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视角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审美意蕴传播理路探究
2024-12-08赵智敏朱瑞琪郭珂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能够提升文化体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政策、资金和人才支持,还能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因此,如何打造优质的文旅产品以飨大众,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研究者必须思考的核心课题。作为一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新型文旅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自建成开门迎客以来,社会各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甚高,在当前文旅产品内容供给中,具有突出的代表和启发意义。文章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为典型个案,运用空间叙事理论关于空间叙事的四重分类法,采用典型个案分析和深入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剖析其成功运作背后独特的传播规律。通过研究发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特定意义场景的构造基础上,内容生产通过故事空间的表达叙事、形式空间的呈现叙事、心理空间的震撼叙事、存在空间的建构叙事这四个维度,凸显最具内涵的审美意蕴的传播理路,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也因此塑造了文旅项目稳健生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深度融合的成功典型。
关键词:空间叙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意蕴;传播理路
中图分类号:J8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9-0019-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媒体创新传播的河南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2XWH184
一、前言
2024年五一期间,河南省共接待国内游客6168.1万人次,旅游收入35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14.2%。旅游人次领跑全国,甩开第二名安徽近1200万人次,成为河南在全国文旅市场的高光时刻[1]。在河南文旅一片繁荣景象中,位于郑州市中牟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也独放异彩:五一期间,超50万人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观剧,省外游客占比超过70%,综合收入同比增长40%[2]。据相关报道,游客中年轻人占据大多数。
在当今文旅资源供应充沛的市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何以能在短时间内独放异彩?基于独特的空间布局和内容供给,本文以空间叙事为理论依据,以此视角探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独有的审美意蕴传播理路。
关于空间叙事理论,龙迪勇在其著作《空间叙事学》中作了深入的系统阐述,将空间叙事中的空间分为故事、形式、心理和存在四大类别,并在此基础上细致地探讨了各类空间与叙事的关系。其将各类空间作出如下界定:故事空间是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形式空间是叙事作品整体的结构性安排,心理空间是心理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某种空间特性,存在空间则是叙事作品存在的场所[3]。深度融入大众生活是文化焕发活力的重要路径,传播实践证明,创新地呈现文化内容的审美意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的必由之路。审美是一种主观体验,是对特定对象呈现的真、善、美、慧等内涵的把握,体现为情感和理性两个向度。本文依此分类,逐层阐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审美意蕴的传播理路。
二、故事空间:表达叙事的审美意蕴传播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所讲述的故事,依附城内庞大的戏剧群落进行多线并进式的叙述。幻城内剧场的排布方式独具匠心,21个大小不一的剧场错落有致地分布在622亩的广阔土地上。以幻城为载体,21个剧场以棋盘格的方式将这622亩的土地方格化、戏剧化,形成了共56个空间,共展演30余个剧目。每个空间都相对独立,各自展现着不同的场景,从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戏剧群落。各个剧场内共有近700分钟不同的精彩演出,涵盖了从夏商到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剧情,既有河南唐宋时的繁荣,也有民国三十一年的苦难。不仅展现了河南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也对河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呈现。虽然每场戏剧的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各不相同,但都围绕同一主线——黄河文明、中原文化展开,河南人的精神与传承也在这一部部跨越时空的剧目中展现出来。各个剧场多线并进,共同对黄河文明、中原文化进行深度诠释。
