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残疾人媒介形象建构探究
2024-12-08罗曼·安赫尔·金张
摘要: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残障人士总数已达8502万。随着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以及自媒体的普及,偏见歧视大为减少,残疾人形象逐渐摆脱刻板,愈加丰富多元。深度媒介化时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全面媒介化,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媒体平台上现身,推动残疾人的媒介形象塑造转型,这切实关系到残疾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基于此,文章旨在探究当下残疾人媒介形象的形成过程及内在传播逻辑,探索深度媒介化时代残疾人的媒介生活现状,以期帮助残疾人群体更好地融入当下的媒介环境。文章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作为样本来源,首先采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梳理传播影响力较大的残疾人短视频,对视频中的残疾人形象特征、视听语言、文案内容、叙事方法等进行总结归纳,分析残疾人群体是如何建构自身形象的。其次,分析平台和平台用户在残疾人媒介形象建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当下影响残疾人媒介形象建构的因素众多:残疾人博主会根据自身人设和残障类别确定视频主题并制作内容;平台在价值观框架下引导视频的流量分发;观众对视频内容的正负反馈影响视频的传播结果。最后,文章对深度媒介化背景下残疾人在抖音平台上的媒介实践进行分析,从残疾人群体、平台和平台用户的角度对残疾人的媒介形象塑造和数字劳动提出建议,为促进残疾人的媒介生活更加和谐探索前进方向。
关键词:深度媒介化;残疾人;媒介形象建构;抖音平台;媒介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6;D669.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9-0092-04
媒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媒介化”(Mediatization)这一旨在把握媒介嵌入日常生活而产生更广泛后果的新概念,在近十余年间跃升为全球范围内媒介与传播研究的重要视角[1]。欧洲著名媒介研究学者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和安德烈亚斯·赫普(Andreas Hepp)用“深度媒介化”(deep mediatization)来概括媒介化在数字时代的新特征。传播成为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基本要素;媒介成为当代社会基础建设的一部分[2]。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社交媒体将用户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社会化媒体里,由社交网络构成的人际传播渠道成为公共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在这些平台上,媒体内容的再分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激活的人际传播网络的规模”[3]。当下有众多流行在不同受众群体之中的短视频类社交媒体,它们给了每一个普通人展现自己的机会,残疾人也不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数十年来残疾人媒介形象被动建构的局面。当下,众多残疾人借短视频平台发布自己的日常生活、学习知识,甚至创业谋生,突破自身作为客体被观察、被审视的状态,成为主动发声的话语主体。短视频平台是当下残疾人与主流社会接驳的重要桥梁,既能让生活较为闭塞的残疾人更便捷地了解外界,也能让主流社会更直接地感受残疾人的生活。
本文以抖音这一短视频社交平台为例,对其呈现的残疾人媒介形象进行分析,为合理构建残疾人媒介形象、促进残疾人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好的社会融入提供建议。
一、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残疾人媒介形象建构
(一)“自塑”与“他塑”:多元主体下的残疾人形象建构
在传统媒体时代,“他塑”是残疾人媒介形象形成的主要方式,参与其中的行动者主要是媒介机构。在深度媒介化时代,“自塑”也成为塑造残疾人媒介形象的重要方式,参与其中的行动者主要是海量的残疾人个体[4]。
抖音平台上,依然有大量媒介机构发布的残疾人相关内容,传播主体为新闻媒体或其旗下的官方抖音媒体,发布的传播内容选材广泛,与残疾人群体相关的宣传也都以新闻报道为主,内容较为正式。大部分视频的基调是弘扬残疾人励志形象,传播范围广且传播流量大。
与此同时,残疾人个体行动者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媒介影响力。他们是“自塑”视角下的传播者,也是被传播者。他们的抖音账号内容更多呈现的是残疾人的日常生活,记录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获得的帮助,或是展现自身的特长与才艺,发布的内容较为多样,也更为具体和全面。在残疾人的“自塑”过程中,能清晰地从其视频内容中看到他们对于自我的叙述、表现的欲望。
在深度媒介化时代,“自塑”与“他塑”并非对立存在的。一方面,在视频创作过程中,一些官方媒体、企业自媒体和健全人将话语权力交给残疾人,使残疾人的“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相融合;另一方面,在视频发布后,政府、平台、用户各方力量在媒介场域中经历“复次博弈”,影响最终的媒介形象塑造结果。
