有近500万粉丝。2021年4月,视频号“甘孜文旅局长刘洪”开通,短视频中,刘洪局长化身侠客,展现甘孜雪山草原、星空海子、茶马古道等美景,将康巴汉子的独特形象演绎得深入人心。目前,刘洪的视频号粉丝量已经达到200万。线上流量最直观的效益便是带动了线下旅游产业发展,如今甘孜的稻城亚丁、墨石公园、理塘等都已经成为人气极高的网红打卡点[4]。从目前成功“出圈”的文旅短视频来看,其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多重主体合力传播塑造城市文旅形象
塑造文旅形象、推动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发挥政府、媒体、网络达人、普通网民等多重主体的力量,相互配合,发挥合力,共同展示不同维度、多重角度的文旅资源,丰富城市形象。
政府支持提升传播的可信度。文旅局长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强代言性,其身份的权威性增强信息可靠性,同时也象征着在全媒体时代,政府角色主动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5]。这种转变顺应当前文旅产业发展要求,也让受众更容易产生对当地文旅资源以及服务能力的美好印象,从而提升吸引力。另外,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以微短剧赋能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除了国家广电总局推出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甚至是香港、澳门等热门旅游目的地,都从政府行为上制定相关推动机制,积极挺进文旅短剧创作赛道。
本地主流媒体利用媒体矩阵致力于文旅融合传播。2021年,河南卫视打造“奇妙游”传统节日晚会,开创性地以“奇妙夜奇妙游”的形式,借助民众共度传统佳节的契机,讲述黄河故事,推进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此后,新媒体、报纸等主流媒体平台继续发挥内容生产优势,在“奇妙游”传统节日晚会之后,继续开发新IP,持续拉动受众关注,同时联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对“奇妙游”进行切片传播,打造短视频矩阵式传播[6]。
一方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文旅产品视听形式;另一方面,不断挖掘城市文旅新价值,注入新的文旅活力。本地主流媒体不再是单一的传播介质,而是主动向前,参与到城市文旅的内容设计和推广中,成为塑造城市文旅形象的重要一环。
吸纳网红引流,增强粉丝黏性。网红达人拥有较多的粉丝量,在诸多成熟的文旅推广行动中,不乏网红身影。2023年6月,“陕西乡党”董宇辉来到西安,推介西安文旅、美食、特色农产品,为家乡的发展鼓与呼,给西安带来了全网数亿级的曝光量和关注度。组织网红达人来到实地体验和发掘打卡地,用短视频形式记录真实的城市生活,已经成为目前城市文旅推广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在全媒体语境下,打造宣传城市文旅形象,必须发挥多重主体合力,立体打造、多维发力,才能产生更强的宣传效力。
(二)聚焦城市文化符号,挖掘城市特质,增强城市吸引力
“如果我们将文化看成特定人们的特定生活方式的话,这种生活方式是经由符号建构起来的,它赋予生活中的事物以意义,并成为不同人们共同体的重要标识。”[7]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传统文化的回归日渐增强。城市的特质不仅包含生态、环境、建筑等“外在美”,也包含人文、艺术、精神等“内在美”。
历史文化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是精神和灵魂的象征,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传统、人文习俗都是城市生命的重要构成。中国地广物博,四时之景各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人文、民俗。许多城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重新梳理、提炼,建构城市文脉,用新的表达展示城市特质。如江苏“水韵江南”、浙江“诗画浙江”、河北“京畿福地”等等,突出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质[8]。
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发布的《2021美好城市指数白皮书》显示,城市的形象挖掘与打造离不开对其特质的观察。抖音用户喜欢的城市特质中,文化魅力占比高达近77%。文化传播更容易塑造独特的城市现象,增强城市的特性和吸引力[9]。城市的底蕴、气质、精神能赋予城市吸引力,使城市的文旅形象具备更加鲜活的魅力。
二、北京通州区融媒体中心文旅短剧《寻找大运河》案例分析
以短视频形式塑造城市形象,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融入短小精悍的短视频中,文旅微短剧一推出,就展示出强大的宣传能力。加上微短剧本身制作成本小、门槛低,这对文旅宣传来说是个高性价比的选择,因此近年来文旅微短剧创作涌现热潮。
2024年5月,北京市通州区结合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的宣传契机,推出第一部文旅短剧《寻找大运河》。“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条运河”,大运河滋养下形成的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直到现在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寻找大运河》系列微短剧,通过动态的“寻找”,进行一次深入挖掘和呈现运河活态文化的生动探索。讲述通州区融媒体中心AI虚拟主播“融小超”,在一次突发的停电事故后,意外获得了48小时现实世界体验时间。他来到城市副中心,开始了一段找寻“城市与运河”故事的奇妙旅程。“融小超”体验了北运河边的烟火人间,遇到了在这里追梦也令他心动的艺术女孩。虚拟主播“融小超”在每个人那里听到了不一样的运河故事,体会到丰富的人类情感,意识到“城市与运河”早已相互嵌合、相互成就,也理解到新闻宣传对于传承的意义。最终以与现实中自己原型的对话、反思和融合,升华整篇微短剧。值得一提的是,另一条故事线,“融小超”其实是通州融媒自我象征和指代,“融小超”在一次次相遇中找寻自我,事实上这也是通州融媒在找寻当下媒体传播的意义。