幻城内剧场棋盘格式的布局结合迷宫式路线,给了游客自由选择叙事视角的权利,这是其故事表达方面的一大特色。这些格子空间以方格作为空间布局的母题,以院落作为戏剧体验的载体,构成丰富而又捉摸不定的“迷阵”。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打破了单一的叙事结构,也打破了常规的观演关系。棋盘格式的排布方式赋予了幻城迷宫般的特性,观众在游览过程中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路径,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新奇感和刺激感正是时下盲盒流行的心理基础,激发了观众多次游览和深度解锁的冲动。而在剧场内,观众和表演者之间进行空间共享,演员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被主动消弭[4]。“人们可以进入故事线中成为亲历者和创造者,也可以游离于主线叙事之外,做整个沉浸体验的旁观者”[5],为观众提供了自由选择观看视角的权利。
三、形式空间:呈现叙事的审美意蕴传播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多剧场、多剧目并行的形式来呈现叙事,打破了以往传统戏剧演艺大多只有一个固定空间和剧目的表演形式[6]。园内包括3个主题剧场,分别是李家村剧场、幻城剧场和火车站剧场,以及散布在周边的18个小剧场。李家村剧场以“土地、粮食和传承”为主线,讲述1942年河南的那场大饥荒中,一个村庄里的血脉传承和生生不息。幻城剧场是可容纳近3000人的坐定式剧场,讲述了一片遗址上的上下千年,绵绵不绝的文化史诗。火车站剧场则与李家村剧场的故事一脉相承,讲述1942年大饥荒时代的车站里,一个矛盾中的军人为了拯救他人的自我牺牲。周围的18个小剧场则各具特色,有的以河南的传统民居为背景,有的则以河南的民俗文化为主题。利用不同的故事主线和表演形式完成对中原文化的诠释与传播,将中原文化的精髓展现在观众眼前。例如,李家村茶铺、红庙学校等小剧场,便是通过剧情讲述河南当地的民俗风情来展现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
沉浸式戏剧也是其形式呈现的一大特点。沉浸式戏剧是一种打破传统观演模式的戏剧形式,观众在沉浸式戏剧中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可以在与演员互动的过程中参与剧情发展,成为故事的一部分[7]。同时,“利用舞美、灯光、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与观者产生互动,形成极具想象力的浸入式观演体验”[8]。作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一种独特的观剧方式,行进式观演打破了传统剧场观众静坐观看的模式。观众跟随剧情的发展,可以在剧场内自由走动,穿梭于不同的场景和空间,甚至可以自由选择观看的视角。例如,在火车站剧场内,观众被带入一个模拟的火车站内,随着剧情的推进,他们需要跟随演员的步伐,穿梭于不同的车厢和站台之间。这种行进式的观演方式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参与到戏剧中,同演员、剧情产生更紧密的互动。观众有机会直接与演员接触和互动,加深观众对戏剧的理解与共情,增强观众观剧时的主观能动性[9]。观众还可通过投票等方式参与剧情的决策,影响剧情的发展方向和结局等。这些观演方式的创新结合幻城内独特的建筑设计,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
四、心理空间:震撼叙事的审美意蕴传播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剧目不仅注重历史文化传承,还积极融入现代元素和创新理念,为观众带来震撼人心的舞台效果。幻城内每个剧场和每个剧目都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全息投影、VR/AR、交互式舞台等现代科技手段,使虚拟的影像与真实的舞台场景无缝融合,为观众呈现出最佳的观影效果。例如,在火车站剧场,舞台场景通过全息投影不断变幻,使整场演出立体又真实。同时,幻城通过大量创新实验优化视觉效果,其中高度集成的“声光电画”与智能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遗址剧场利用8个升降台和5个旋转升降台展现独特的建筑风貌,而车站剧场则通过智能翻板与56道机械吊杆,在智能控制下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10]。“在现代剧场中,灯光的强弱、色彩和运动状态对戏剧演出效果的优化起着重要作用。”[11]因此,幻城在音响和灯光系统上也进行了升级优化。幻城内高精度的音响系统能够精确定位每一个声源,让观众在任何角度都能感受到声音的立体和真实。灯光系统则通过智能控制,实现了舞台光影的千变万化,为每一个场景营造出独特的氛围,打造震撼的舞台效果。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所上演的每一部剧目都展现出了真实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给人以内心的震撼。戏剧表演中的每一个角色都展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他们的情感并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把爱恨情仇和喜怒哀乐交织在一起,根据剧情进行起伏变化,让观众能够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观众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能从剧场内获得集体性狂欢和审美体验[12]。戏剧幻城在人文关怀方面,不仅关注个体的命运和情感,更关注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的共同命运。戏剧中的大多数角色都是普通人,戏剧通过细腻的刻画展现出了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同时,通过对许多个体命运的刻画反映了社会进程和历史变迁。例如,通过讲述河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战争、灾难和重建,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战争时的坚韧与不屈,从而引发观众对自我价值观、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精心打造的极具普遍共鸣与多维度层次的主题内涵,将河南乃至中原文化的精髓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新境界[13]。