(二)丰富与融合:多维主题中的残疾人媒介形象建构
根据芝加哥学派乔治·赫伯特·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众多残疾人发布者是“主我”的意愿和行为主体,他们所选择的主题和创作方式来源于他们的自我认知[5]。残疾人塑造的自身媒介形象,首先是自我的内心投射和认同。正是因为他们所创作的多维主题短视频内容与“客我”即他人拍摄的残疾人视频内容相结合,才使抖音平台中的残疾人媒介形象更加丰富。
相较于传统媒体将残疾人媒介形象简单集体化与符号化,抖音上的残疾人媒介形象从视频主题上划分得更加细致,其中包含残疾人个体的生活日常、情感传播和社会环境诉求。并且许多残疾人发布者将视频主题与自身的残疾特点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日常”与“不日常”:视频内容中的残疾人媒介形象建构
媒介是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日常生活是媒介的重要内容[6]。由于不同类型的媒介技术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它们加速了跨区域、跨空间的媒介传播,也将不同时间点的信息在互联网上留存整合[7]。媒介形象存在的媒介时空,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社会的时空。它们消弭了空间上的距离感,模糊了空间的特性,又突破了实际的时间线,通过不同的整合方式和触及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媒介形象的塑造与接受[8]。
基于日常生活塑造的残疾人媒介形象,不仅向大众展示了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也呈现出他们生活中不日常的一面。但正是通过海量的生活细节,他们所塑造的残疾人媒介形象才更具亲和力,也更容易打动受众。
(四)反馈与调整:互动实践中的残疾人媒介形象建构
抖音平台上的广大用户在残疾人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去中心化”是最为显著的特征,每个用户都是信息分发、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节点[9],是以评论、转发参与残疾人媒介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重要力量。视频发布者会结合以往的数据、评价,来调整创作方向、方式和内容,也有不少创作者直接从评论中获取创作灵感。
对于发布视频的残障人士来说,观众对他们视频内容的关注和反馈至关重要,这对他们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与肯定。对于残疾人发布的相关视频而言,观众评价的情感输出占比较大,因此对残疾人视频下的评论做情感倾向分析有助于探索残疾人的视频互动实践[10]。
在残疾人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中,正向情感反馈的评论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鼓励、祝福、赞赏类的评论居多。这类评论通过赞扬残疾人坚韧不拔的意志,鼓励残疾人坚强地生活和保持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直接地表达了观众对残障博主的人文关怀。
负向情感反馈的评论更多出现在残疾人遭遇困境且残疾人表现出无助和无奈的视频中,这种负面评论往往是针对没有帮助残疾人的健全人,以及无障碍设施的不合理使用者,有助于无障碍理念的普及和无障碍社会的建设。
二、对残疾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思考
(一)媒介可供性赋能残疾人媒介实践
媒介可供性是指媒介作为一种技术或工具,在社会环境中为具有特定感知和技能的人提供行动的可能性。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的“可供性”(affordance)演变而来的,用于解释人与环境的对应关系[11]。在媒介研究中,媒介可供性可以理解为媒介提供的各种可能性,如信息生产、社交互动和移动性等。抖音作为综合性较强的社交媒体平台,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了各种媒介实践的可能性,包括创作实践、交往实践、经济实践、仪式实践。抖音平台的媒介可供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残疾人因身体残疾导致的信息闭塞、空间桎梏、交往障碍和就业困难等不利限制,为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途径。
(二)媒体赋能多元化残疾人媒介形象塑造
在深度媒介化时代,残障博主在个人视频日志中自我展演呈现的残疾人媒介形象呈多元化趋势,一些残疾人尝试从不同路径完成对残疾人刻板印象的突破。
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应该多关注科普类视频内容在平台上的传播,为社会大众与残疾人在社会生活的现实层面搭建桥梁。与此同时,残疾人群体要积极学习使用抖音等短视频社交软件,探索其可能性,并勇于将自己真实的生活、困境、需求以短视频形式展现出来。
(三)无障碍媒介环境赋能残疾人形象传播
2019年5月16日是全球无障碍宣传日,字节跳动正式上线抖音的无障碍版本。抖音的无障碍功能实现主要是通过开启Google Talk Back功能,将用户在屏幕上触摸选中区域的内容朗读出来,使视障人士可以根据朗读内容获取自己当前操作区域的信息,从而提升视障人士的使用和交互体验[12]。
抖音平台应加强在无障碍科技上的投入,争取研发出更多功能,惠及听障、肢体障碍、智力障碍等残疾人群体,推动信息化与无障碍环境的融合,努力消除残疾人与健全人之间的信息鸿沟,助力社会包容性发展,在科技赋权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为更多残疾人展现自己的美好生活提供便利。