在《寻找大运河》创作实践中,通州区融媒体中心找准热点,精心谋划、大胆尝试,在小投入的前提下,开始微短剧这种新形式的创作。
首先,挖掘中心人才,从老、中、青三代媒体人中挑选人才组建剧本创作小组,发挥本土媒体人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以主角“融小超”寻找大运河作为主线,挖掘更多群众故事。系列故事中的第二主人公脱胎于本地群众熟悉的人物,比如运河号子传人赵义强、小楼烧鲶鱼主厨田胜,结合人物现实生活,创作更富有戏剧表现力的故事情节。从剧本创作体验来看,短剧人物诞生于现实生活,具有天然的真实优势。
其次,运用融媒发展的技术优势,拥抱AI、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以新的叙事方式呈现文旅短剧。AI主播“融小超”作为短剧的主播,虚拟人物如何与现实空间产生戏剧性链接,这是本剧的一大亮点。同时为贴近年轻受众的喜好,增加了NPC的角色演绎设定,也提升了本剧的趣味性。由地方融媒体中心作为创作主体,“科技+文旅+传播”有效融合,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技术应用上也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新技术在短剧里的应用不够贴合,存在不完全服务于故事呈现需要,而是生搬硬搬的情况;二是融媒团队缺乏剧情拍摄经验,在拍摄手法和镜头调度上容易陷入新闻报道的常规模式陷阱,用镜头语言讲故事、调动情绪的能力不够,用场景营造情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足。
最后,《寻找大运河》短剧紧密连接了城市地标、美景美食、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选择大运河森林公园、大光楼、燃灯塔等热门文旅地标,作为拍摄场景进行重点推介。
结合《寻找大运河》短剧创作经验,再综观其他地区推出的微短剧,除了短视频本身具备的高性价比外,文旅微短剧创作还具有以下优势。首先,微短剧是一种激活在地文化的新形式。文旅微短剧根植于本地文化,大多选择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创意相结合,以当下年轻化、大众喜爱的表达方式重新阐释地方文化,是使地方文化焕发时代光彩的重要力量。
其次,微短剧有助于开拓当地文化市场。2024年4月通州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影视摄制服务手册》,推出120个取景点位[10],吸引更多影视作品到副中心选景拍摄,力图通过影视作品影响力,立体呈现副中心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城市风貌。同时,还引进多家影视制作企业入驻副中心,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在一些县域,比如杭州临平区,以微短剧作为文旅产业发力点,打造“临影厂”影视基地,布局微短剧全产业链服务体系[11],以更加年轻、活泼的县域文化氛围吸引更多人返乡创业。
当然,微短剧创作风头正劲,但从播放量、互动量、热度等情况来看,文旅短剧爆款仍然屈指可数。关于文旅短剧创作热潮,还需要再多一点思考。
三、文旅短剧热潮下的冷思考
文旅短剧是当下广受关注的新业态,其用文娱力量推动文旅产业和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但目前来看,微短剧创作在内容上还稍显稚嫩,在表达上手段偏单一,相对于大屏端精品创作,微短剧在娱乐性和内容深度思考之间更容易丢失平衡,“小而精、短又美”的精品创作任重道远。
(一)文旅短剧创作需放平心态
不少文旅部门、影视单位、景区景点纷纷踏入文旅微短剧创作领域。据了解,横店青芒果片场自2023年9月开业以来,每月接待的短视频剧组高达100多组[12]。在短视频创作上,“小就易”的心态比较突出,体量小,是不是同样意味着在策划、拍摄、制作等方面投入得少?这点笔者持否定观点。事实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情节、角色、节奏、拍摄设计等一样都不能少,长度看上去短小,但节奏的要求却更高。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要实现情节转折、波动,让观众有更多移情,产生沉浸感,不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产出精品。另外,因为微短剧拍摄制作成本低但流量市场大,引来了众多小型企业通过投入大量低质创作抢占市场[13],靠一些粗略总结的文旅片拍摄套路,只会被受众和市场抛弃。文旅短剧“负重前行”,附加诉求过多会破坏艺术性。文旅短剧背负着宣传地方形象、推广文旅产业的天然使命,“负重前行”过程中,为了强化宣传目标,故事性和艺术性受到削弱。在剧情中生硬植入地方元素,在内容风格上不是偏向文旅宣传片,就是走向商业短剧[14],不能遵循基本的创作规律,最终都会导致文旅短剧的传播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深入历史,开拓创新
