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及引导路径研究
2024-12-08沙云玉姚晓媛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新媒体时代,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成为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追求个性化表达、重视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等。然而,这些价值取向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虚拟社交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冲击、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的淡化等。此外,研究还发现,新媒体环境、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因素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其中,新媒体环境作为外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而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因素则作为内部因素,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取向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应加强新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其次,应提升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再次,应充分发挥高校在价值观引导中的作用;最后,应促进家庭、社会与大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文章旨在通过综合施策,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网络行为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取向;引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9-0070-05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4年度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辅导员工作专项研究课题“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与价值引导策略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24007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处于数字化浪潮中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和价值观更是备受关注。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新媒体以其特有的魅力对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教育是一柄双刃剑,在帮助大学生获取知识宝藏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着“信息超载”和“网瘾”等问题。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的网络行为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应从促进信息交流、激发创新思维等方面入手,也应注意其价值观的迷失。在此背景下,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全面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
(一)多元化与个性化
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高校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大学生们能从社会媒体、短视频平台、网上教育、在线游戏等各个领域获得丰富多样的信息。这一信息的多样性,使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开放,对各种文化、思想的吸收也更为自如。而新媒体又给大学生以个性化的表现空间[1]。他们可以通过发表动态、分享意见、创造内容,来展现他们的才能。这一个性化的表现形式,既能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又能促进他们的交往。但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过量的信息导致大学生在抉择上感到迷惘;另一方面,教师要从海量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这对其信息素养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
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用、功利是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重要价值取向。这一特征表现为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网络资源,积极参加网络活动。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新媒体不仅仅是一个获得信息、沟通的平台,也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他们往往会选择能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或者满足自己需要的社交活动[2]。例如,他们可能更喜欢网上的课程或者软件,可以提供学习材料,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选择一些网络游戏,短视频之类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价值观对大学生有效使用网络资源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人们更关注在线活动的效益,从而使其在网上的行动更具针对性。但是,这样的价值观会使他们过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自己的长远发展。另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例如,个别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会采取剽窃、作弊等不正当行为。
(三)虚拟社交与人际关系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的社会交往模式出现了明显的改变。传统的人际交往已逐步被虚拟社交所替代,互联网成为人们交往的重要平台。这种转变使其在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上呈现出社会化的特征。网络社会给大学生以更方便、更灵活的沟通方式。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和即时通信工具与朋友、同学、老师等保持联络,分享生活点滴与学习经验,讨论热门话题等。这一网络社会的出现,不但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而且扩大了大学生的交际圈[3]。但是,虚拟社交也有其自身的问题。一方面,虚拟社交会导致大学生远离真实的人际交往;他们太过依赖网上通信,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与人们的交流。这样的疏离与冷漠,也许会让他们在面临真实的人生问题时,产生一种不知所措、孤立无援的感觉。另外,在虚拟社交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性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虚拟等特点,部分大学生在网上发表不实或言过其实的言论,引发误会与信任危机。因此,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要妥善处理虚拟社交与现实交往的关系。
(四)道德观念与法律意识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存在着道德、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空间,它给了大学生一个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但是,大学生在网上应当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不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或歧视性的言论;不恶意刷屏,不散布谣言;要积极参加网上公益事业,传播正能量,为建设和谐的网络空间尽绵薄之力。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待增强,要注意网络安全法、版权法等有关法律,以保证自身在网络上的活动符合法律规定。要尊重别人的智慧财产,不要抄袭别人的想法;同时,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私人资料,避免向其他人随意透露,或将其作不法用途[4]。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表现出多元化、个人化、实用主义、功利性、社会化和人际交往、道德和法律观念等特征。新媒体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要有清晰的思想架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效使用网上的各种资源,并积极参加各种网络活动,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一)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取向的影响
新媒体特有的信息传播方式,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既给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源,又给他们提供了沟通的平台。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具有多样性、开放性。这些丰富的信息能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同时,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也使大学生甄别信息变得困难。一些不良信息、错误信息、偏激意见等会借机渗透高校学生的思想,给他们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高校学生应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与一定的批判性思维,从而更好地甄别、理解信息,避免被误导[5]。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的互动性、即时性,为高校学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沟通与交互方式。它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使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与他人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但是,这样的沟通模式会使他们过度依赖虚拟社交,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交往[6]。此外,由于互联网具有匿名性、虚拟性,部分大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极不负责,甚至发布一些带有攻击性、侮辱性或歧视性的言论。这既有违道德,又有可能引起网络暴力与冲突。
(二)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取向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教育方式、家庭气氛,以及家庭成员的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家长要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克制的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家长要正确认识网络环境,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防止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和网络短视频等[7]。同时,家长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情绪需要,给予其充分的关怀与支持,使其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身份与价值观。此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更加广泛,也更加复杂。在社会飞速发展、变革的今天,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既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情感经验,也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当前,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容易使大学生过度追求物欲、享乐,而忽略了自身的精神追求与道德准则。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对网络行为价值取向的影响