(四)平台赋权残疾人数字就业
互联网时代,残疾人更需要灵活新型的就业方式。我国倡导“加大对‘互联网+’就业、居家就业、灵活就业等适合残疾人的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力度”,“鼓励引导各类互联网企业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或以众包服务等方式,帮助残疾人网络就业”[13]。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灵工时代:抖音平台促进就业研究报告》显示:抖音降低了就业创业门槛,惠及广泛的个人创作者和中小企业[14]。残联、相关机构、公司借助抖音电商联手为残疾人搭建平台,给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残疾人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将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更多人。
此外,抖音平台还积极探索电商、内容创作激励之外的商业模式,为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提供更多元的可能性。
(五)于媒介实践中实现残疾人价值认同
随着当下深度媒介化进程不断推进,各类媒介平台及其附带功能被广泛应用,成为现代媒介生产方式的主导性要素。媒介深刻改变着现代社会残障人群的劳动手段、劳动主导方式和劳动交往关系,成为推动现代生产方式发生质变的关键因素[15]。由于残疾人劳动价值认同受制于其身体残疾与其从事社会劳动实践之间的矛盾。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残疾人往往因为其衰弱无能的社会印象而无法获得社会对其劳动价值的认可。而深度媒介化时代的到来,为残疾人社会劳动实践的多样化和可视化提供了途径,也为克服身体残疾和从事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有利契机,为残疾人价值认同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深度媒介化意味着现实社会与网络媒介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互相影响。残疾人的媒介形象会深刻影响残疾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与权益,而残疾人事业在现实中的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残疾人媒介形象的生成。
残疾人权益保障是一项长远的、必须坚持的事业。在深度媒介化时代,应该保障残疾人获得平等使用媒介平台的权利,使残疾人群体高度融入媒介场域,发出自己的声音。相关部门、平台受众也应当积极倾听残疾人群体内心深处的真实声音,为构建一个无障碍的、残疾人友好的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耿晓梦.“深度媒介化”:媒介业的生态格局、价值重心与核心资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12):76-91,127-128.
[2] 尼克·库尔德利,安德烈亚斯·赫普.现实的中介化建构[M].刘泱育,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3.
[3] 沈春娥.网络新闻传播从众现象研究:评《网络传播学》[J].新闻与写作,2018(7):118.
[4] 常婉晴,卢晓华.从“他塑”到“自塑”:B站残障人士自我呈现及其价值研究[J].传媒论坛,2024,7(11):12-16.
[5] 乔治·赫伯特·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
[6] 彭兰.视频化生存:移动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J].中国编辑,2020(4):34-40,53.
[7] 侯东阳,高佳.媒介化理论及研究路径·适用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5):27-45,126.
[8] 彭兰.媒介化时空重塑的日常生活[J].新闻与写作,2022(6):2.
[9] 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8.
[10] 徐绮雯.残障群体在视频日志中的自我形象建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3.
[11] 喻国明,赵睿.媒体可供性视角下“四全媒体”产业格局与增长空间[J].学术界,2019(7):37-44.
[12] 费倩文.抖音、火山小视频正式推出无障碍版本[EB/OL].搜狐网,(2019-05-17)[2024-02-26]. https://www.sohu. com/a/314652734_100106801.
[13] 国务院.“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EB/OL].中国政府网,(2017-07-21)[2024-02-26]. https://www.gov. cn/zhengce/content/2021-07/21/content_5626391.html.
[14]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灵工时代:抖音平台促进就业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20-09-09.
[15] 张九童.残疾人价值认同的人学意蕴[J].残疾人研究,2021(4):36-43.
作者简介 罗曼·安赫尔·金张(ROMANANGEL JINZHANG),研究方向: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