文旅微短剧不仅仅是展现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更应该加入深层文化感知,充分运用镜头语言,讲述合理合情且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自然融入当地人文风貌。另外,还需要注意地方文化的传播力问题,中国故事不是单一化的,更不是同质化的故事,“以地方文化为‘媒’进行的传播活动,在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同时有利于向世界展示多样的中华文明,同时可以反哺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省、市与周边国家建构良好的经贸关系”[15]。在用微短剧形式表现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要注意挖掘更多既具有地方原生特质,同时也具有历史传承意义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符号既能展示中国文化多样和谐的大国形象,也能激发更多受众的关注兴趣,形成传播热潮。
一些地区线下文旅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旅游服务滞后,随着人们对旅游体验要求的提升,文旅部门需要做好常规的游客接待服务,建设完善系统的配套设施,还需要借助微短剧的场景和剧情做好衍生产品的开发,增强互动,将精品文旅短剧真正转变成游客的“留量”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增量”。
四、结语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这是对文旅短剧推广诉求的最好总结。深挖地方文化内涵,以故事链接历史,用情感打动人心,以线上传播拉动线下消费,运用好文旅短剧打开文旅产业发展格局,是值得花心思下功夫开拓的新赛道。制作方在提升短剧创作水平的同时,亦可以趁热而入,把握好当下快节奏的生活特点,努力提升精品度和专业度,如此,才能将文旅短剧真正打造成既能附加经济价值,又能承载大众审美新需求的文化艺术。
参考文献:
[1] 2024-2029年中国短剧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投资价值评估研究报告[R].北京:中研产业研究院,2024-01-03.
[2]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R].北京: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2024-06-01.
[3] 姚华红.新媒体时代下综艺节目创新策略[J].中国广播影视杂志,2024(8):62-64.
[4] 导游甘肃丨“大秦少帅”仗剑出场!甘肃临洮文旅局长也“开卷”[EB/OL].甘肃经济广播,(2023-02-28)[2024-09-11]. https://mp.weixin.qq.com/s __biz=MzA4MzE1NDgzNA==∣=2650785450&idx=6&sn=36f4862140499828950e20a 063436562&chksm=87f1a457b0862d415a4ed509ad6fde784 227195971ec5f77256f84a6f33826e5a795ccbcfb90&scene=27.
[5] 马方,马丙合.文旅局长为地方旅游代言热的冷思考[J].传媒,2023(24):18-20.
[6] 祖薇薇.《元宵奇妙游》延续国潮风,为传统文化注入“年轻化”表达[EB/OL].北青网,(2022-02-16)[2024-09-12]. https://www.360kuai.com/pc/980fa18343461eec1 cota=3&kuai_ 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7] 庄金玉.关键符号与传播:维吾尔语地方媒体与文化传播研究:基于哈密地区媒体之调查[J].新闻大学,2017(1):94-101.
[8] 杨礼丽,王翰.城市需多修炼“内在美”[EB/OL].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1-29)[2024-09-14]. https://bj.crntt.com/ doc/1068/7/0/8/106870804.html coluid=0&docid=106870804& kindid=0&mdate=0129114130.
[9] 2021美好城市指数白皮书[R].北京:巨量算数联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1-06-22.
[10] 王垚之,郑丹,王一然.副中心开启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元年[EB/OL].首都文明网,(2024-09-04)[2024-09-14]. https://www.bjwmb.gov.cn/wmdt/tzq/10077666.html.
[11] 杭州临平将全力打造影视微短剧全产业链构筑微短剧“临平高地”[EB/OL].新浪财经网,(2023-11-10)[2024-09-15].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estate/integration/2023-11-10/doc-imzuawtv1120166.shtml.
[12] 王倩玫.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出击” 横店微短剧出现哪些变化?[EB/OL].东阳日报,(2024-07-10)[2024-09-17].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P0S0PN0514CSN1.html.
[13] 龚家琦,周逵.网络微短剧的产业生态和转型治理研究:基于“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的田野调查[J].中国电视杂志,2023(11):11-13.
[14] 张楠.“向短而生”“文旅+微短剧”成新风口[EB/OL].新浪网,(2024-03-30)[2024-09-18]. https://k.sina.com. cn/article_1653603955_628ffe7302001jrkc.html.
[15] 徐小丹.新形势下做好地方国际传播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对外传播,2022(10):43-45.
作者简介 郑育娟,主任记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