大学生自身因素对他们的网络行为有很大的影响。首先,大学生的认识层次与心理发展特征是影响他们网络行为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能够更好地接受、加工外部信息,同时也更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大学生只有具有更高的信息素养与一定的批判性思维,才能更好地甄别、理解信息,而不会被误导[8]。与此同时,大学生也要注意自己的情绪需要,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压力,防止沉溺于网络中不能自拔。其次,大学生的兴趣爱好、人格特征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网络行为。在不同兴趣、性格的影响下,他们会关注并参与网上不同领域内容的讨论[9]。例如,对文学、美术有兴趣的大学生,倾向于浏览文学网站,欣赏美术作品;而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对科技新闻的关注程度较高,也更乐于参与创新活动;医学生则倾向于在网络上寻找医学资源,参与线上学术讨论。个性化的选择不仅使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更加充实,而且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取向的引导路径
(一)加强新媒体建设与管理,优化大学生网络行为价值取向的外部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引导,首先要强化新媒体管理。新媒体是信息传递与沟通的主要载体,会对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从源头入手,通过对新媒体的管理,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正面、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10]。一方面,要完善新媒体监督管理体系,加大对互联网内容的甄别与过滤力度,杜绝有害信息、偏激言论蔓延。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严惩违法行为。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要加强行业自律,制定完善的内容审查制度,保证所发布的信息真实、准确和合法。另一方面,要促进新媒体良性发展,引导和扶持新媒体平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价值的内容与服务。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手段,推动新媒体平台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新媒体平台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在关注内容质量的同时,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有用的资源[11]。在新媒体管理中,也要注意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以互联网为研究对象,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要研究手段,以智能化的方式对互联网中的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与处理,以提升信息甄别与筛选的效率,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个性化、更准确的服务,以满足其多元化的需要。
(二)提升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增强自我保护和辨别能力
网络信息素养是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有助于他们提高自身的防护与识别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应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开展培训,加深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认识,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高校学生的教育,能使其认识到网络信息的传播规律,增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能力。其次,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其对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比较、评估网络信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12]。培养大学生独立判断信息的真伪,不受不实信息、偏激言论的影响。最后,高校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使他们对网络道德、法律法规有一定的认识,使他们明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上的道德准则,尊重别人的个人信息,不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歧视性的言论。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网络犯罪的危害性,提高其自律性。
(三)发挥高校在价值观引导中的作用,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导向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大学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建立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高校辅导员要重视对大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培育,使其把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13]。要把网络素质教育融入课程系统,并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学生掌握检索、筛选、评估与利用网络信息的知识与技巧。通过组织网络素养讲座和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质。此外,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社会化媒体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素质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另外,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焦虑、抑郁、自卑等多种心理问题。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全面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升心理素质。同时,高校辅导员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家庭、社会与大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引导网络行为价值取向
影响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家庭、社会和大学生。首先,家庭的教育模式、气氛等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观有很大的影响。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情感需要。与此同时,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让他们有清醒的认识,理性利用网络资源,防止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短视频等。父母可以通过与大学生的联系、沟通,掌握他们在网络上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与帮助[14]。其次,社会是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社会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督与引导,形成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上侵权行为的惩处,以维持互联网的秩序。与此同时,社会应积极投身网络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有价值的服务。最后,大学生也应在提高网络信息素养、自我约束能力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领导干部要学会独立判断新闻的真伪,不受偏激言论的影响[15]。与此同时,大学生要增强自我约束意识,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防止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同时,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义务工作来开阔眼界、增长阅历,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取向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在新媒体管理上,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充分发挥高校的价值观导向功能。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引导网络行为价值取向,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高子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2):68-71.
[2] 王守云.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与实践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11):26-29.
[3] 庄幼红,孙巧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现实图景与发展路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83-86.
[4] 李林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角色定位与实践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7):55-58.
[5] 杨晓燕.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困境与突围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5):81-84.
[6] 买雨佳.新媒体视域下青少年网络行为引导策略研究:以网络“追星”行为为例[J].公关世界,2024(4):16-18.
[7] 姚晓媛.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路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4):204-206.
[8] 金勇,吴启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机制及应对策略[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1):139-141,145.
[9] 王宇涵.青少年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J].青少年学刊,2024(1):46-54.
[10] 李东霖.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技术动因[J].航海教育研究,2023,40(4):109-113.
[11] 岳梦凡,史春云,范爽,等.网络新媒体视角下乡村旅游信息搜索与分享行为[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1(2):13-17.
[12] 王婷,杨文革.融媒体时代高校“00后”群体网络行为特点分析及引导路径[J].互联网周刊,2023(9):31-33.
[13] 李卓群.社交媒体网络中心性对UGC行为影响机制研究:“佛系用户”活跃度管理路径探索[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2,37(6):62-68.
[14] 张楠.基于大学生行为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和实施路径[J].西部学刊,2022(16):101-104.
[15] 王峥.新媒体时代网络热点事件下的初中生行为研究:基于昆山市第二中学西校区调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7):158-160.
作者简介 沙云玉,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姚晓媛,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