五、存在空间:建构叙事的审美意蕴传播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内”丰富的自然景观是构建现实场景的一个主要元素。其自然景观以黄河文明为主要背景,充分展现了中原大地的壮美和辽阔。上百亩的麦田和长328米、高15米的夯土墙是其自然景观的一大亮点。在麦田的环绕下,一座边长328米、高15米的巨型城郭作为幻城的主体建筑巍然矗立,而城郭的四周被360米长的夯土墙环绕着。这些象征黄河文明的文化元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增强了幻城内空间叙事的真实感,还通过自然景观塑造,让观众在观赏戏剧的过程中沉浸式感受中原文化和黄河文明的巨大魅力。夜幕降临时,夯土墙上会开启一场美轮美奂的灯光大秀,《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的画卷在墙上缓缓展开,绮丽的景象、眼前的禾苗、夜空的繁星在此刻融为一体,一幅巨大的活动黄土墙不再是单纯的黄土墙,转而成为塑造场景的巨大幕布,为人们带来深度的视觉体验。周围上百亩的金色麦田是在劳动人民汗水的浇灌下成长起来的,是河南作为农业大省最真实的写照。除具有代表性的麦田和夯土墙之外,幻城内还分布着众多具有地方风格和特色的风俗民居,如红庙小学、张家大院、李家村茶铺等地,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河南当地的民俗文化,体验中原地区的民俗风情。
幻城内建筑的独特性在于对观区和演区空间进行拆散和重组,创造出了更加丰富的观演空间形式[14]。“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演出时间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之一[15],其建筑设计理念是“时空交错,戏剧人生”。“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空间叙述基础是由56个不重样的格子空间组成的戏剧建筑,每个格子内都包含着一个院子,一格一景,错落有致。这些场景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的观剧体验。
六、结语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传承和发展黄河文明、中原文化为主题,围绕“黄河、土地、粮食、传承”这一主线,在打造一系列精彩剧目的过程中完成了对文化审美意蕴的深刻表达,通过细腻的空间叙事表达让观众感受到了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传承不息的生命力。幻城内上演的每一场剧目都承载着对这片古老中原大地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展现了河南人民在困境与磨难中依然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对历史的回望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能让游客深刻感受到河南厚重的历史,更能为游客带来高品质的中华文化体验,激发人们对厚重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显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巨大传播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淡忠奎.两面夹击,“散装”郑州靠什么突围?[EB/OL].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2024-05-17)[2024-09-17]. http:// www.nbd.com.cn/articles/2024-05-17/3392408.html.
[2] 朱佩娴.用戏剧的方式滋养和传播文化[N].人民日报,2024-05-23(20).
[3]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563-564.
[4] 徐子淇,史册.环境戏剧作为观演空间建构的方法:环境戏剧《消失与重现》的空间意识及表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2(5):87-92.
[5] 张岩,沈嘉熠.“沉浸”的魔笛是否已奏响?[J].上海艺术评论,2020(4):17-19.
[6] 张书玉.主题公园与戏剧艺术双视角下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分析[J].艺术管理(中英文),2022(2):114-126.
[7] 王玮.沉浸式戏剧的观演形式探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23.
[8] 李欣格.戏剧主题乐园观演空间的沉浸式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3.
[9] 晋雅琪.经典文本的再演绎:论沉浸式实景剧《梦境西厢记》对沉浸式戏剧元素的借鉴与创新[J].四川戏剧,2022(12):82-84.
[10] 刘春香.创新打造文旅融合新地标[N].河南日报,2021-10-19(2).
[11] 刘家思,刘桂萍.论曹禺戏剧的光色艺术及其剧场性追求[J].浙江社会科学,2021(4):123-129,122,159-160.
[12] 袁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空间、时间与消费的三维研究[J].视听,2022(2):145-147.
[13] 薛子悦,王芬.“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之沉浸式空间叙事[J].文化产业,2023(29):19-21.
[14] 郭威.浅析沉浸式戏剧观演关系[J].戏剧之家,2020(7):16-17.
[15] 牛青青.旅游演艺项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观众拓展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3.
作者简介 赵智敏,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传播。朱瑞琪,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传播。郭珂,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传播。